中共天津黨校(天津行政學院) 徐芳芳
參與觀察法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研究方法,最早的典型案例是馬林諾夫斯基對澳大利亞特羅布里恩德群島居民展開的相關研究。為進一步對參與觀察法展開深入研究,學者們展開多樣化的實踐探索。參與觀察法的實際應用不僅豐富和發展該研究方法內涵,而且也有力補充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的統計學方法、心理學實驗法、人格檢驗法、實地調查法等研究方法,為社會學領域的相關研究做出獨特經驗貢獻[1]。社會科學研究的具體展開離不開參與觀察法的有效應用,通過事前建立某種具體的假設,之后基于具體的觀察展開社會調查以驗證某些假設。采用參與觀察法能夠獲得第一手有用的資料,創新研究領域。還可以對原有的資料進行實地驗證,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參與觀察法以其獨特的優勢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等研究當中,需要充分發揮其優勢作用,為獲得更為真實、可靠的研究內容提供重要的工具。
參與觀察法對研究問題具有開創性和獨特性。參與觀察法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已經逐步擴大到對現代社會的研究,參與觀察法為更好的展開實踐研究、確保研究內容的客觀真實提供具體路徑。
參與觀察法是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研究當中。參與觀察法是指以參與者和觀察者的雙重身份深入到一種文化內部,通過多樣化的觀察方式對這種文化進行觀察,并尋找規律,注意其在不同情況下的變化[2]。參與對象通過切身感受參與到具體的情境當中,感受所參與群體的具體實際情況,不僅能夠全面充分的了解研究問題,還能進一步深化參與觀察法的實際內涵。
一是深入到研究客體的日常生活當中。參與觀察法要求研究者在特定的時期內深入到具體情境當中,參與到研究客體的具體工作、生活當中,與研究客體進行直接的接觸與交流,全面深刻的了解研究對象的具體特征、思維變化、切實感受等情況。參與觀察法使研究者變為群體當中的一員,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方式積極的參與到具體的實踐當中,確保研究過程的真實性和研究結果的客觀公正性。
二是研究者以客觀態度展開觀察。參與觀察法提出研究者要積極參與到研究客體的具體活動當中,但是要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不能因為自己的主觀想法而影響到研究客體的發展規律。作為研究者應準確掌握觀察的“度”,若不積極參加研究客體活動并表達自己的態度,則永遠有可能被排斥且了解不到真實情況。若研究者表現過于積極,則極有可能影響到研究客體的直接判斷,最終影響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為此研究者始終以客觀公正態度進行觀察至關重要。
三是持續動態的參與活動過程。參與觀察法要求研究者通過特定時間內的積極參與,使其能夠深刻了解某一研究對象在特定時期內的具體發展、變化過程,是一個持續動態的畫面。該方法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觀察,即僅僅使研究者了解某一個具體的時間節點研究客體的具體情況,是一個整體靜止的畫面。通過長期對某一問題進行參與式觀察,使觀察者長期對所研究群體進行持續性的觀察,使作者能夠深入了解各種團體、組織、內部人際關系的發展變化過程。
四是涉及倫理道德問題。參與觀察法至少涉及到兩個倫理道德問題,分別是研究過程中的自愿參與、匿名與保密。對于自愿參與而言,是指研究者要充分尊重研究客體的具體意愿,對于涉及到的敏感、隱私問題,要采用合理的方式進行了解,不得威脅相關群體。同時對于研究者個人的相關情況、研究內容等信息也要采取恰當的方式告知研究客體,要結合實際情況明確告知的程度。對于匿名與保密而言,要盡可能保護相關群體的個人信息,還包括研究者個人。對于重要任務必須說明的,則可以采用化名的方式進行說明。要結合實際情況正確處理好公開與保密之間的關系,確保獲取真實客觀的資料,若研究者未能合理處理這些問題,則容易造成研究者與研究客體的正常關系,甚至會中斷具體研究。
參與觀察法涉及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實踐參與到所研究的具體社會情境當中,進而成為研究群體的一員。參與觀察法的具體實施步驟可以依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總體來說包含有四個層次的步驟。
一是事前準備階段。主要是確定好研究選題,并認真收集相關研究資料。在此之上,依據研究問題選定具體的觀察現場及研究對象,開始進入具體觀察現場的準備工作。需要通過網絡、調研、訪談等多種形式了解所選定的觀察現場的實際情況,例如:該地區的風俗習慣、語言風格、人員特征等。還要準備足夠的觀察設備,包括錄音設備、文具紙張等。進一步確定研究時長,準備基本生活用品。
二是進入現場階段。參與觀察的人員在做好準備工作后,及時進入現場。對居住環境、地理位置等基本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利用合理的方式向直接接觸的相關人員進行自我介紹,確保相互熟悉,以有效減少觀察對象的刻意行為改變。
三是現場收集資料階段。參與觀察法以其具體的參與特性,收集資料的方式通常是以持續性的追蹤觀察為主,可通過非正式面談、錄像、錄音等方式進行記錄,盡可能不要當面進行記錄,主要采取回憶記錄方式。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記錄,包括日記、觀察記錄等,記錄內容可能會存在重復、復雜的情況,但是要確保記錄的內容詳細全面,為獲得可靠真實全面的資料提供前提條件。
四是結果分析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匯總。參與觀察法收集到的資料基本上以定性的文字性材料為主,但也可以根據研究內容收集相關定量材料。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匯總、整理,最終形成有用的資料,運用多樣化的分析方法結合所研究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確保分析結果客觀、可靠。
參與觀察法為社會學領域研究提供了大量經驗,也指出研究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為豐富和發展該方法提供寶貴經驗,但是其不足之處也十分明顯,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是善于選擇研究的突破口。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對研究內容進行初步調查至關重要。通過查閱現有文獻明確研究問題、當前研究動態,深刻了解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有助于提升研究的創新性,找到當前研究的不足之處,避免大量重復無效的研究,以有效彌補前人研究不足。運用參與觀察法展開實際研究需要在收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問題。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對問題展開分析,創新性進行設想,進而明確研究重點和研究對象,確保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從而進一步細化研究問題,確保研究問題具有實際意義,通過選擇獨特的研究視角,得出真實可靠的結論。
二是實現理論與實地研究相結合。參與者在開展具體的研究之前,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對所研究內容的相關理論基礎進行深入挖掘,之后通過參與進行實地研究,能夠有效的實現理論與實地研究之間的緊密結合。為真正獲得研究客體的認同需要通過多種方式融入到參與過程當中,積極參與相關群體的各種社會活動,并為相關的活動出謀劃策。通過積極參與相關活動,使社區群體對其產生認同感,為調查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遵循相互作用的客觀現實,將理論與實地研究進行有機結合,集中精力進行觀察。通過觀察掌握非正式群體的內部結構,并據此提出解決該社區社會問題的方法。
三是獲取關鍵人物支持。在開展社會調查研究中,研究者作為陌生人進入到某一群體進行工作,若想提升調查有效性和時效性,獲得群體關鍵人物支持至關重要。通常獲得關鍵人物支持能夠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的幫助,可以真正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和地方習慣,并能夠逐步熟悉其他群體及該社區其他成員。為確保研究順利推行,需要研究者善于觀察,并獲得群體中關鍵人物的支持,從而更容易獲得重要信息和相關群體的支持,可以共同就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從而獲取大量的一手資料,為研究的順利展開提供前提條件。
四是注重實現主觀思考與客觀研究一致性。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由于并不能觀察到所有情況且觀察內容十分零散,需要觀察者在主觀選擇和推演過程中找到一般性規律和模式。觀察者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所具備的邏輯能力及其個人偏好、背景、個性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研究結果,為此,應客觀的將觀察的相關材料進行整理并得出符合事實且具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應提前說明理論設想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最終檢驗這些設想,達到主客觀統一。
五是善于掌握非語言信息。非語言信息是指不通過語言交流的信息,既包括衣著、服飾、面部表情等外部因素,還包括作為特定社會內容物質載體的物化社會信息。參與觀察法要求研究者善于把握隱藏于現象背后的真實感受,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實現認真思考。參與觀察法當中的個人表現與群體結構具有極其重要的關聯性,通常某一成員在群體結構中的地位與其成就成正比。通過多種方式掌握研究客體的非語言信息,為全面掌握研究內容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實證材料。
一是難以始終保持客觀中立態度。在參與觀察的過程當中,研究結果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受到研究者自身主觀因素的影響,例如研究者主觀偏好、家庭、文化程度等影響。在參與觀察法的具體實施中,不能表達出傾向性言語,這樣會嚴重影響被研究者行為,還要始終堅持中立態度。為確保觀察結果的客觀公正性,作為一個參與觀察研究者,要認識到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群體具有不同的認識,要時刻警醒自身作為一名實地研究者的角色,不能以迎合他人而失去客觀態度。在研究過程中,對待事情要盡量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避免影響研究群體的行為,更要避免在任何一個組織當中承擔領導職務。
二是未能及時回饋研究客體。一項社會研究如果想得到客觀的研究結果就需要大量精確的數據,廣泛走訪研究客體必不可少。同樣,社會研究需要得到研究客體的有效幫助,例如對研究客體進行訪談、了解實際情況等,可見得到研究客體的配合對于一項成功的社會研究至關重要。為得到研究客體的幫助,需要不斷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以成為研究者穩定的合作者。采用參與觀察法要通過合理的方式給予研究客體一定回報,從而真正了解研究對象的真實想法。若將被研究者的相關認識加入到研究過程當中,則更能夠凸顯研究的客觀性。為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如何實現互惠回報問題,最終實現共贏局面。
三是無法觀察過去和未來的具體社會現象。參與觀察法容易受到時間的限制,只能在所處的具體時間段內展開觀察,觀察內容也具有局限性,主要局限于觀察現在的情況。對于過去的情況,觀察者可以通過歷史資料、古代的歷史遺跡進行了解,倘若沒有留下歷史資料,則無從展開具體的實踐觀察。對于未來的具體情況,觀察者只能依據現在的發展情況進行粗略的預測,人類某些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如生態環境建設、教育發展等難以在短暫的時間內顯現,往往需要經過多年的發展才能顯現出來,而這些是觀察者無法在短期內能夠觀察到的現象。
四是單一個體無法同時全面展開觀察。某些社會現象不可能僅僅發生在某一個具體區域內,可能該現象在諸多地方同時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單一個人往往只能在某一個具體區域內展開參與觀察,而對于其他地點發生的社會現象則無法進行全面的觀察,觀察者只能在某一地區觀察結束后進行下一個地區的觀察,或者是由多個觀察者在同一個時間內分頭進行觀察。由此可以看出,觀察者具體人數多少一定程度上影響觀察的質量,較少的觀察人數更容易造成觀察的片面性。
參與觀察法作為社會學科的經典研究方法之一,已經被社會學家廣泛應用于城市實地研究過程當中,對于當前社會調查研究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著急劇變化,人們相互作用方式及社會關系發生也相應發生著改變,進而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參與觀察法以其真實性、主動性特征,能夠切實了解當前社會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要合理運用參與觀察法,尤其要避免影響到其所研究群體,更要避免在組織中擔任領導,確保整個研究過程保持客觀中立的狀態。調查結果如何,取決于方法運用是否適當。為此,急需社會工作者深入群眾展開充分的實踐調查,了解社會客觀需要,為政府制定科學的法律政策、管理方案提供依據,建設為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參與觀察法的運用也為學術研究提供重要啟示,研究不是進行空泛的議論和抽象的推理,而是要立足于現實問題進行科學的實踐探索,參與式觀察只有運用到社會實踐中才具有生命力。參與觀察法以其主觀性、關聯性等特征,致使參與觀察法不能像抽象調查凸顯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對此,研究者應當嚴謹把握研究過程中的每一細節,從實踐調研中獲取第一手資料,不能基于表面現象進行猜測,而是要真正深入到研究對象生活當中,從而得出科學客觀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