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蔡春琳
合作社發展模式,旨在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揮引領作用,達到村莊契合、資源整合、產業聯合、人才聚合、組織融合,充分發揮黨支部書記的領頭作用,帶領農村群眾實現強村富民,最終實現真正的三方共贏:即支部有作為、群眾得實惠、集體有收益。走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興旺、區域振興的新方式,這深刻關系到鄉村振興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作為社會的高級階段,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在那個時候,才可以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19世紀他們又提出共享發展的思想,認為生產發展到需要提升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還得需要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所有人享受大家共同創造出來的福利,再就是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得到全面發展。[2]他們強調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面對社會發展、社會矛盾急需解決的關鍵時刻,黨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一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深度的把握程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共享,為了更好實現共享社會,我國的發展理念就旨在要必須確保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全體人民從共同貢獻和共享發展中獲得更大的收獲感,推動發展,增強人民團結,在共同繁榮方面取得穩步前進。歸根結底,發展就是促進人的發展。所以可以看出,在五大發展理念中,謀求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就在于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從而突出發展的最終目標。
農村合作社作為我國20世紀50年代初推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的產物。顧名思義,農村合作社就是在鄉村的范圍內,將原本屬于農民所有的生產資料轉變為集體所有,實行集體勞動,進行按勞分配的農業社會主義經濟組織。當前,在我國全面脫貧并步入鄉村振興的良好態勢下,農村合作社可以說是鄉村振興路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不斷認識鄉村振興戰略未來實施的重要性,讓鄉村振興的步伐穩步前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五個振興”提出更是有了方向和目標,其中產業振興和組織振興需要依托合作社來推動和實現。現如今鄉村振興戰略提上日程,農村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合作社,現在的合作社承擔著使命、任務不同于以前?!昂献魃缡菫檗r民成員服務的問題,合作社的宗旨就是為群眾服務,處處想到群眾,為群眾打算,把群眾利益放到第一位,是共產黨革命的出發點和歸屬”[3]。現今我國已步入新時代,合作社的宗旨和使命也始終如一。通過合作社的發展模式,貧困群眾有著新的方式來與他人進行生產合作和溝通交流,開了眼界,富了口袋。農村貧困群眾的歸屬感、幸福感、獲得感,以及村集體的凝集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而基層政府的作用和任務也任重道遠,需要帶頭建設健全完善,運轉高效的合作社,推動產業扶貧工作不斷放手給合作社去完成。
資金跟隨項目,項目跟隨產業,產業發展改善貧困。產業扶貧在針對脫貧的基礎上致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也不斷證明產業扶貧是實現脫貧攻堅的基本方針。比如,為了響應扶貧模式再造,2019年,山東省某縣全村一百多戶貧困戶的穩步脫貧就受益于“分支部領辦合作社”產業項目的開發。具體舉措是將貧困戶轉變為現代農業生產鏈的關鍵一環,繼續享受產業發展紅利。貧困戶將土地承包給合作社。合作社將承包的土地統一規劃使用,建設成一千畝規模的蘋果標準化生產基地。隨著基地的優化發展,效益開始慢慢顯現,進而利用扶貧專項資金開發幾百畝榛子生產基地。兩個生產基地可以使用百余人進行種植,由合作社給予這部分人相應的工資,這就解決了相當一部分的勞動力的工作問題。此外,貧困戶每年可獲得一千元土地流轉費并且享有土地入股紅利,三部分相加,農戶年收入可以達到兩萬元,全村總收入達到近百萬元,這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鋪了路。
農村合作社從成立以來,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指導。還有就是利用了的天然優越的地理氣候,農產品也銷售到全國各地,現有的農業在當地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使得農民的經濟狀況發生變化,口袋里變得富裕,農村環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極大地提升了農民生活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鄉村振興的步伐也越來越穩健。
因地制宜就是要充分考慮各地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文化習俗傳統的差異,加強分類指導,鼓勵本地區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專業合作模式。例如,在山東某縣,六十多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家庭的多半。有些家庭老人或孩子又患多種疾病,需要照顧老人和兒童。這些人中的大多數人無法上班。實現穩定脫貧也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因地制宜,做好產業規劃工作是重中之重。要始終堅持“資金跟隨項目、項目跟隨產業、產業跟隨貧困”的一貫原則。更要著眼于出臺政策激勵措施,積極引進和帶富人才,充分利用農村現有勞動力。現存的“小微扶貧點”就是很好的例子,“小微扶貧點”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依托,特殊人群足不出戶即可賺取和領取固定收入補貼家庭日常開銷。
某村現有的小微扶貧站點的任務就是要求把桔梗皮刮干凈,十幾個老人只需要用器具刮桔梗,刮一斤賺八毛錢。其中有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夫妻通過這一工作獲得年收入三萬多元。類似桔梗脫皮這種簡單勞動,沒有場地和人員年齡的限制,這就使得有勞動能力的貧困老人和身體狀況欠佳出不了遠門的人,都能在自己家門口就業。同時,針對一些行動不便的貧困戶,站點安排專人上門送原料、收成品,確保他們足不出戶也能穩定增收。
某農業公司在某村設立了腰果加工小微扶貧點,在村里雇傭了幾十多名貧困戶勞動力。這是為防止村民返貧、穩定農民生活的重大舉措。現在很多農業公司是在大力發展小微扶貧點的背景下成立的,對接國家一些重點項目,比如,某公司簽訂加工腰果訂單一萬多噸,并設立四十多個小微扶貧點,招募近一千人,其中貧困戶就接近三百人,并每年支付超過三千萬元的工資。小微扶貧點通過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閑置倉庫、農房,減少了資源浪費;發展門檻低、易操作、見效快、綠色環保的特色產業充分挖掘農村現有勞動力,進一步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事實證明,脫貧攻堅,抓產業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重要的是,農業合作社發展的具體步驟還需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農村合作社的發展不同于西方國家,呈現出多種形式的合作實踐。因此,因地制宜發展合作社是科學的判斷和要求。
若要真正從源頭解決農民貧困問題,就要有可持續發展的扶貧路,不論到何時,農民都有通過自己勞動來賺取保證自己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工資的機會,這就要做到“扶貧先扶智”,智力的幫扶離不開基層領導的思路創新。大型扶貧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互助基金組織,幫助貧困農民發展生產,有效調動社會力量,統籌政府、市場、社會扶貧,構建扶貧開發格局。組織通過訂購農產品,提供就業,共建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股權投資、技術合同和技術推廣等方式致力于扶貧項目的開發,還可以利用金融扶貧專項資金產業扶貧項目。在扶貧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必須運用市場經濟理念和方法推進扶貧產業化,精準扶貧的成效有待提高。扶貧關鍵是協調發展利益,構建新型工業化扶貧體系,發揮市場在扶貧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事實證明,產業化扶貧,作為扶貧開發中的關鍵一環,也是貫徹精準扶貧政策的必經之路。在農村推動產業化扶貧,可以說是帶動貧困農民脫貧的最便捷的方式。通過不斷地引入外力,激活內在動力。改變簡單的“扶持到戶”,著眼于“效益到戶”。
現在農村人才隊伍存在總量不足、素質不強、年齡老化、結構不優、流失嚴重、人才留不住、村級后備干部隊伍選任難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農村工作繁雜,經濟落后,環境條件待遇差,沒有發展空間或很難發揮人才自身優勢而被埋沒,這些都嚴重制約著農村人才隊伍的建設。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推動鄉村發展的助燃器,只有培養好農村基層人才,建設好農村人才隊伍,才能為鄉村振興,為農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作為基層黨委,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工作實踐中積極探索研究,著力強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吸引人才回到家鄉發展的前提是“筑巢引鳳”,即建設具有吸引力、完備的政策、措施等,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讓人才落葉歸根。第一,各級政府要制定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將相關的強農、惠農政策覆蓋符合條件的返鄉人員。大力支持人才進行創業。第二,各級政府要出臺、建立綜合扶持政策體系,加大風險管理和科技服務支持力度,增強地方創新創業者的農業生產經營能力。第三,要立足農村綠色生態產業發展,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吸引創業者和技術人才返鄉發展。同時,產業發展也將吸引人才下鄉工作,舉辦本地人才座談會和研討會,并通過推送微信公眾號、群消息等方式廣泛宣傳,力爭達到口口相傳,鼓勵本地人才返鄉創業,共同建設美麗鄉村和宜居家園。
在人才培養上還要多下功夫。第一,多管齊下,拓寬渠道,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要求,建立一批村級后備干部資源庫。第二,加強教育培訓。依托家門口的鄉鎮黨校,秉持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將相關鄉村振興、生態種養殖技術、農村電商等政治理論及實用技術培訓實現常態化開展。同時要積極為村后備干部構建能夠發揮其作用的“成長舞臺”,給予充足的機會讓他們參與到村級事務的日常管理服務中來,更好了解村級事物工作的重要性。
人才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一是抓好人力資源開發平臺建設,暢通人力資源開發通道,展現人力資源發展提升空間,使得人力資源開發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最終實現人力資源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并將這種優勢轉化為在農村不竭打造一支開發建設動力強、優質高效的本土人才隊伍??梢钥闯?,小小的扶貧點不僅為貧困家庭創造了就業機會,也為有經濟能力的人到農村創業奠定了基礎。一群年輕人已經在這個項目中扎根。組建小微扶貧點惠及農村和貧困戶——幫助人才自主創業的良性循環——不斷催生更多小微扶貧站——惠及更多貧困戶的良性大循環。二是實施地方人才振興戰略,依托鄉鎮現有的青年人才黨支部和村級后備干部隊伍,成立地方人才協會。通過村級人才組織,吸引共識精英參與鄉村治理公共事務,充分發揮回鄉人才的聯絡、管理和服務等作用。完善農村發展基礎設施、合作社等融資平臺,樹立農村人才學習榜樣,充分發揮其帶頭作用,促進鄉村振興在回饋鄉村和價值觀的過程中,讓鄉村人才在為鄉村發展努力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直接手段,是實現富民強村的有效路徑,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舉措。要始終堅持以黨建為“火車頭”的發展模式,即黨支部引領合作社、合作社發展產業、產業促進脫貧的良性發展,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領作用。
建好支部,打好基礎。對于地方農民專業合作社,堅持“誰管理、誰負責,誰組建、誰負責”的原則,以個人、聯合、駐派黨建工作指導員三種方式,及時靈活地組建合作社黨支部,起到黨組織在合作社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的作用。合作社黨支部也要堅持業務素質過硬的領導班子的建設,堅持產品質量標準嚴格要求和科學管理模式。組織基層成員到村扶貧產業基地觀摩學習,充分發揮典型的引領作用,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有序發展。
引導好路子,增收致富。通過“黨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把黨組織建立在生產產業鏈上,在產業發展中有效融入黨的組織優勢,讓黨員成為生產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發揮合作社黨組織和黨員群眾的先鋒模范作用,更好推動農民致富。
在推進現代農村合作社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將工作重心立足于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建立健全惠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摸索新型治理路徑,使得廣大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取得顯著提升,鄉村治理成果逐步顯現出來。農業產業升級、村級建制調整等農村中心工作都需要進一步深入推進,眾多工作的落實,最終都聚焦在基層,更需要打造一支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員隊伍,有效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有效保障。
建設強大的人才隊伍的基礎是需要選拔與之匹配的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干部?!叭罕姼徊桓?,關鍵在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選好基層黨組織領導人是農村合作社發展的基礎。要進一步優化隊伍結構,提高干部綜合素質,培養后備人才,逐步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干部的能力和素質。將培養農村實踐型人才作為了解農村、熱愛農村的“三農”工作中的落腳點,推動農村治理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發展產業引才,建設一支知識專業、留得住、用得上、素質高、責任心強的農村實踐隊伍。不斷完善人才振興的制度保障,建設強大的農村治理人才隊伍,必須加強制度保障,創新人才競爭激勵機制,打破農村人才流動壁壘,搭建人才發展成長平臺,切實解決農村人才不能引進、無法踏實工作的困境。
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始終在路上,隊伍建設是農村合作社的基礎工程,需要綜合分析、統籌規劃。隨著農業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鄉村振興的大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也會被提上日程。
“產業扎下根,才算拔窮根”。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不斷提高農村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水平,為實現農村經濟效益最大化,優化鄉村現有的經濟結構,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提供助力?!爸赂徊恢赂?,關鍵在支部”,基層黨支部必須發揮強大號召力,要在農村得到充分體現。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新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必須立足實際,不斷以高質量作為根本核心,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進而有效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不斷提升現代農民的可持續發展的“財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