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 王珊珊
課程思政建設是“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的一項系統工程,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黨和國家更加高度重視提升高校立德樹人質量,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一系列明確導向,為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戰略舉措,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1]這一戰略舉措為高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發揮好每門課程的教育育人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導。課程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組成形式和基礎元素,也是育人最重要的“前沿陣地”。開展思政教育,不能脫離課程教學體系建設,需要各門專業課程挖掘和梳理其中思政育人元素實現專業課程協同。課程思政是每一位高校教育者必須擔當的時代使命。
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往往存在教育思路意見不夠統一,缺乏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的選擇未形成統一的思想,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不完善等問題。在對同屬藝術類學科的數字媒體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調研過程中還發現以下兩方面問題:
專業內每一門課程都有育人的責任和任務,課程思政需要各門課程共同參與,協作配合。示范課程只體現該門任課教師個人對所教授內容與課程思政的認識與理解,由于授課教師個人能力不同,課程思政效果因人而異。課程思政不僅是一門課程全部章節之間如何體現思政元素的邏輯,也是一個專業不同課程之間如何實現課程思政的層次聯系,只有通過專業內課程與課程之間思政元素的協同與互動才能切實完成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內生動力和外在壓力的雙重作用下,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如雨后春筍,但主要集中在不同工作階段,開展各類學習討論和示范課程建設,缺乏對課程思政協同廣度和育人深度的思考,無法系統構建課程思政體制,制度體系缺乏長效機制建設。
作為跨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的首要原則就是融合性。融合性原則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課內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的融合,避免在原有課程內容中生硬插入導致課程變得更加枯燥,游離于課程體系之外的思政教育很難得到學生的理解與認可現象;二是,教學設計與思政元素的融合,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環節推動兩者融合;三是,課程與課程之間思政元素的融合,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整體出發,確保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面育人,實現學生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融合成長。進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需要明確課程的學科性質和育人價值,本著融合性原則,根據學科歸屬和專業性質及課程教學對象設計教學內容。
課程思政是一種隱形思政教育,通過教育喚醒學生內心的思想認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感受,更加關注學生成長的自然性,進而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課程思政需要專業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時付出更多努力,在課程環節中主動實踐,深入挖掘課程中蘊藏的思政教育資源,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理念,對課程內容和思政元素進行精心整理、巧妙設計,通過教學內容喚醒學生內心的思想認同,使學生在自然教育狀態下實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共同成長,進而實現教育目標。
作為跨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綜合性學科,集中體現了科學、藝術和人文的理念,具有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優勢,包含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價值,如文化自信、國家認同、民族精神、價值取向等。同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協同基因。發揮專業教師及課程教學的協同合作機制作用,圍繞課程思政協同教學設計,推動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思政的有序進行。
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指向,科學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能夠在增長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增強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的同時,培養其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崇高的品德修養、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重在彰顯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從而充實和拓展課程教學內容的人文性、時代性和引領性。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個性鮮明,加之不同的學生具有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容易出現情緒和情感的不穩定性,這就要求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高等院校作為培養未來祖國發展、時代需求、社會進步所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的搖籃,以學生為中心,以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核心理念,著力培養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能夠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道德修養、人文素養、藝術修養和終身學習意識的人才,成為高等教育者的普遍共識。以學生為中心制定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將專業課程知識、能力、素養目標與課程思政目標相融合,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引導學生理解并梳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與使命感。
以學生為中心挖掘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全面激活專業內部協同合作機制擬定課程思政教學計劃,科學設計教學主題和教學內容,強化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內知識點融合,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
以學生為中心改革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立足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特點和學科規律,結合學生心理,靈活選擇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方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現課程知識點和思政教育的結合。
以學生為中心踐行多元化、立體式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學習動能與家國情懷,點燃學生的激情與夢想,強化意識與能力的形成。
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需要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雙線并行,同步發展。
1.專業知識方面
歸納總結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知識體系中的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素材庫,豐富教學內容案例,增加政治、文化、歷史等內容,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加真人真事案例,宣傳甘于奉獻的犧牲精神,弘揚勇于開拓、敢闖敢試的創業精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加客觀中西方文化比較內容,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和溝通能力。
2.思政教育方面
教師是思政教育的引導者,課程思政要依靠教師在課堂上自覺去實現課程,以微言大義的方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合進去。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優化教師課程思政培訓制度,建立協同備課制度,針對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進行研討,在日常教學中重視自身言行規范,不斷強化育人意識,提升育人能力,將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融入課程教學細節中。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旨在培養適應國家、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掌握影視特效創作、影視后期制作、網絡視頻制作、互聯網產品開發、網絡交互設計制作及相關工具應用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在傳媒及文化產業相關領域從事影視、網絡媒體的策劃、創作、制作、運營或管理的創新型專門人才。要求畢業生系統掌握通識教育及學科專業知識,了解本專業發展歷史、發展前沿,研究動態及創新方向;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道德修養、人文素養、藝術修養和終身學習的意識等,這就要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重視課程理論知識傳授、實踐能力提升的同時,增加體現價值塑造的課程思政內容,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擔當、有用的人才。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價值塑造三位一體化教學。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作為跨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學資源,改革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在人才培養上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