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財經大學教授、本刊特約專家 李德荃
近日,我省經濟領域有三件大事值得特別關注。一是8月25日發布《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發〔2022〕18號);二是省委省政府于8月29日召開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工作會議;三是由工信部和省政府共同主辦的2022世界先進制造業大會于8月31日開幕。
山東省是我國的經濟大省,更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省和制造業大省,是全國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省份。依2018 年1 月國務院批復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發改地區〔2018〕67 號),山東省“是我國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戰略節點,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依國發〔2022〕18 號,“山東省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綜合體會這兩份文件的主旨,足見黨中央、國務院對我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高度重視。下面我談談學習國發〔2022〕18 號的淺顯體會,希望能有拋磚引玉之效。
之所以要重視這兩個時間節點,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有助于理順近10 年來我省經濟與社會發展諸多重大政策間的邏輯承續關系,從而有助于把握和理解黨與國家相關重大決策的基本思路;二是有助于評估相關重大政策的落實狀況;三是有助于研判黨與國家未來重大決策的戰略趨向。
自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歷了30 多年的高經濟增長之后,我國經濟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率、低附加值的問題日益突出,國民經濟的既有增長模式已呈現難以為繼的態勢,新舊動能的轉換刻不容緩。由于重工業相對發達,因此上述問題在我省表現得尤為突出。由此,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 年11 月蒞臨我省考察時,就要求我省在推動科學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走在前列。2018 年3月8日,習近平主席又專門參與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的審議會,要求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習近平主席專門對我省提出“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殷切期望,極大地激發了我省社會各界的進取心。
2018 年1 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發改地區〔2018〕67 號。這是我國首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綜合試驗區。2018 年2 月,省委省政府召開會議,提出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力爭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今年8 月12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走在前、開新局”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宣布119 項新舊動能轉換重點任務全面落地,綜合試驗區建設成效凸顯,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的預定主要指標基本完成。由此,我省的新舊動能轉換攻堅戰進入了“十年塑成優勢”的新階段。國發〔2022〕18 號提出“到2027 年,新舊動能轉換要實現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成功經驗”。這一時間節點的要求與省委省政府2018 年初提出的新舊動能轉換十年塑成優勢的鄭重承諾相吻合。
然而,新舊動能轉換絕非一項十年便可大功告成的事業。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是一個新舊動能持續轉換的過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舊動能轉換永遠在路上。基于此,2020 年11 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2035 年的遠景目標,其中經濟發展的遠景目標主要包括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等。由此,2035 年成為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國發〔2022〕18 號提出“到2035 年,我省要成功跨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常規性長期性關口,努力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發展動能持續轉換升級,綠色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基本成熟定型,從而建成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這一要求與2021 年3 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2021 年2 月山東省第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相吻合。
新舊動能轉換涉及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逐漸放棄舊動能,亦即放棄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二是獲取新動能,亦即走環保、高效的可持續經濟增長之路。至于新動能的生成,則有兩條途徑:一是既有產業的優化調整與升級;二是新興產業的培育和壯大。發改地區〔2018〕67 號和國發〔2022〕18 號均分別從這兩個路徑提出了我省新舊動能轉換的基本思路或政策要點,但相較于發改地區〔2018〕67 號,國發〔2022〕18 號突出了以減碳和低碳為核心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該文件可視為自習近平主席2020 年9 月22 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提出“雙碳”戰略以來,由國家層面出臺的首個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重大區域性戰略部署,體現了黨中央對新舊動能轉換問題認識的逐步深化。
具體來說,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方面,國發〔2022〕18 號要求以降碳和提質為核心理念,著力推動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紡織、輕工等傳統支柱產業的綠色化和高端化發展;加快重化工業的高端化、綠色化和集約化;推動重要鋼鐵產業基地工藝流程優化和產品結構升級;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對存量項目積極有序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促進非化石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發展等。而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方面,該文件則要求以數字化和低碳為核心理念,全面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壯大數字產業;大力發展海洋特色新興產業集群;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新興產業;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等。
新舊動能轉換的具體思路不難確定,真正的難點在于如何落實。此外,還要做好淘汰舊動能與培育新動能之間的統籌協調工作,把握好轉換節奏,避免出現“舊的已去,新的未來”等問題,確保經濟不失速。
關于新舊動能轉換具體思路的落實,說到底就是一個投資問題或“錢從何而來”的問題。對此,盡管國家相關優惠政策(例如投融資政策和減免稅政策等)不可或缺,但主要還是要依靠發揮好我省各級政府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想方設法挖掘本地社會資本的潛力,另一方面盡可能地招商引資。為此,宏觀環境與微觀機制的塑造或優化至關重要。
塑造或優化宏觀環境的目的有四個:一是降低經濟活動的成本;二是便利人流、物流與信息流的順暢流動;三是宜于創業;四是個人和家庭生活的社會與自然環境舒適。而塑造或優化微觀機制的主要目的只有一個,這就是充分調動企業和個人創新創業的主觀能動性。國發〔2022〕18 號要求我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優化交通設施布局和結構;提升城市建設和治理現代化水平;建設高效能服務型政府;健全動能轉換的市場化機制;推動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此外,還要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可以預期,這些政策思路的有效落實,將極大地改善我省的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并極大地激發企業和個人創新創業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