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市委黨校 辛伶俐
閬中市天林鄉五龍村位于閬中市西南部,是天林鄉的東大門,距閬中城區22公里,幅員面積5.3平方公里,屬于深丘地貌。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34人、420戶,耕地面積1819畝。2014年該村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村。經過5年的脫貧攻堅,五龍村達到了“一低五有”的退出標準,經過民主評議、逐級審核和公示公告,2018年退出貧困村序列。在五龍村的脫貧奔康的路上,他們以“一核三治”的社會治理模式,走出一條特色鄉村治理之路。2018年,五龍村被命名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堅持黨建統領,是推進依法治理的重要制度和組織保障,五龍村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到依法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一是充分發揮黨委“車頭”作用。配強一個班子。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天林鄉黨委組織五龍村依法舉行換屆選舉,村支部、村委會成員均由村民直接選舉,按照“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的標準產生了新的村兩委領導班子,選優配強一批肯做事、能做事的黨員干部進入村委會,配齊配強了衛計專干、人民調解委員會、網格員、普法宣傳隊、法治宣傳員等工作人員,充實基層隊伍。
選對一條路子。天林鄉黨委結合五龍村實際,因地制宜為五龍村制定出一條“鄉村旅游+脫貧攻堅”的扶貧發展模式。五龍村實現了從“貧困村”至“旅游村”的大跨步,建成了AAA級景區。
創新一套法子。天林鄉黨委按照“一核三治”的鄉村治理基本路線,研究制定出五龍村“三規兩約一辦法”的村級治理方法,包括民主管村規定、環境衛生管護規定、群眾素質教育培訓規定、村規民約、脫貧公約和規范鄉村旅游經營管理辦法,讓鄉村治理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五龍村通過以會代訓、組織培訓等形式,組織黨員干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路線,原則和政策學習法律法規,常態化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目的在于開闊黨員干部視野,切實增強黨員的理論水平、工作能力和法律知識。注重加大在青少年、外出務工人員及婦女中發展黨員的力度,目前該村黨員共計58人,其中已發展的婦女黨員達5人。
三是充分發揮黨員“旗幟”引領作用。因五龍村也存在著村“兩委”人員不足,且思想守舊等現實問題,市委高標準選派了一名優秀黨員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旗幟”作用。第一書記帶來了新的思維、新的活力和新的工作力量。讓長期以來墨守成規、按部就班的農村黨員找到新的方向,激發了新的熱情,形成了帶領五龍村脫貧奔康的核心力量,實打實的為群眾做實事。近年來,五龍村實施危房改造43戶,易地扶貧搬遷18戶,風貌整治280戶,修建村社道路30公里,新建蓄水池52口,整治河道3公里,安裝自來水268戶,修建太陽能污水處理廠一座解決153農戶生活排污集中處理,農網全面提檔升級,實現電視、廣播、4G網絡信號全覆蓋。村委會辦公樓的搬遷和新建,完善了“ 1 + 6”村級支持服務設施,如便利服務中心,旅游接待中心,文化室,衛生室等。五龍食堂”特色餐飲點。五龍村群眾戶戶住上安全房、戶戶通上水泥路、戶戶吃上衛生水、戶戶用上安全電、戶戶都有電視看、戶戶教育醫療有保障。通過財政資金股權量化分紅、村集體資產出租、水上游樂項目經營等途徑,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五龍村在社會治理上,創新了“一隊一室一中心”的工作力量和平臺,形成“貼近群眾、綜合服務、高效便民”的社會治理模式,營造平安和諧的社會氛圍。
一是組建先鋒服務隊。為更好服務群眾,將巾幗志愿服務隊、網格員、治安巡邏員、交通勸導員、“紅袖標”等隊伍統籌整合,統一組建“五龍村先鋒服務隊”。先鋒服務隊通過常態化的走村入戶,重點負責法律政策宣講、治安問題巡查、矛盾糾紛調解、民生事項救助等工作,對能夠及時解決的問題要立即解決,對不能立即解決的要建立問題臺賬、落實責任限期辦理,將為民服務工作滲透到每一個家庭細胞,切實拉近黨群干群關系,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二是成立綜合管理辦公室。將五龍村社會管理工作統一納入一個機構,實行“一個漏斗出”。綜合管理辦公室由鄉黨委直接管理,負責景區內的交通、安全、違法建設等綜合執法,維護景區有序經營;負責通過購買公共服務將清掃保潔、文化活動、宣傳推廣等進行市場化運作,不斷提高景區的服務水平和影響力;負責協調公共資源(土地、老村委會、敬老院、學校、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設施(游船等游樂設施)的優化重組,不斷盤活資源,形成具有活力的旅游市場;負責村內矛盾糾紛調解和遺留問題的處理,及時化解矛盾,不斷提高景區的服務水平,保障景區健康發展。
三是辦好便民服務中心。對五龍村村級便民服務中心進行提檔升級,將計生衛生、勞動保障、民政救助、住建國土等社會服務工作納入村級便民服務中心辦理或代辦,不斷精簡辦事流程,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確認和審批,確保群眾辦事就近就地辦理,辦小事不出村、辦大事知曉流程,讓群眾享受便民高效的“一站式”行政服務。
五龍村在鄉村治理上的成效值得借鑒學習,但是縱觀更廣大的農村,要實現鄉村治理水平的整體化提升,法治存在障礙:(1)農村法律滯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三農”法律法規供給不足,部分地區法律甚至空白。同時,現有的一些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內容已經不適應農村社會的客觀現實和發展需要。 《農民》與現行法律沒有解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方面實現良好銜接等問題。(2)農村執法隊伍構成仍需進一步完善。當前,農村地區的司法管轄區龐大,執法團隊相對較短。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的執法人員嚴重老化,執法人員本身缺乏必要的法律素養和職業道德。以五龍村所在原天林鄉(現并入天宮鎮)為例,該鄉轄區面積39.5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1.38萬,但全鄉執法人員共計6人,執法難度較大。(3)農村司法保障不足。受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的司法資源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城鄉差異。天林鄉五龍村所在片區--柏埡片區,僅有柏埡司法所一個派出機構,這種現狀不僅使得司法工作人員工作負擔過重,而且導致邊遠村居的僅靠法律和司法援助是不夠的,它破壞了法治的促進。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4)部分農村干部群眾沒有形成積極的使用意。目前,一些農村干部和群眾的合法權益保護意識淡薄,缺乏合法權益保護的基本知識,不了解或不敢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治的農村建設是法治綜合的核心,同時,只有良好的法治農村環境才能有效地促進農業的全面升級,農村的全面發展。通過農民的全面發展,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因此,在法治村建設過程中,需要將長遠的系統規劃與切實可行的總體規劃相結合,精準發力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有切合戰略需求的法律支持,有破有立。承載鄉村振興的土地問題如何解決,支持性產業如何引導、限制性產業如何控制,資金從哪里來,投資權益如何保障,交通、宣傳、物流等配套政策如何解決,是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關鍵基礎性黨的大會指出“探索完善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改革”“發展新型主體經營”“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的目的但落實落地的法律供給還沒有跟上。例如,閬中是一個旅游城市,對接古城旅游,發展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方面。但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需要土地,需要建設,并是一個長效產業。而國家法律政策在鄉村旅游發展所需的土地供給方面卻沒有相關的政策,讓鄉村旅游投資者難以放開手腳。
農村執法難度大,執法力量薄弱,執法對象存在特殊問題。為此,需要在兩端施加力。一方面,我們定期組織執法人員開展規范化執法培訓,提高農村執法隊伍的法律意識和專業化水平,從而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實現規范化、文明化執法。完善農村行政執法機制,促進執法隊伍整合和執法力量。對目前普遍存在的鄉村治理權責不對等,有責無權現象,可以借鄉村區劃調整加速完善解決,整合力量。另一方面,要注重執法工作的宣傳引導,營造正支持依法執法,維護執法尊嚴,形成法制威懾力。
基層人民法院在受理涉農案件時要帶頭提供便民服務,妥善處理農村承包地、農村農戶“三權分立”等涉及農民主要利益的案件。沒收和征收耕地,調查執法案件。人民檢察院要加強涉農訴訟監督,確保法律正確平等實施,充分保障農民合法權益。要把握住與群眾緊密相關的農村民事、刑事案件的審理力度和效率,降低群眾依法辦事的訴求成本,讓群眾深信法律靠得住。
加強普法普及,增強農村基層干部的法治觀念和意識,提高農民法治素質。要認真選擇省域農村可能經常發生的典型案例,逐一描述。通過開展法治競賽建立公關門戶等方式,增加普法的號召力。在法律服務方面,通過完善農村公共法律體系,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支持,讓群眾依法經商,依法經商成為新常態。推動實現農村全員法律援助,增強法律服務主動性,讓村民“找法”“用法”“信法”。
法治農村建設任重道遠。一個理想的法治村,應該在立法上保證農民權利的合理分配,農民的權利必須通過執法得到落實,受影響農民的權利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濟。通過遵守法律并積極遵守法律來獲得這些權利。通過法治農村建設,既可以有效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又可以引導廣大農民以主人翁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