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煥珂
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目前所處的新的時代方位。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其生活質量,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任何社會主義建設者都不容忽視。
堅持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最本質的特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美好需要,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是中國共產黨現階段工作的重點,體現了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也是我們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九大對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狀況做了全面深刻的總結,對我國當前所處的時代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全新的判斷,指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從而也會影響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中心任務。現階段,黨和國家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也要推動國家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協調發展,補齊各種短板,實現國家的均衡發展,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多樣性、高層次的需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黨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對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這一思想的深化認識及高度概括,更加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做實事的信心與決心。
新時代,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努力滿足其多樣化、高層次需要,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具體體現。
物質、政治、精神、社會、生態是組成國家發展的內部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將其全面提升,做到物質財富源泉充分涌流、政治清明、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社會穩定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多樣化的需要得到充分滿足,過上健康幸福地生活,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目標。人民群眾既是社會物質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其獲得者和享用者,究其而言,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都是為其自身的發展所服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當前我們國家的生產力高速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物質財富,使得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但對于滿足其美好生活需要還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
首先,地區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指區域之間存在著發展差距,主要表現為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地區、城市與農村發展的不平衡。從整體上看,東部地區經濟基礎好,發展迅速,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高。據統計,“201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超過73.35%集中在東部地區”[1]。相反,我國的中西部,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緩慢,在福利待遇、社會資源、公共服務等方面與東部地區相差較大,顯然,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存在著差距。與此同時,城市與農村也存在著較大差別,雖然我們國家這幾年一直促進農村建設,助力農村發展,但仍不可否認的是城鄉之間在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平衡。地區之間的發展有所差異,人們享有的資源不均等,制約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
其次,群體發展不平衡,即不同社會群體不能均等地享有社會資源和社會服務。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一直把促進經濟發展作為自己工作的重點,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經濟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并沒有處理好發展與共享之間的關系,不容置疑的是,我國民生領域還存在著不少短板,城鄉、區域、不同群體之間的居民收入還存在著較大差距。據估算2018年我國的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54,顯而易見,我們國家居民的收入存在著分配不均。社會的發展成果不能由全體人民共享,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制約因素之一。
最后,領域發展不平衡。領域發展不平衡主要是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領域發展不平衡。只有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發展經濟,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黨中央也強調精神文明及生態環境的建設發展。但是文化領域還存在著文化生產力相對落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生態環境建設也一直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薄弱環節。總體而言,我們國家在文化領域、生態文明領域、社會領域等方面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制約著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
首先,發展方式有待充分轉變。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綠色發展是黨中央在領導我國經濟工作時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但是總體來看,粗放的發展格局沒有得到徹底改變,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落后過剩產能不斷增加。[2]所以在資源和環境約束更為嚴峻的情況下,為了給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實現可持續性發展、走上節約型、高新型發展道路尤其重要。
其次,精神文明建設有待增強。精神文明是一個國家民族風貌及素質的體現,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在新時代,人民群眾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滿足了其對物質方面的需要,更加要求與之相輔相成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發展。近年來,由于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影響,社會中開始出現一些貪贓枉法、老人跌倒不扶等不良社會現象。精神文明建設的缺失會導致人們民族文化意識淡薄,影響社會安定,制約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
最后,生態環境有待改善。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霧霾天數逐漸減少,天空越來越藍等。但生態環境問題仍不可忽視,比如,水環境惡化;資源不合理利用、浪費嚴重,重要的資源出現短缺;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沙漠化嚴重等等。生態環境直接關乎人民的生命安全。為了保障人民群眾更好地生存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美麗中國的建設。
新時代,人民群眾不僅想提高物質水平,而且還想追求更廣泛的民主、社會更加公平正義等等,為了實現人民群眾這些要求,需要著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這個難題。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取得巨大成就,正朝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黨和國家在面臨新的時代要求時提出了符合時代經濟發展的新理念。新發展理念強調創新發展,明確提升國家的科研能力與水平;注重協調發展,要求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地區之間的協同發展;追求綠色發展,強調資源的節約利用,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鼓勵開放發展,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主動參與到世界全球化之中;重視共享發展,強調不同群體都能享用共有的社會資源。因此,只有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才能推動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實現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滿足,精神文化在人民的生活中也占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人們也想要追求更加多彩斑斕的精神生活。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向往,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引領文化建設方向,大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激發企業活力與創造力,推動文化產品的創新,繁榮文藝創作,促進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創造出一大批形式多樣且富有吸引力的文化產品。同時,還要加強文化事業建設,加強市民活動中心、圖書館、閱覽室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的建設,以及在全社會開展群眾樂于參與的文化活動等等。實現社會主義文化欣欣向榮,為滿足人民群眾高質量的文化需要奠定堅實的基礎。
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人民群眾不能在臟亂差的環境中獲得幸福,只有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美好生活。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壞境保護法,從法律上約束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建立健全環境監管制度,實施嚴格的生態環境監管,對于違反法律的行為給予相應的懲罰;堅持源頭治理與污染防治相結合,推行產業的綠色發展,開采清潔能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并對污染嚴重的地區進行科學治理等等。建設好兩型社會,打造清潔美麗的社會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