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王倩
1.中糧集團有限公司;2.中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隨著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環評所承擔的前置管理責任越來越大,已逐漸不能適應我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需要。我國在不斷強化企業自主管理的同時,逐步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通過修訂《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取消了部門預審、試生產審批、竣工驗收許可和環評機構資質管理四項行政許可,取消了水土保持等項目環評預審條件。生態環境部于2018年印發了《關于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進一步改革環評管理方式,激發市場活力,服務實體經濟。食品加工企業作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力軍,大都存在污染源單一、環境影響輕微等問題。2019年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2019年版)》,食品加工行業主要按簡化管理或登記類別進行管理。2020生態環境部根據優化經商環境和保障民生的需要,對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等行業進行了簡化管理,在不建設鍋爐和污水處理站的情況下,大部分食品加工企業不需要進行環評即可開工建設。
一方面,我國不斷通過環評“放管服”來減輕企業前置審批壓力,節約前期環保投入,縮短項目建設周期;另一方面,我國不斷加大環保監管力度和違法成本,并通過中央環保督察、地方環保檢查、跨區交叉檢查等方式,不斷壓實企業環保主體責任,尤其是新環保法提出的“按日計罰”,更是給企業經營者敲響了警鐘。環保合規要求并沒有隨著“放管服”而消失,沒有環評程序的前置把關,反而會增加企業運營期違規風險。
2017年12月,生態環境部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環辦環評〔2017〕99號),明確了“三線一單”的設定要求。生態環境部2021年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共有31個省(區、市)完成“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已有15個省份將“三線一單”納入當地環境保護條例或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三線一單”逐漸成為項目選址的可行性重要依據,建設單位立項前首先需要了解確認項目所在地以及“三線一單”、規劃環評符合性情況,通過與“三線一單”情況對比分析,規避違反產業政策、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和資源利用紅線等重大環保合規風險。不需要履行環評手續后,建設單位極有可能忽視“三線一單”等法律法規政策紅線,一旦違規可能承擔拆遷及“恢復原狀”等法律責任,蒙受巨大的財產損失。
環評階段工廠布局合理性分析對于企業后續生產經營非常重要。工業企業的總平面布置,在滿足主體工程需要的前提下,應將污染危害嚴重的設施遠離非污染設施,將產生高噪聲的車間與低噪聲的車間分開,將產生粉塵的車間與產生毒物的車間分開,并在產生職業危害的車間與其他車間及生活區之間設有一定的衛生防護綠化帶。生產區宜選在大氣污染物本底濃度低和擴散條件好的地段,布置在當地夏季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廠前區和生活區應布置在當地最小頻率風向的下風側,將輔助生產區布置在二者之間。
工廠布局合理性分析主要是依據工業企業的性質、規模、生產流程、交通運輸、環境保護敏感目標等要求,分析建設項目對外環境的影響以及外環境對項目的影響,并盡可能通過工廠布局調整將對廠外和廠內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降至最低。
近年來,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陸續修訂完善,針對建設項目的環保設施標準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所承擔的違法成本也越來越大,因此建設項目在前期策劃階段應將環保設施盡早謀劃、提前分析。《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要求建設項目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對于部分食品加工企業,雖然通過“放管服”后,企業可以不進行環評審批程序,但并不意味著其可以不建設環保設施,通常情況下食品加工行業的環保設施主要包括雨水管網、污水管網、化糞池、集中式污水處理站、事故應急池等水污染防治設施,鍋爐煙氣處理設施、惡臭處理設施、VOC治理設施、油煙處理設施等大氣污染防治設施,高噪聲設備減振隔聲措施,以及滿足防風、防雨、防曬、防滲、防盜要求的固廢、危廢暫存設施。
通過環評可以全面分析項目環保設施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預測項目運營期后主要污染物排放對外環境或敏感目標的影響程度及影響范圍,并有針對性的對環保設施提出改進建議,以確保生產運營后滿足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要求。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后,國務院、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政府主管部門迅速行動起來。生態環境部明確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初期以免費分配為主,適時引入有償分配,并逐步擴大有償分配比例,以此壓實企業的碳減排主體責任。同時,生態環境部明確將碳達峰行動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并對各地方達峰行動的進展情況開展考核評估。
可以預見的是,國家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目標后,勢必會促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發生重大變革,減污降碳是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通過環評程序,可以全面梳理企業能源結構、用能方式、用能設備、產污環節、產污總量等基本情況,從源頭上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設備使用,避免后期進行節能降耗改造投入,增加企業運營成本。
堅持全過程管理理念,建立環境風險識別、評價、管控機制,識別項目前期、運營期、退役期環境影響范圍及程度,有針對性地提出管控措施。堅持早期介入原則,企業環保管理人員應在項目選址階段介入,通過比對并分析國家和地方“三線一單”、產業政策、園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管理政策紅線,研判企業是否滿足政策要求,嚴守生態環保管理紅線,堅守生態環保管理底線,同時積極選擇并推行清潔生產工藝、設備,優先采用能源消耗量低、污染產生量少、資源利用率高的原輔料、技術、工藝,從源頭上減污降碳。
項目建設必須堅持“三同時”管理理念,確保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摸清項目使用的原輔材料、主要設備,整理項目產污環節及污染物排放種類和數量,并據此分析可能對外環境或周圍敏感保護目標的影響范圍及影響程度,給出環保設施的設置建議;在項目施工階段,明確專人跟進環保設施建設進度,確保其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在項目投產驗收階段,著重驗證環保設施的合理性及可靠性,確保排放達標。
環保管理是合規性、經濟性、公益性三者的有機結合,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必需以合規性為前題,并將合規性貫穿于其整個生命周期。其次企業在環保管理過程中需要考慮經濟性,企業生產經營以盈利為目的,良好的經濟效益能夠保證企業長遠均衡發展,企業在選擇環保設備設施時需要從全生命周期角度綜合考慮成本,如設備建設安裝成本、運行維護成本、退役報廢成本等,擇優選擇方案。另外,企業也必須關注環保的公益屬性,從國家生態文明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角度謀劃發展路徑。
環評“放管服”改革后,企業需做好定期監測工作,以便自證清白。環境監測分為背景值監測和日常監測,環境背景值監測是為了摸清在沒有項目影響的前提下,各種環境要素的基本情況。企業在建設前應至少對當地的大氣、土壤、地下水、噪聲等背景值進行監測,監測時間、監測點位應具有代表性,監測因子應側重于主要常規污染物和行業特征污染物。在運營期,企業應定期對排放的主要污染物進行監測,跟蹤運營期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當發生明顯影響時,需重新評估環保設施的技術可行性,并采取相應措施。
環評“放管服”是國家激發市場活力、服務實體經濟的一種手段,“放管”并不意味著“不管”,企業應提高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積極承擔環保管理的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2030”遠景目標實現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