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審評查驗中心 韓艷芬
化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也是作物生長發育和增產增收的重要基礎保障。中國屬于化肥生產、消費大國,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化肥產能占世界31%,消費量占世界30%。在近幾年流通、生產領域抽檢和日常委托檢驗中,發現,化肥標識問題直接或間接地給化肥使用者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化肥包裝標識違規、違法,養分含量不足乃至直接造假的情況頻發(統稱為“問題化肥”)。
GB18382-2001《化肥標識內容和要求》標準中對化肥包裝標識有明確的規定。化肥名稱、商標、添加物含量、養分含量、許可證編號、產品標準、規格、等級和凈含量等內容均應符合國家標準GB18382-2001《化肥標識內容和要求》要求。一些化肥的包裝標識明顯不規范,有的故意鉆標準空子,甚至公開造假,直接違反國家標準規定。表現如下:
(1)產品名稱與執行標準名稱不符。如包裝袋標注產品名稱為微生物化肥,而標注執行標準為GB/T20287-2006《農用微生物菌劑》,產品名稱與執行標準不符,這不符合GB18382-2001規定,按照標準要求應標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已經規定了的化肥名稱。
(2)將其他添加物含量計入總養分。我國化肥標準GB/T15063-2009《復(合)混肥料》、GB/T21633-2008《摻混肥料(BB肥》中要求化肥外包裝上應標有配合式。配合式是按N-P2O5-K2O(總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鉀)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分別表示各養分在肥料中所占百分比含量的一種方式。市場上抽檢發現,有的包裝袋標識用N-P2O5-KOM表示,生產廠家稱KOM為有機態鉀或螯合態鉀,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從標識上看,這樣標注的化肥實際只含有氮、磷兩種元素,而商家卻按照含氮、磷、鉀三種元素的肥料在出售。另外,這類化肥包裝不符合GB18382-2001規定,正確做法應標明N、P2O5、K2O總養分百分含量及各單養分百分含量,不得將其他添加物計入總養分,國家標準中也沒有KOM形式的鉀。
(3)隨意使用證書編號。如硫酸銨產品本不屬于生產許可證產品,但包裝袋標注了生產許可證編號,屬于胡亂使用許可證編號行為。另外規定化肥應有“兩證”(“生產許可證”和“化肥登記證”)手續才能產銷的化肥,無相應證號的現象也十分多見。
(4)產品執行標準標注不規范。如復合化肥現行標準號為GB/T15063-2009,而包裝袋只標注執行標準為GB/T15063。這不符合GB18382-2001中7、8款規定。正確做法應標明化肥產品本應執行的標準編號,包括標準代號、年代號。
包裝標識存在問題的化肥,已不是個別、局部現象,明顯呈現普遍性傾向。個別大型、超大型化肥企業也隨風跟進。售價較高的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水溶化肥、微生物化肥),問題尤為突出。
不少化肥內在質量不合格,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有效養分含量達不到標明值要求。一些標識總養分為48%或更高含量的復合肥料,實際測定總養分含量往往低于標明的總含量。如包裝袋標注的總養分含量 16(N)-16(P2O5)-16(K2O)≥ 48%,經檢驗,總養分含量只有46.5%甚至更低。一般是磷、鉀含量不足,主要由于企業一味追求低成本導致。
(2)氯離子含量與實際不符。氯離子含量屬于化肥中的一項重要檢測指標,對作物適宜性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GB/T15063-2009中規定:當產品中氯離子含量≤15.0%,產品標識含氯(低氯);當產品中氯離子含量≤30.0%,產品標識含氯(中氯);當產品中氯離子含量>30.0%,產品標識含氯(高氯),標注含氯(高氯)的產品可不做氯離子檢驗和判定;當產品中氯離子含量≤3.0%,產品可以不標識“含氯”,未標含氯或標注不含率的化肥產品應對氯離子含量進行檢測判定。通過實際檢測,發現不標含氯的產品氯離子含量較高。如產品原料中本身含氯,包裝不標注或標注不含氯,經檢驗,氯離子含量超過3%。還有的產品標注含低氯,而實際檢測結果氯離子含量遠大于15%。
眾所周知,好的化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作物質量,為作物提供養分,從而提高產量。而假冒偽劣產品,使用后會具有危害性,具體包括:(1)養分含量低將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及品質,使用這種不合格品必然達不到預期的增產目的;(2)對于一些不適合使用含氯肥料的作物而言,使用了氯含量超標的化肥,會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長期使用氯含量超標的化肥還可能會造成土壤酸化,并且容易激活土壤中有害金屬元素,毒害農作物,影響農作物品質;(3)農民會因使用劣質化肥直接造成經濟損失;(4)使嚴守規矩的化肥企業由于不平等競爭遭受傷害,造成市場環境不良。
化肥包裝標識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個別企業對化肥包裝標識標準要求了解不夠或者有的企業故意鉆標準空子。
化肥養分含量不合格主要原因是原材料采購或產品出廠檢驗沒有經過嚴格把關,或者受利益驅使生產者故意降低化肥養分含量,導致養分含量達不到標明值要求。
氯離子標識不合格主要原因是產品包裝標注的含氯標識與實際不符,原料中本身含氯,包裝不標注或標注不含氯,說明生產企業沒有做好包裝袋印刷的把關環節。
使用化肥產品,農民朋友應提高辨別真假化肥的能力,GB18382-2001中規定,標識中的文字應使用規范漢字,可以同時使用少數民族文字、漢語拼音及外文,漢語拼音和外文字體應小于相應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有些產品故意在包裝醒目的地方印有英文,英文字比中文字還要大。從價格上比較看,假化肥自然會較真化肥便宜很多。另外,假化肥往往出現在鄉鎮或離田地較近的地方,以各種形式促銷化肥。這類化肥具有流動性大、經營者不固定等特點。
根據目前實際情況,應從培訓上游涉肥人員入手,對市場管理者、化肥生產企業、經銷商進行培訓,同時建立辨別真假化肥包裝標識網絡服務平臺,以市場監管部門牽頭,會同各涉肥部門開展工作,及時查處重大案件,從而使假劣化肥“限行”,為合規企業“壯行”,讓化肥用戶放心,達到徹底凈化化肥市場的目的。
1.對市場管理者進行培訓
根據實際人數確定以省、地為單位進行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行線上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以識別化肥包裝標識方面的內容為主,目的是提高化肥市場一線監管人員識別包裝標識的能力。
2.對生產企業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在企業內部開展相關法律法規內容的培訓學習,加強企業人員對產品標準、技術要求、法律規定等相關內容的了解,通過多種形式提高企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增強其質量意識,使其真正從思想上重視產品質量,堅決杜絕不合格品出廠,把好產品質量關。教育企業從長遠利益出發,加強自律。具體實施可根據企業數量確定以地市或縣為單位,在化肥生產淡季進行,內容主要是指導設計化肥包裝標識、控制產品質量技術指標的規范性,目的是從源頭上控制問題化肥的產生。從近幾年抽檢結果可以看出,很多企業缺乏對標準的理解,尤其是對化肥包裝標識了解甚少,錯誤的包裝印刷直接會誤導消費,嚴重時會給農民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
3.對經銷商進行培訓
根據經銷商數量確定縣、鄉鎮為單位,在每年化肥銷售淡季進行,以識別化肥包裝標識方面的內容為主,輔以化肥其他基本常識,達到從化肥市場入口處控制問題化肥進入市場的目的。
以縣劃分片區,建立辨識化肥包裝標識的網絡服務平臺,使一線管理人員、化肥用戶可通過網絡及時得到專業人士的幫助。
監管部門應不定時檢查化肥市場,對化肥包裝標識進行識別,對于包裝標識嚴重不合格的化肥,應立即禁止銷售。剩下包裝標識合格或有輕微缺陷但可銷售的化肥,通過化驗來確定其養分含量。這樣有利于及時、無死角地打擊假劣化肥,減少因使用假劣化肥造成的損失。
對于包裝標識及抽檢結果有問題的化肥,要及時約談銷售商及生產方,按照問題性質分別進行處置。問題較輕的責令改正;對于化肥存在嚴重問題尚未構成犯罪的,要進行行政處罰;涉嫌犯罪的要與司法部門聯系查處,并通過其他方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查處結果,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充分發揮社會力量,鼓勵及時發現并舉報問題化肥,特別是一些性質嚴重、危害性大的劣質化肥。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對舉報人實行獎勵。
以上是對化肥市場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的看法及建議。相信通過努力,可逐步改善化肥市場環境,早日實現凈化化肥市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