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 羅文秀
毋庸置疑,學生黨支部建設首先要把牢思想政治教育“總開關”。“四史”學習教育依托“三會一課”、實踐活動、黨建共建等途徑,通過理論探討、集中學習、調查研究等形式,在學習“四史”的過程中,從學習對象動機上挖掘“為什么要學習”的內驅力,從學習對象差異上聚焦“怎樣來學習”的個性法,從學習對象思想中提升“學習解決什么問題”的轉化率,融入日常、抓在經常、久久為功,從而構建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體系。譬如,整體化的歷史意識能讓我們在學生黨支部建設中堅定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信心;再譬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論,能讓我們在厘清學生黨支部建設和個人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重大問題時條分縷析,提高分析矛盾和解決矛盾的能力。
以筆者所在學生黨支部為例,支部內部制定了“四史”學習教育任務清單,堅持自學與集中學習相結合,堅持將專題黨課與交流學習體會相結合,深入開展交流研討。把“四史”學習教育作為支部“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的重要內容,結合時事開展“四史”和校史專題學習,將專題學習同愛國主義教育、愛校榮校緊密結合起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以支部為單位開展紅色尋訪活動。建立共同學習機制,用好學習強國、共產黨員網等在線學習平臺,組織學生黨員上網學習“四史”。精品黨課“輝煌足跡—在追循習近平總書記長三角足跡中感悟‘四史’”在充分發揮學生黨員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基礎上開展,讓學生黨員在學與做中體會“四史”,讓教育緊貼實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為擴大“四史”學習教育圈層效應的集結地,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也應更加凸顯“四史”學習教育的嚴肅性與規范性、多元性與層次性、規律性與特色性。譬如在學習貫徹新思想和規定書目時,學生黨支部同黨中央要求“對標”,拿黨章黨規“掃描”,用群眾期待“透視”,同先輩先烈“對照”,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初心使命的感悟。又譬如針對主體的不同,學生黨支部書記示范引領,落實責任,結合在線學習、黨課等形式開展相關活動,學生黨員積極參與“三會一課”、主題宣講、知識競賽等。
我所在的學生黨支部實行傳遞壓力、夯實責任的工作制,形成“支部書記—支委—普通黨員”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黨建格局,學生黨員把自己擺進去,把學習擺進去,把責任擺進去。本支部內為值周制度,送學上門知識配送,推動“四史”學習教育實現全覆蓋,打造學生黨支部內部“信息共享、日常產出、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模式。同時利用公眾號在全院范圍內形成沉浸式、體驗式學習,促進“四史”學習教育有聲有色,入腦入心。學生黨員積極參加“搜物件曬照片講故事學四史”主題活動,獻禮建黨百年。
在學習的過程中,高校應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四史”的教育質量,使得學生認識到學習“四史”的重要性,通過學習“四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習質量,不斷錘煉學生的思想和政治水平,使學生具有勇于擔當歷史使命的決心,是當前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需要關注的重要現實問題。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①加強學生對學習“四史”的認識高度。只有充分認識“四史”,才能增強學生黨員高效學習“四史”的積極性,使得學生黨員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學以致用,將學習的目標落到實處,促進學生黨員認識到學習“四史”是當前高校的一門必修課。對于在高校學生黨支部學習“四史”工作的開展,需要強調的是加強學生對政治教育的學習,結合歷史的相關知識和現有的邏輯思想,不斷深入挖掘“四史”的重要作用,加強對其發展歷史的規律認識,不斷結合現實與歷史的發展思路,在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中注重當下,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斷在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學生黨員的政治和黨史教育的覺悟,學習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不斷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進而充分調動學生思想,強化服務意識。②構建機制來保障學習“四史”的力度。一是需要制定高校學生黨支部的學習計劃,不斷將“四史”需要學習的部分細化到每個學生黨支部的學習內容中,促進每個學生黨員不斷按照規定加強對“四史”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習任務以月份為單位,充分做到整體規劃,細致落實,按照制度要求達到學習頻次;二是在黨支部內設立學習的激勵制度和監督機制,促進高校教師與學生黨支部進行聯動,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相關學生黨員干部需要起到帶頭作用,以形成上行下效的紐帶,不斷強化學習氛圍。③通過創新來拓寬學習“四史”的廣度。在高校開展“三會一課”活動,需要將“四史”的學習內容融入到學習課程當中,使各支部黨員不斷學習關于“四史”的相關講話和教育內容,針對性開展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學習教育,進而采用定期與不定期的方式檢查學生黨員對“四史”的學習效果,并通過輪流講課的方式分享學習心得。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方式,加強對“四史”學習的創新,結合互聯網平臺,主要可以借鑒“學習強國”和一些微平臺等互聯網平臺作為線上學習的方向,不斷使學生參與到“四史”的線上學習課堂當中,同時,學生黨支部可以借助線下的相關紅色資源,加強對線上線下的學習平臺和資源的有效融合,通過這種方式將“四史”的學習效果融入到歷史場景當中,進而不斷形成學習的情境模式,充分挖掘優秀黨員的學習潛力,保障“四史”學習的質量。
“四史”學習教育+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當然,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四史”學習教育+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模式也會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難。譬如學生對“四史”學習教育的認識不夠,無法平衡知識學習與“四史”學習教育,不愿擠出時間學,不會走出校門看;再譬如“四史”學習教育內容空泛,形式單一枯燥,導致學生黨員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又譬如學生黨支部缺乏創新能力,組織“四史”學習教育活動入腦入心程度不夠等。這就要求務必培養學生黨員的初心使命意識,增強其歷史擔當,做到學習跟進,認識跟進,行動跟進。同時不斷規范規章制度,豐富內容與形式,創新載體,加強交流與共建,切實增強“四史”學習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營造濃厚氛圍,確保學習的有序有力開展。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場社會革命要取得最終勝利,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將“四史”學習教育深入全面落實到每個支部、每名黨員,必能推動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建設,必將提高黨建工作整體效應,必能促進高校學生黨支部有力有序有效發展。而高校學生黨支部的“軟硬”能力的建設也會進一步鞏固“四史”學習教育的精準落實,為“‘四史’學習教育+”模式的有效開展發揮示范實驗田的作用。因此以“四史”學習教育+模式為出發點,“四史”學習教育+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必須把握重難點,時刻把學習任務扛在肩上、放在心里、抓在手上,花真功夫下大力氣,始終要貫穿一個“實”字、突出一個“干”字、重在一個“成”字,以“工匠精神”推動“四史”學習教育+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融合向縱深發展,使“四史”學習教育有聲有色、入腦入心、常抓常新,讓學生黨員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希望“四史”學習教育+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能對“四史”學習教育在其他領域的實施以及可持續性長效機制的探索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相關鏈接
普通教育的任務通常由實施普通教育的學校(稱為普教性學校)承擔,普通教育學校分為普通基礎教育學校、普通職業教育學校和普通專業教育學校,均實行全日制教學。普通基礎教育分為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其中包括對殘疾兒童、少年、青年的特殊教育和非常生的工讀教育;職業教育包括技工學校、職業技術學校、職業中學、職業高中、高等職業學校、技師學院等;(普通高職也屬于普通高等教育)。專業教育包括中等專業學校(中等師范學校)、高等專科學校(大學專科)和大學本科。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進行全日制學習的學歷教育,包括普通高等職業學校和技師學院、普通高等專科學校(大學專科)和大學本科,是與招收在職職工邊工作、邊學習的函授、夜大、職工大學等成人高等教育形式相對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