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峽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 楊珍珍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逐步落實,鄉村發展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下的村莊規劃進程正在逐步加快。自2019年國家層面出臺《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提出構建“五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后,作為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地區的法定詳細規劃,村莊規劃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年,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加強村莊規劃促進鄉村振興的通知》,對村莊規劃的主要任務做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即“八個統籌,一個明確”。此后,各省、市縣都在積極出臺指導當地村莊規劃的編制導則和技術指南。福建省于2019年9月發布《福建省村莊規劃編制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分別對集聚提升中心村、轉型融合城郊村、保護開發特色村等5類村莊提出了分類編制指引和相關技術導則。據福建省政府相關文件,截止2021年8月,福建省正在開展(含已批復)的村莊規劃總數約3874個,全省的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總體面臨規劃任務重、時間緊、多規協調等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本文參照《指南》編制要求,對霞浦縣長春鎮閭峽村——地處東沖半島省級風景名勝區內的保護開發特色村,進行了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探索研究,探討當前“多規合一”下,具有顯著自然資源稟賦與特色傳統文化的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如何進行整體規劃下的保護與開發。
(1)區位交通:閭峽村位于霞浦縣長春鎮南部,為閭峽港所在地,位于省級風景名勝區東沖半島的東部,東面瀕臨東海,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和海洋資源。縣道985南北貫穿閭峽村,村莊距離長春鎮區約19公里車程,交通較為便利。(2)產業方面:現狀產業中,閭峽村第一產業為近海捕撈和水產養殖。第二產業分布較少,為海產品粗加工。得益于霞浦“四灘”之一的閭峽沙灘,近年來第三產業發展較快,村莊發展了若干鄉村民宿和餐飲等服務業態。但總體而言,旅游服務業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且旅游配套設施仍較為基礎,以民宿、餐飲、小型商超為主,無法滿足日益增長且日益多樣化的游客需求。(3)人口與用地:閭峽村是長春鎮第二大村,現戶籍戶數為1221戶,戶籍總人口3807人。但是近年來部分村民遷移戶口至長春鎮或霞浦縣城,使得五年來人口持續呈現負增長態勢。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節點更新成果,2020年,閭峽村村域總面積為986.99公頃,其中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為30.44公頃,占村域面積的比例為3.13%,現狀人均居民點建設用地指標為79.96㎡/人。(4)經研究分析,閭峽村目前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村莊建設長久以來缺乏有效指引。上版村規因為種種原因尚未得到落實,整體布局較為混亂,村內建筑風貌不統一,新舊建筑摻雜,村莊居民點整體風貌缺乏鄉村本土特色,公服設施也不夠完善等;二是現階段產業發展粗放,近海捕撈為漁民的傳統產業,屬采集性業態,易受自然環境、捕撈政策以及水產供需市場影響,同時過度的捕撈也會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基于村莊豐富的自然風光資源基礎,可以預計未來旅游產業將是主導,但現狀旅游項目單調,僅僅依托沙灘和海蝕景觀資源開發低水平的旅游觀光和少量沙灘游樂項目,村莊其他優質資源尚未轉化為旅游體驗產品、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且對餐飲民宿產業監督管理不足,服務良莠不齊,距離優質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差距仍比較大。
按福建省村莊規劃編制指南的分類,閭峽村屬于保護開發特色村,屬于具備優質的景觀要素、人文及自然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同時,閭峽村位于省級風景名勝區內,此類村莊往往面臨村莊發展與風景資源保護的雙重挑戰,因此規劃需注重引導性和管控性,在不影響風景區風景環境和不破壞海洋生態的前提下,以旅游為驅動力,推動村莊的有序發展與更新,實現保護和利用的合理存續。基于閭峽村的現狀問題,規劃認為閭峽村未來發展方向和重點為:一是要以旅游為導向激發村莊發展的內生動力,主要通過深入挖掘資源轉化為旅游體驗產品,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品和服務供給類型,同時要梳理村莊用地,保障各方面發展的空間基礎;二是需要補足各項短板,完善各項設施,建設宜居宜游的村莊,奠定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總體定位上,閭峽村應以海洋生態為依托、以在地文化為底蘊,著力發展濱海游憩度假、民俗觀光與體驗,建設成一個村容整潔、文化底蘊深厚、各項設施完善的宜居趣玩的濱海休閑文化漁村,構建“碧海銀灘,文化漁村”的村莊品牌,將自身打造成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東沖半島風景區的核心組成部分和代表性區域。
由于當前村莊規劃普遍缺少上位鄉鎮國土空間規劃任務指標指導,故規劃應通過入戶調查等方式了解村民建設需求,結合人口增長趨勢,合理預測村莊建設規模,待上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時再進行銜接。
建設用地規模一般基于人口規模預測。經研究可知,閭峽村現狀雖有較大一部分青壯年外出求學、務工,造成戶籍人口呈負增長態勢,但這主要屬于機械性減少,且在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發展越來越受重視的大背景下,并結合閭峽村是長春鎮第二大村的重要地位角度考慮,通過一定政策傾斜與閭峽村優越的資源條件,將有效帶動閭峽村鄉村旅游、特色漁業的發展,促進就業崗位與創業機會增加,由此預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村莊將有一定程度上的人口增長回流。故規劃預測綜合增長率為千分之3,至2035年,閭峽村人口規模為3982人。基于此人口規模,依據《指南》中的第二種計算方法,即基于戶籍計算宅基地面積,基于常住人口計算除宅基地外的建設用地面積,可得閭峽村可較現狀增加1.14至8.67公頃,即用地規模可新增為31.49至39.02公頃。
本著土地節約、集約的原則和當前建設用地“減量化”的趨勢背景,本次規劃結合實際和村莊產業發展情況,判定建設用地規模的合理區間,將村莊現狀未與上位規劃沖突的建設用地和近遠期發展所需的住宅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商業用地、公用設施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公園綠地等建設用地劃入村莊建設邊界,最終劃定村莊居民點建設用地為33.1公頃。
建設空間主要是為村民提供生產生活服務功能、進行住宅建設和發展產業的國土空間,但在遵從發展要義的基礎上仍需要強調土地集約和生態保護。因此,一方面,規劃合理新增各項建設用地,滿足各方面建設需求。如通過新設集中建設點滿足村民建房的需求(增加宅基地用地面積0.65公頃);增加公服、公用設施用地(新增3.59公頃)和公園綠地面積(0.71公頃),提高宜居性;梳理產業發展用地,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等。同時,規劃強調提高土地使用強度,嚴格控制建設用地面積。另一方面,規劃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改造提升內部的低效建設用地,利用廢棄宅基地、廢棄工業用地、廢棄豬圈用地、廢棄村集體建設用地等,促進村莊有機更新。
閭峽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如海蝕地貌、碧海銀灘、礁石拍浪、閭峽古堡、古榕公園等,但資源轉化率低,當地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呈現以下不足:一是旅游產品單一,僅為沙灘休閑、休閑海釣等初級產品形態,品質民宿不足,旅游產業發展仍處于較初級的階段;二是受季節性影響,淡旺季明顯;三是缺乏鮮明個性,整體形象策略不夠突出;四是夜間消費總體匱乏,難以留住游客。總體而言,規劃建議調整現狀產業結構,構建以濱海休閑旅游業為主,海洋漁業為輔的產業結構,走三產融合道路,現有農業種植、商貿服務業應以為旅游業發展提供原生態農產品和配套服務為轉型方向。首先,針對現狀下的傳統漁業,規劃建議轉變漁業經濟的增長方式,為休閑漁業和濱海旅游業提供體驗產品和原生態海產品,倡導生態捕撈,嚴格遵守休漁期禁漁規定,達到漁區保護和漁民增收的目的。同時延長產業鏈,發展海產品初加工業。依托近海資源,發展休閑漁業,豐富漁業內容,拓展漁業功能,如休閑海釣、海上餐吧、海上攝影等。其次,針對鄉村旅游業,提升現狀旅游產品品質,完善下尾島、小呂沙灘、閭峽燈塔等地的各項游覽設施,豐富體驗產品。通過深度挖掘村莊特色,以現有安瀾候文化等民俗文化為依托,將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及研學產品,挖掘“文化閭峽”的特質,將游客從村莊外圍的沙灘引入村莊內部,拓展旅游體驗內容。最后,提升產業融合水平,如漁旅融合、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等,提升閭峽整體服務水平,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聯動周邊村莊,即北面同有沙灘資源的小京村,南面擁有灘涂景觀的加竹村,形成鄉村旅游片區,促進旅游產業經濟縱深發展,擴大產業影響力,實現鄉村振興。除了以上的產業發展引導思路,規劃嘗試在用地上積極響應產業發展需求,于村莊主路旁規劃一處商業用地,用于建設漁夫集市,發展閭峽特色商品銷售和海鮮美食體驗等業態,進而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用地支持和保障。
本文以閭峽村為研究對象,分析村莊現狀在產業發展、居民點用地布局、公共設施等方面的主要問題,并重點從村莊建設用地規模劃定、居民點布局優化和產業發展三個方面闡述該村規劃策略:一是構建“碧海銀灘,文化漁村”的村莊品牌和定位;二是結合村民實際需求和村莊產業發展情況,判定建設用地規模的合理區間;三是優化村莊用地布局,通過引導居民點適度規模集中,提高土地利用強度、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改造提升內部的低效建設用地等手段,促進村莊有機更新;四是依托村莊本底資源,構建以濱海休閑旅游業為主、海洋漁業為輔的產業融合發展結構。作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內的保護開發特色村,閭峽村面臨著村莊產業發展與風景資源保護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諸多挑戰,故規劃需注重引導性和管控性,在不影響風景區風景環境的前提下,以村莊自然生態格局保護為基礎,以旅游為驅動力,把握村莊主要特點并體現村莊特色,推動村莊的振興發展,實現保護和利用的合理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