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海
偉大的思想導師恩格斯曾經說過:“環境塑造了人,同時人創造了環境”。這句至理名言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校園環境與大學教育是互為表里的關系。作為體現治學理念的場所,校園環境向來是充滿歷史與文化內涵的。未名湖、清華園、珞珈山等國內外眾所周知的校園景觀,不僅是北大、清華、武大等知名學府的象征,更代表著中國大學教育史的光輝歷程。
山西傳媒學院,作為山西省乃至華北地區最為重要的傳媒藝術類學院,項目規劃凈用地面積約49萬平方米,景觀設計面積約36.16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6.99%。在景觀設計構思之初,就力求將“團結、求實、嚴謹、創新”的治學理念融入到校園景觀之中,同時著重突出“藝術”二字,營造獨具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
現代校園建設正在從“校園型”向“城市型”的方向發展。從內向、封閉、游離于城市之外的獨立型校園,轉變為具有開放性、多層次、多元化的,兼具人文與自然氣息的城市花園式學府。山西傳媒藝術學院的校區景觀,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上而進行的設計。
山西傳媒學院,其前身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是國內最早獨立設置的廣播影視類院校。現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與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山西省管理為主,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建設條件。即將建設的新校區,將是集教學、科研、創作、實踐、環境藝術為一體,體現出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特色,從而展現出具有行業特征的當代校園的新景觀。
這樣一所藝術類院校的建立,是能激發太原、乃至華北地區影視文化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我們試圖通過花園式設計的理念,提倡以開放、多元、人性化的景觀設計,來提升城市與學校、學校與人、人文與自然的互動關系,設計出符合“團結求實、嚴謹創新”校訓的景觀,形成具有解放自我特點的創新型新時代校園景觀。大空間劃分有助于產生極具開放性與張力的空間感受,而這也正是現代校園景觀所應該推崇的空間形式之一,而開放性的目的是為了使具有獨立性的大學校園能更好的融入城市社會之中。
在設計上,通過建筑、景觀圍合的街區化空間模式,綜合處理現有地形、自然及人文環境,運用序列、對比、直線、曲線等手法,營造出校園開敞空間、交流空間及過渡性灰空間,以達到功能、社會、生態、心理等的完美統一,最終達到山西傳媒藝術學院復合性的景觀空間形態的塑造。
本案的規劃是以縱橫兩條空間軸線為基礎,打造“一環兩軸多節點”的空間布局。根據空間特征,以環狀道路將各空間組團相互連接,南北向為綠色生態軸,東西向打造為藍色文化軸,兩軸交匯之處,則是校園內的標志性建筑—圖書館,并以此為基點輻射各組團,使整體空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
校園主路為全長約1.54km的環狀林蔭道,并圍合中心區的中央生態花園與實訓教學樓,同時也作為校園其他功能區的聯系紐帶。以四條校園道路將其與外部城市道路相連接,由此形成縱橫兩個景觀主軸,軸線的交點即為校園內標志性建筑物圖書館。整個校園呈一心兩軸的景觀結構,校園主要景觀節點合理分布于兩軸及各功能區域內,整體上力求塑造與城市相融合、相互滲透的景觀視覺空間。
通過對普通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大多數學生對于深邃的林蔭道有著獨特的感受,浪漫且空間感強烈的林蔭道,成為多數大學生對大學校園最不可磨滅的記憶之一。除了具有無可比擬的引導性外,筆直的道路相對而言比彎曲的道路更能給人以安全感,在這樣的道路上,可以感受到校園的寧靜與喧囂;也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幸福與感傷。選擇適宜于北方地區生長環境的植物,如國槐、銀杏、油松、白皮松等,亦可選擇抗風能力強的植物,如欒樹等。
以規整、具有序列感的幾何空間布局與充滿自然靈動的山體、水系相結合的手法,為空間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并豐富校園的空間變化。校園各等級的道路都以直線型的形態進行設計,這種線形形態,對人的行動方向有強烈的限制性和誘導性,使人產生良好的方向感。再與建筑相結合,配合綠化與景觀小品形成具有社交性的共有空間與簡潔的過渡空間。
以校園標志性建筑圖書館為中心,采用中心圍合形式,面向中央生態公園,東西方向虛實交錯,南北空間收放有序的格局。新校區以山水生態景觀為核心組織和聯系各功能分區,校園景觀空間依照類型可分為六大片區,分別是:
校園入口區:位于校園四個主要入口處,分別利用主題景觀營造出具有序列感和引導性的空間模式,并以此體現莊重、現代的校園形象。
中央生態公園:位于校園中央的生態綠地,是集休閑、散步、交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山水綠地景觀空間。
教學行政區:分布于各教學樓組團中的共享式院落空間,注重區域間的關聯性和社會性,突出“輕松學習,綠色實踐”的空間氛圍。
宿舍生活區:由用地東側的若干相互聯通、收放自如的小庭院組成,提倡共享交流的文化主題,體現舒適溫馨的生活氛圍。
演藝中心區:位于用地西北側,具有強烈現代感的生態文化空間。
體育活動區:園區東北部的體育活動區是滿足各項體育功能的集中式區域。
交通系統遵從“以人為本”的理念,車行系統沿內環路布置,本次深化設計著重優化校園步行空間系統。
(1)車行系統
用地四周均為城市主干道。校區主要車行出入口設置于園區南側緯四街。而在西側經四路以及北側學院街處分別設置兩處車行次入口。東側車行通道主要服務于教職公寓。所有車行出入口均為單向雙車通行。
設計通過全長約1.54km的校園環狀林蔭道—花園大道,聯系各功能片區。校區內各通行要道均設置導向性標識系統,以保證師生日常出行快速便捷。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各組團間均設有限制性車行道,保證緊急情況下的車輛通行。
(2)步行系統
校區內以步行空間為主,分別設有漫步場地、組團道路、游園路、濱水棧道四大系統。
結合上位規劃對交通系統進行人車分流設計以保障學生出行安全。校園內各區域間通達性良好,各道路與中央生態公園緊密相連。設計圍繞各景觀節點,設置文化廣場、交流平臺、游園步道、陽光草坪等多種漫步場地,豐富校區步行景觀空間。
(1)植物設計原則
太原市地處大陸內部,距東部海岸線較遠,其西北部為廣闊的歐亞大陸腹地。在全國氣候區劃中,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因此,在植物綠化的設計中,我們將遵循以下原則:
植物本土化,在主要喬灌木的選擇上,以山西本土植物為主,適當引進跨地域植物,豐富物種的多樣性。
常綠植物優先,盡量以常綠植物為主,輔以適當落葉植物,科學控制搭配比例。
喬、灌、草相結合,注重綠化層次的豐富性。
季相變化,植物造景注重季相變化形成春花爛漫、夏蔭濃郁、秋色絢麗、冬景蒼翠的四季景觀。
(2)具體配置手法
對于植物配置,具體考慮為:
選擇鄉土的,樹形優美的植物材料。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的比例約為6∶4,落葉植物與開花植物占一定比例。
在配置上首先根據空間功能及地勢落差產生視覺效率不同,確定郁閉和開敞的程度,根據觀花、觀姿、觀果、觀葉、觀干等區別,充分發揮植物材料的自然特性來營造良好的植物景觀。運用自然坡地、微地形等形式來營造具有地勢落差的景觀綠化,并注重水生植物的搭配。
以林植、群植、叢植、孤植作為配置的基本手法。選用高大喬木,配以季相豐富的花灌木,盡可能做到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豐富多彩形成四季有花可賞、四季有景可觀的植物景觀效果,使人們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替,時間的流轉和萬物的生長變化。
在局部綠地中,利用喬灌木組織空間的功能,巧妙地開辟安靜優美的大小綠地空間,滿足學員晨讀、課外活動游憩等多種功能規劃植物群落類型:如環保防護植物群落、色葉觀賞植物群落及紀念果林等。
由于雕塑草坪是本方案主要的草坪形式之一,對于其草種選擇,應選擇細葉型、葉片短、根莖強等特點的植物,同時由于是立體草坪,故也應考慮能良好固土護坡的植物。為了營造綠油油的統一感,應盡量避免選擇開花類地被植物。如可選擇細葉結縷草、匍匐剪股穎等。
北方地區由于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園林景觀的季節性變化非常明顯,這為地被植物的選擇應用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如何選擇恰當的地被植物增加北方園林景觀的美感,延長游憩和觀賞期顯得頗為重要。應選擇耐鹽堿、耐寒、易保持水土的植物,如二月蘭、點地梅、紅花酢漿草、馬藺、鳶尾、萱草等。
在對校區的景觀方案設計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創造出生態而又富有內涵的校園環境。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的形式主要由傳統的園林式布局和現代的網絡式布局。園林式布局能充分保護生態環境,關心師生們的心理需求;網絡式布局則強調功能網絡化、設施集約化和空間彈性發展等方面有較大的優勢。
在雙碳要求下,以項目所在地氣候、地形等基本條件為基礎,因地制宜,達到節能與生態要求為目標。結合項目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成熟技術、常用技術以及經濟性原則。
通過圖書館周邊的水系設計,合理處理場地雨水規劃,減輕對城市排水管網的沖擊,以 “雨水回收”的方式實現雨水在 “校園內的自由遷徙、匯集”,最大化節能創能,打造校園內低碳能源體系。
保護和修復土壤、水資源、植被等自然資源,鼓勵生物多樣性,合理選擇復層綠化。植物種植選型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無毒害、易維護,充分考慮種植區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滿足植物生長需求,通過植被促進碳匯能力。加強景觀,提供多種生態系統服務,如清潔空氣和水,提供棲息地和儲存碳,通過植被來促進碳匯能力。
校園景觀是感知空間的場所,舒適度、功能的完善度以及流線的順暢程度,這些直觀的感知應是景觀設計的關注焦點,也使山西傳媒藝術學院的訴求顯得非常質樸,“我們希望它成為老師學生們喜歡停留的地方,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這里學習、運動休閑,愿意在這里漫步,體會求學的樂趣、生活的快樂,孩子們在這里游戲成長,所有的人們都可以在綠意盎然、活力陽光的校園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領地”,這個校園可以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即使在畢業之后,也會回想起這里的風景。
總體來說,山西傳媒學院景觀設計將校園有機的劃分為小的共享院落結構,使得景觀空間與校園的藝術文化相結合,體現出廣播影視專業的特點與內涵。在不同的功能空間內,營造出具有不同內涵的景觀空間,而這些空間不僅為校園景觀增添了光彩奪目的色彩,也將為在校學生提供可用于影視拍攝的實踐場所。通過營造網絡化與生態園林式的景觀規劃布局,從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低碳消耗及人體感受度三個方面落實可持續場地環境綠色設計理念,探索低碳生態型園林大學校園的設計方法,實現現代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主題。將大學校園融入進城市之中,展現具有現代藝術內涵的低碳生態型園林大學校園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