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陽 陳洪煬 陳冬梅 蘇菲 萬冬桂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腫瘤內科,北京 100029
乳腺癌相關淋巴水腫(breast cancer related lymphedema,BCRL)是乳腺癌術后最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常導致患側上肢運動、感覺功能異常,甚至合并感染、潰瘍等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現(xiàn)代醫(yī)學主要有物理熱能、壓力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等方法,但效果均欠佳[1]。中醫(yī)可以通過辨證論治,實現(xiàn)個體化治療,取得較好療效[2]。萬冬桂教授為中日友好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腫瘤內科主任醫(yī)師,從醫(yī)30 余年,并作為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師從于李佩文教授。萬教授在治療乳腺癌相關并發(fā)癥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3-4],在防治BCRL 方面更是具有獨特見解。萬教授認為BCRL 的主要病機是臟腑虧虛,氣血運化功能失常,水濕停滯,沉血停泊,化為水飲、瘀血,膠結于脈絡之中。此時應祛除體內久結之病邪,萬教授以“去菀陳莝”為主要治則,結合上肢淋巴水腫的不同時期,補通兼施,靈活化裁,取得了顯著療效。其中“去菀陳莝”出自《素問·湯液醪醴論篇》:“平治于權衡,去菀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精以時服”,本文中提出的治法治則極大地豐富了水腫病的治療。現(xiàn)代醫(yī)家將其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惡性腫瘤[5]、腎性水腫[6]、風濕病[7]、子宮腺肌病[8]等多個學科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理論基礎。
BCRL 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肢體的水腫,主要與腋窩淋巴結活檢或清掃、區(qū)域淋巴結放療等原因有關[9]。萬教授認為金刃外傷及放射性射線皆可損傷上肢脈絡,從而導致脈絡運行水液氣血的功能失用。水液不能被及時運行吸收,結聚于局部,泛溢于肌膚而成水腫[10];離經之血不能吸收乃成瘀血,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同時又作為致病因素郁阻于脈絡加重阻塞程度,水濕更盛。“血不利為水”,血水生化同源而相互影響,血能病水,水能病血,水飲、瘀血是BCRL 的關鍵病理因素,貫穿于BCRL 疾病全程。
BCRL 病位在脈絡,具有起病緩慢、遷延難治的發(fā)病特點,臨床表現(xiàn)為腫脹、疼痛、僵硬感、抬舉上肢困難、精細動作障礙、握拳無力等[11],萬教授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因虛致實之證。乳腺癌發(fā)病高峰為55 歲絕經后女性[12]。《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此階段女性具有諸臟腑逐漸虧虛的生理特點。乳腺癌術后采用的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可造成心臟、肺、脾、腎等多臟腑損傷,常引起心肌損害[13]、放射性肺炎[14]、腹瀉[15]、骨髓抑制[16]等不良反應。萬教授認為,心主血,脾主統(tǒng)血,心氣虛而帥血無力,脾氣虛而統(tǒng)血不能,血運不利則化生瘀血。肺、脾、腎與三焦共司水液運化,肺氣虛而通調水道失司,脾虛而轉輸失用,腎虛而蒸化開闔不利,三焦虛則氣化乏力,則全身水液輸布和排泄失常,水飲逐漸充盛,《四圣心源》中云:“陽虛土敗,金水湮郁。”臟腑虧虛是水飲、瘀血釀生的基礎,是BCRL 的關鍵病理基礎。現(xiàn)代研究顯示,腋窩手術的范圍是BCRL 的危險因素[17],腋窩淋巴結清掃術較前哨淋巴結活檢、區(qū)域淋巴結放療會導致更大的淋巴管破壞,使BCRL 的發(fā)生率增加,佐證了患者虛損程度與BCRL 發(fā)病成正比。
1.3.1 前驅期:氣血虧虛,水瘀初生 萬教授認為,患者經歷癌病和治療后氣血虧虛,在疾病初期,局部絡脈受損,水飲、瘀血初生,但尚未充盛結聚,故患側上肢尚無水腫表現(xiàn),多僅出現(xiàn)乏力,氣短,聲低,懶言等全身氣血虧虛表現(xiàn)。局部脈絡運化氣血的同時又依賴氣血的榮養(yǎng)及推動作用。此期水飲、瘀血雖未充盛,但氣血虧虛可導致局部脈絡更無力吸收、運化水飲、瘀血,為水飲、瘀血的釀生提供了基礎。
1.3.2 腫脹明顯期:臟腑虛損,水瘀漸盛 此期患者多出現(xiàn)上肢的明顯腫脹,萬教授認為,若患者在癌病和治療耗氣動血的基礎上失于調養(yǎng),則氣血虧虛程度加重,陰陽氣血失衡,臟腑虛損程度逐漸加重,生理功能逐漸失調。水飲外泛肌膚,發(fā)為水腫,水飲雖已充盛,但尚未與瘀血膠著,故此期患者出現(xiàn)明顯的肢體腫脹,但若抬高肢體,腫脹可以暫時消退。此期,患者多出現(xiàn)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四肢發(fā)涼、身體發(fā)沉、腰背冷痛、記憶力減退、腹瀉、形體虛胖或羸瘦、面部色白無光或黧黑等臟腑虛損表現(xiàn)。
1.3.3 轉歸期:水瘀膠結,留戀難去 萬教授認為,此期患者以病邪膠結為主要特點。患者素體本虛,又因病程遷延更虛,無力抗邪外出,則瘀血、水飲蘊積體內,戕伐正氣,脈絡失于榮養(yǎng)而虛衰,表現(xiàn)為上抬肢體時腫脹難退,上肢組織開始纖維化,肢體變硬,演變?yōu)榱馨蜏粜韵笃つ[,疾病纏綿難愈而成頑癥痼疾。病至此期,正虛邪盛之勢不得及時遏制,則氣血津液為之耗傷,膠著結聚之瘀血水飲影響氣血津液運行,從而釀生更多病理產物,而成惡性循環(huán)。
去菀陳莝,即活血化瘀,化飲泄?jié)幔@是BCRL 的核心治則。BCRL 屬本虛標實、因虛致實之證。因此,在治療BCRL 方面,“去”有兩層含義,一為去已成之瘀血、水飲,二為根去釀生瘀血、水飲之因。“菀陳莝”得去,則上肢脈絡得以通利,水濕、血液的正常流通得復,水腫得消。臨證當圍繞治則辨證用藥,遵循“有其證則當用其藥”,根據(jù)疾病所處階段調整用藥。
2.2.1 前驅期健脾補腎,補氣養(yǎng)血 前驅期水飲、瘀血初生,仍以術后體虛為主。據(jù)報道,BCRL 發(fā)作高峰在術后12~30 個月,起病緩慢而隱匿,病程較長[18]。因此BCRL 很難做到早期診斷。萬教授認為,前驅期的目標是預防BCRL 發(fā)生。此期暫不予利水化飲的治標之法,恐通利之性損傷臟腑,弊大于利,治療的重點在于補虧虛而遏水飲、瘀血生成之源,故以平補氣血,健脾補腎為主要治法,組方重用大隊補益之藥以固本。臨證處方多以當歸補血湯合腎氣丸隨證化裁。當歸補血湯是補氣生血的經典名方,配伍雋妙,藥理作用涉及調控造血、調節(jié)免疫、保護心血管、抗腫瘤等多方面,且具有促進傷口愈合的療效,對術后早期患者術后康復大有裨益[19]。腎氣丸補腎化氣,陰陽雙補,為補腎氣之代表方劑。乳腺癌患者中不乏免疫力下降者,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腎氣丸能升高CD4+/CD8+,增強免疫功能[20]。萬教授自擬雙黃脾腎方,由黃芪、黃精、茯苓、陳皮、山萸肉,菟絲子組成,脾腎并補功效突出,常與上兩方相合,可收滿意療效。萬教授同時囑患者應用溻漬法外治,將煎藥后剩余的藥渣加入適量溫水用以浸泡上肢,使得藥物補益之效得以最大化地發(fā)揮。較形體瘦弱的患者而言,體形較肥胖的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BCRL[21-22]。因此此期也應當鼓勵患者適度鍛煉,維持健康勻稱形體,以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同時教育患者預防感染,以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2.2.2 水腫明顯期通補合用,活血利水 水腫明顯期虧虛較前加重,且水飲、瘀血已充盛,此時當標本同治,補虛祛實,又因此期實邪雖初充盛,但尚未膠結為患,治療仍以補益固本之法為主,活血利水之法為輔。萬教授臨證處方多以五苓散合右歸丸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同時配伍丹參、紅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五苓散全方共奏利水祛濕、溫陽化水之功,是治療“氣化不利,水液內停”的主方,“去菀陳莝”之效突出。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五苓散能利尿消腫,促進新陳代謝,故可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增加血流速度,增加溶質清除[23-26]。右歸丸是治療腎虛精虧的經典名方,補中益氣湯補益中焦脾胃,保元湯補肺益腎,臨證應辨明臟腑虛證后選方組方。五苓散佐助補益之劑,含“以通為補”之內涵。丹參、紅花、川芎等活血化瘀,水飲、瘀血得化則脈絡通利,運化水濕、氣血的能力得復,水腫乃消。萬教授認為,此期更需注重藥食同治,緩補正氣,緩消水瘀,可建議患者將大棗、桂圓、山藥、肉桂、當歸等添入飲食,或將薏苡仁、赤小豆、蓮子等利水消腫之品與人參花、枸杞子等溫陽之品,玫瑰花、紅花等活血之品日常代茶飲。
2.2.3 轉歸期化瘀逐飲,固護正氣 萬教授認為,病至此期血瘀、水飲等實邪結聚難治,故而應將祛實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但實邪仍為因虛致實,故不可一味戕伐,仍應固護正氣,避免正氣虧虛而諸實邪進一步深陷而促進病情進展。活血化瘀,攻逐水飲,可以促使水飲、瘀血排出體外,固護正氣可阻水飲瘀血釀生之源,使得邪去而正安。臨床多以補陽還五湯合茯苓四物湯隨證化裁。補陽還五湯中大量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配,活血而又不傷正,為補氣活血通絡之名方。茯苓四物湯出自清代景日眕《嵩厓尊生全書》,由蒼術、茯苓、豬苓、澤瀉、肉桂、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組成,具有健脾利水、活血調血、去瘀生新之功效[27]。萬教授在此基礎上多配伍姜黃、桑枝、路路通,酌情配伍水蛭、全蝎、地龍等蟲類藥材。姜黃增活血化瘀、抗腫瘤之效,桑枝、路路通增活血通絡之效,水蛭、全蝎、地龍等蟲類藥材屬血肉有情之品,善入血分,且具有竄透之性[28],“去菀陳莝”之力極佳。萬教授多不建議此期患者行針灸治療,考慮針灸之法多力峻,恐針不得法反收傷正助邪之效。此期可建議患者行瑜伽、八段錦等鍛煉,加快機體新陳代謝,以促進體內濁邪排泄。
患者,女,61 歲,2021 年7 月12 日初診于中日友好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腫瘤內科門診。主訴:左乳癌術后1 年余,左上肢麻木、腫脹4 個月。患者于2020 年2 月18 日行左乳癌改良根治術及上肢淋巴結活檢術,術后行8 周期AC-T 方案化療,化療過程中曾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嚴重消化道反應及骨髓抑制,予對癥處理后好轉。5 個月前出現(xiàn)左手麻木癥狀,4 個月前左上肢開始出現(xiàn)水腫,沉重麻木,以左手為甚,活動可,尚無功能障礙,3 個月前腫脹加重,左上肢活動明顯受限,自行佩戴彈力護袖和功能鍛煉未見緩解,為求進一步治療就診于萬教授門診。刻下:左上肢腫脹麻木,按之凹陷,活動受限,不能上舉、屈肘,自覺手術區(qū)域偶刺痛,神疲乏力,時有胸悶氣短,心情抑郁,納差,眠淺易醒,大便常稀溏,舌黯紅,苔薄白,脈細弱。既往體健,否認糖尿病、高血壓等病。查體:左乳缺如,左側腕橫紋處周徑21 cm,較右側增粗3 cm;左側肘橫紋處周徑34 cm,較右側增粗5 cm。左上肢腫脹,皮溫無異常,皮色暗沉,無破損。診斷:乳癌、水腫。辨證:脾腎虧虛,水瘀互結。治法:健脾補腎,祛瘀逐水。處方:補陽還五湯合茯苓四物湯合雙黃脾腎方化裁。具體藥物為:黃芪30 g、山藥15 g、當歸尾30 g、赤芍15 g、地龍10 g、川芎15 g、紅花15 g、桃仁15 g、蒼術12 g、茯苓15 g、豬苓15 g、澤瀉15 g、肉桂15 g、生地15 g、姜黃12 g、桑枝30 g、路路通15 g、黃精15 g、茯苓15 g、陳皮10 g、山萸肉15 g、菟絲子15 g、合歡花15 g、雞血藤15 g,共15 劑,日1 劑,水煎服,分早晚溫服。同時囑患者避免左手提重物,自行抬高左上肢,每日做屈伸運動,將煎藥后剩余藥渣再煎熱敷左上肢20 min。
二診(2021 年8 月9 日):患者訴上肢腫脹感減輕,仍有左手掌麻木,乏力,情志抑郁較前緩解。查體:左側腕橫紋處周徑20 cm,較右側增粗1.5 cm;左側肘橫紋處周徑33 cm,較右側增粗4 cm。加用伸筋草15 g,雞血藤加量為30 g,繼服15 劑。功能鍛煉、熱敷同前。
三診(2021 年9 月6 日):患肢腫脹麻木感消失,乏力、情緒抑郁較之前改善明顯;查體:左側腕橫紋處周徑18 cm,較右側增粗0.5 cm;左側肘橫紋處周徑31 cm,較右側增粗1 cm。守二診方繼服15 劑。功能鍛煉、熱敷同前。門診隨診至今,患者病情穩(wěn)定,未見復發(fā)。
按語:患者稟賦虛弱,經歷乳腺、淋巴結手術及化療后脾腎虧虛證象明顯,瘀血、水飲互結。故以去菀陳莝為核心治則,以健脾補腎,祛瘀逐飲為治法。處方以補陽還五湯合茯苓四物湯合雙黃脾腎方化裁。方中黃芪、山藥、黃精、山萸肉、菟絲子補益脾腎,大補元氣,使氣旺血行,祛瘀而不傷正;當歸尾活血和血,化瘀不傷血,生地滋陰補腎、養(yǎng)血涼血,川芎、赤芍、紅花、桃仁、姜黃助當歸尾、生地活血祛瘀;桑枝、路路通、雞血藤活血通絡;地龍長于行散走竄,配合生黃芪力專而行走,周行全身,通經活絡,活血化瘀;茯苓、豬苓、澤瀉、蒼術淡滲利水;肉桂性沉而入下焦、腎經,溫通經脈;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合歡花解郁安神。全方標本兼顧,通補合用,去“菀陳莝”的同時亦去“菀陳莝”之源。二診時患者仍有麻木癥狀,故加用伸筋草、雞血藤加量以增舒筋活絡之功。三診時患者癥狀基本消失,守方的同時囑堅持功能鍛煉以鞏固療效。
乳腺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為了更好地治療乳腺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萬教授總結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深厚的中醫(yī)基礎理論,歸納乳腺癌相關淋巴水腫的病理特點,以“去菀陳莝”理論來闡釋、分析并指導乳腺癌相關淋巴水腫的防治,將“去菀陳莝”理論與治病求本的思想結合,根據(jù)疾病不同分期辨證處方,全程管理,有助于阻斷乳腺癌相關淋巴水腫的進展,在臨床和科研上都具有極高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