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汪勇
目前我國人口數量已達到141178萬人,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占比達到18.70%,與上個十年相比,上升幅度提高了5.44個百分點。[1]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目前養老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點難點在于控制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齡老人,在我國社會養老功能不完善的背景下,家庭養老雖為我國養老服務體系中的核心,但是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等影響,老人家庭照料基礎大大下降,家庭養老已適應不了我國老年人口對于養老的需求,機構養老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發展機構養老已成為大勢所趨。
但是老年人遠遠不滿足于養老機構里現有的服務,而且養老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內容與老年人本身的需求并不匹配的特性越來越突出,特別是養老機構內部醫療護理服務及相關設備存在缺失,因此在當前機構養老成為居家養老重大補充模式的趨勢之下,我們需要呼吁我國醫療體系配合養老服務的方式和制度出臺。
只有實現了醫療體系配套養老服務的標準,養老機構才能為老人們提供舒心且符合他們真正需求的照料與特定服務。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在老齡化問題上,天津要高于全國水平,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全國第三個步入老齡化的城市。截至2020年底,天津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有300.2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1.66%,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8.64個百分點,[2]人口老齡化程度遠超全國平均值。綜合近年來人口變化數據可以看出,天津市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老齡人口進入高增長期。據預測,到2030年,全市老年人口將達333萬。天津市人口老齡化呈現以下特點:老年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高齡化趨勢十分明顯、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適應性不強。
在總人口基數逐漸得到控制的情況下,近來天津市新生人口所占比例正在降低,老齡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比例增加迅速。隨著我國的家庭模式向微觀上的家庭代際人口結構“4-2-1”轉變,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面臨很多的挑戰。基于此,機構養老服務需求增加。人口老齡化也會影響勞動力數量和質量,從而使勞動參與率、勞動生產率和人力資本回報下降,然后影響勞動力供給,進而對經濟增長率產生負面影響。老年人一方面收入較低,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固有的消費特征會使消費需求下降,間接導致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從消費需求的內容上看,老年人口對醫療保健需求較多,其中包括老年門診、家庭病床和護理、老年醫院、康復中心和臨終關懷等,而對于機構養老中的老年人更是如此。
《2019年度天津市居民健康狀況報告》表明,慢性非傳染病對天津市人口健康影響較大,老年人尤為突出。慢性病、老年病,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老齡人口的醫療服務需求遠遠大于其他人群。天津市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男性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優于女性老年人、城市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高于農村老人等。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對于老年人有著很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它會影響老年人的居住方式,自理能力缺失的老年人需要長期有效的照護,他們往往需要與子女住在一起,由配偶或子女提供生活照料;其次是在養老方式上,沒有健康的身體,老年人就很難再參加生產勞動以得到勞動收入,在經濟方面影響老人選擇養老方式;最后是醫療服務方面,身體不健康的老年人醫療費用和家庭照護費用的增加:身體健康的老人也會因為年事已高,身體的免疫能力降低,增加感染疾病的機率,所以醫療方面的服務對老人們而言十分重要。
2020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5836個,其中醫院423個,公立醫院占多數。衛生機構床位6.84萬張,其中醫院6.15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1.40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92萬人,注冊護士4.27萬人。[4]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對老年患者僅提供門診和病重時的短期住院,老年病專科醫院和專科門診的規模較小。近年來因政府的關注,社區衛生服務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由于時間較短和資金限制等原因,導致其發展不平衡,僅能滿足其附近具有自理能力老年人的一般醫療服務需求。截至2021年,天津市進入人口老齡化已有21年,養老機構得到了較快發展。現有養老機構362家,各類養老床位達到6.6萬張,平均入住率在60%左右[3],其中社會辦養老機構占養老機構總數的74.4%,占機構床位數的78.8%;全市16家區級公建養老機構已有13家實現了公建民營,較往年有所增加。天津市養老機構多為民營機構,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養老機構的發展總體上存在著發展慢、服務水平低、服務針對性不強等問題,與人口老齡化嚴峻形勢和老年人個性需求不相適應。在這些問題籠罩下的養老機構無法適應社會不同收入群體的不同養老需求,也不利于養老機構自身的發展。養老機構也由于資金、人事管理等多方面原因,很大一部分僅僅能提供一般性的生活照料,一些比較好的機構也僅配備了相當簡易的醫療器材,且大多沒有合理的醫療管理章程,也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距離很遠,很多患者來回奔于兩者之間不利于治療。在這種情況下,養老機構必須建立一套醫療保健運行機制與醫療服務模式相配合,與人口老齡化健康照料需求相適應的健康計劃,用以促進老年人口的健康與醫療衛生狀況的發展。
天津市老年人口數量增長迅速,養老機構的需求量大,而大部分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內容較為常規,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尤其是對于醫療服務的需求。天津市目前的養老機構從服務的質量、服務的內容和服務的設施上面,都與老年人的實際的醫療需求有著不小的差距,在這之中以醫療健康照料和相關醫療器材的供需矛盾最為突出。而公立醫院與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公立醫院和養老機構能通過該種模式的實施發展起來并壯大,老人的家庭也可以因為該種模式的實施感到貼心與放心,高齡老人也可以從該種模式中滿足自身對健康照料的需求。綜上,養老機構與公立醫院的相互結合的這種模式是能夠使養老機構內部提供的不合適的健康照料設施配套的、與老齡人本身需求的不匹配的健康照料內容變得更好。理論上公立醫院和養老機構是具備結合的可行性的。
公立醫院“醫養結合”模式能夠解決養老機構就醫難問題。首先此模式能夠改變天津市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之間相互獨立、相互分離、自成體系的狀況;其次,公立醫院和養老機構這種合作體系的建立,能夠減少老年人因為自身出行不便而導致的就醫困難;第三,這種“醫養結合”模式能夠減少老年人因為就醫而往返于家庭、公立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麻煩,減少一些就醫的費用,在實現有效治病的同時也給老年人及家屬減緩了負擔,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能讓老年人在自身健康狀況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情況下不需要經常變更醫療養老場所,盡可能不折騰,使需要不同程度照顧的老人能夠長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居住并獲得的照顧和醫療服務,這樣對老人們穩定心態和治療疾病非常有用,還可以解決很多難題,例如:老年人因為診治疾病和療養的原因而長期占據公立醫院的病床等,實施這種“醫養結合”模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養老機構老年人看病難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配置方式發生了從行政指令向市場運作的根本性轉變,加之我國家庭規模的持續縮小等因素限制,傳統的以家庭為主的福利主導性老年人口健康照料也不得不接受市場的洗禮,在天津市實施公立醫院“醫養結合”模式既有優勢也有一些缺陷。優勢主要表現在:養老機構與公立醫院合作,能增強養老機構的醫療功能,并且公立醫院硬件設施更加齊全、規范、先進專業化程度高,人員職業素養高,能夠給老人們提供更加專業的護理服務;養老機構與其合作方式靈活多樣,包括建立綠色通道、專家定期坐診,能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在生病時對就醫的需求。這為此種模式的實施創造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劣勢表現在:在該模式的實施過程中,中低端養老機構只能和一級公立醫院合作,難以提高這些機構的競爭力,會使有需求的老人們向高端養老機構入住得更多。最后,這種模式實施的威脅表現為:在實施該模式的過程中會加劇不同級別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分化,公辦養老機構和高端民辦養老機構的合作會吸引更多經濟條件好的老人入住,中低端民辦養老機構會因此陷入資源匱乏的惡性循環之中。因此,總體而言天津市公立醫院“醫養結合”模式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