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 夢 陳湘紅
(懷化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湖南·懷化 418008)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是歷史上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結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源泉。習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間指出:“要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互融合……”因此,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育人資源,積極發揮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導作用,是民族文化傳承、社會全面發展、國家穩步前進的內在要求,也是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她根植于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是民族文化精華,“是在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著積極歷史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精神及優良傳統的總體概括。”
概括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三個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傳承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中國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中,都具有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是中華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是系統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整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思想品質、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在五千多年積累、沉淀中,匯集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和諧統一、團結穩定、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禮儀道德、自律自省等為主要內容的精神體系。
三是實用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豐富國家的治國理念、保證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升公民的思想素質,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和廣泛的現實意義。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穩步前進的動力源泉。
新時代面臨新挑戰,這些挑戰,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國際上,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政治多元化特征明顯,國際敵對勢力對青年的思想滲透尖銳頻繁。在國內,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各種社會思潮紛繁復雜,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意識、道德標準等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搖擺甚至迷失。
二是新的社會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的社會矛盾,容易導致社會階層的分裂、經濟貧富的分化、精神世界的浮躁,進而衍生出意識形態、社會發展、治安管理、精神世界等方面的系列問題,危害國家穩定、社會安定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做好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證新時代的前進方向,是解決矛盾的前提條件。
三是新的信息化特征。網絡化、數據化、信息化是新時代的明顯特點,隨著智能手機終端普及,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的影響與日俱增,網絡文化中的低俗文化、暴力文化、功利速成、娛樂至上傾向等也構成了大學生道德修養的障礙,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嚴峻挑戰。
面對這些新的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夯實自身根基,充分運用和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并豐富現有的教育體系及方式方法,才能抵抗多元因素的威脅,才能應對新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習總書記說:“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富有中國特色的文明體系和思想體系,她涵蓋了中華民族和人民幾千年的思想智慧和理性思辨,是中華民族豐富獨特的人文精神、哲學思想、道德禮義的結晶,其間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運用這些資源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自身民族底蘊文化的思想教育作用,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明事理、辨是非的覺悟,引導他們堅定正確的價值方向,健康成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歷史和社會實踐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支持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不斷努力向前的內在動力,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有著重要影響,也是新時代堅定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保障,是中華民族能夠堅定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后盾。“對于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源泉。”這需要我們深入挖掘與探索,才能真正領悟她的內涵與真義,發揮其對青年大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
(1)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時代精神有機融合。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并深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有機融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要達到以上融合,首要任務是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教材改革。“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增強其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這不僅需要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通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歷程,也必須全面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時代精神,才能找準三者融合的切入點,教材改革才有意義。
二是教學過程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設計上,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融入到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結合課程考查考核設置專門學分,充分發揮課堂的載體作用和文化的育人功能。要推進教學方式改革,將現代與傳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現代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傳統文化,結合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資源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加深加強青年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文化育人的渲染力和說服力。
三是師資隊伍改革。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培訓,組織各種形式的優秀傳統文化培訓班和研習班,增強他們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提升他們駕馭傳統文化的課堂教學能力,樹立他們自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的意識。要注重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中吸收和培養造就一批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文化素養較高、教學技能較強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以教師的“能”帶動學生的“愛”。同時,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過程中,應該身體力行地實踐中華傳統美德,注重個人品行,傳遞高尚師德師風。
(2)找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著力點,切實培養青年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要“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長久地、默默地、逐漸地感染人、影響人、轉化人,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近和接受正確價值觀、遠離和摒棄錯誤價值觀,實現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體是青年大學生,青年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程度、接受程度直接決定了其教育引導效果。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達到根深蒂固的教育影響,實現身體力行的教育功能,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標。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找準著力點,本文認為著力點包括兩個方面:文化環境和文化產品。文化環境主要是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即在大學生中營造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環境涵蓋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硬環境指的是校園樓宇、道路設施、生態綠化、宣傳長廊等,其文化表現可以展示為:道路樓宇命名、代表性建筑風格、主題文化長廊等。軟環境包括師德師風、校紀校風、教風學風、校園活動、師生的精神風貌、校園文明禮儀等諸多要素。高校要從文化培元的高度建立健全自身制度、培育校園軟文化,從頂層設計上規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文化產品指的是高校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衍生出來的物質文化產品和精神文化產品。這些文化產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傳承的形式及載體,對于營造校園傳統文化教育氛圍有著重要作用。物質文化產品可以體現為筆記本、筆、水杯、明信片等教師和學生的日常用品,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紀念物品。在校園中,精神文化產品是最主要的,高校要形成符合自身實際、具有自身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活動品牌,擁有影響深遠的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活動項目,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平臺看得見、成績有體現。當今互聯網環境下,校園網絡文化產品已經成為至關重要的精神文化產品,在青年大學生中的地位不可取代。“校園網絡文化產品是體現校園網絡文化豐富內容的實際載體,既包括高校師生利用校園網絡、BBS、微博、微信等網絡媒介傳播的電子讀物、圖片、視頻、Flash、課件等各種文化產品,也包括一些校內社團組織利用網絡傳播的博客、播客、拍客等各種文化產品”。高校根據自身實際,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在青年大學生中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產品的教育引導、知識傳承、情感互動、文化服務功能,已經成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可或缺的著力點。
(3)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實現網上文化引導和網下教育活動的有機結合,提升文化引導效果。信息時代,網絡已經成為青年大學生接觸的“第一環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把握住網絡主陣地,才能擁有對青年學生的話語權。現代媒體技術正一步步突破時空限制,融圖、文、聲、像為一體,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無限空間,同時為線上線下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重塑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時空領域。要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導效果,就必須實現網上文化引導和網下教育活動的有機結合。
要充分利用校報校刊、校園廣播、兩微一端等校內宣傳載體,借助傳統和現代傳媒手段,在校園內大力營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傳播氛圍。要準確把握網絡文化傳播規律和大學生群體上網規律,結合學生需要,創作、傳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網絡文化產品,推送相關學習內容,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要廣泛運用新技術和新途徑,充分發揮信息載體的作用,積極拓寬優秀傳統文化與“互聯網+”融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如探索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融合項目。當然,除了網上教育引導,線下活動的開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文化活動,如:詩詞大會、經典閱讀、禮儀表演、民俗調研等,讓學生通過實踐參與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將線上線下結合,共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文化引導效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新時代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學生的群體特點,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找準他們的興趣點,并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觀照現實,深植時代,廣泛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育人資源,探索融合途徑,創新方式方法,堅定文化自信,持續長遠、堅持不懈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