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言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貴州·畢節 551700)
戀愛觀就是人們對于對待戀愛這個問題總的看法和態度,是一種人生觀在對待戀愛這個問題上的具體表現。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這樣說過,“人生成功有賴于兩次新的出生:頭一次可能是在最初開始渴望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則可能是在開始萌發渴望愛情的那一天”。自古以來,戀愛一直就是古代人們所努力探索的一個秘密,從古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如今的“今晚月色很美,風也溫柔”,人們無不都在努力追尋邁向戀愛的最快步伐。然而,隨著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發展仍然呈現出的多元化,大學生在談戀愛中仍存在著各種新的問題,所以如何引導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是一個難以回避的社會問題。
但隨著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呈現出多元化,一定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戀愛觀,這對尚處于青少年心理、身體的成長期的我國大學生戀愛造成了很多不利性的影響,必須加強進行戀愛教育上的一種正確引導。
本次的調查主要是在A高校大一至大四共四個年級和不同專業的一千多名學生。課題組采用大學分層問卷調查和抽樣調查相有機結合,采取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調查。通過“問卷星”進行統計,最后將數據導出進行分析。共問卷設計1200份,四個學年級各300份,收回1062份,大一年級收回274份,大二年級收回289份,大三年級收回289份,大四年級收回210份,收回率平均為88.5%,其中男生調查人數共計有575人,女生487人。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的戀愛類型分為以下幾種。
將兩個人之間的戀愛浪漫化,追求的是電視劇里的浪漫情節。在本次調查問卷中,有42.18%的大學生追求的是浪漫式戀愛。
對所愛之人或暗戀中的對象,賦予強烈的感情愛慕呵護感情,期望對方得到同樣的一種感情互動方式合并給予感情回應;對其所愛者,極具強烈的占有欲,若對方感到稍微有一些怠慢或刻意忽視,即對其心存過度猜疑。
由友情逐漸演變成浪漫愛情,溫存珍惜多于熱情,信任珍惜多于羨慕嫉妒,是一種平淡而深厚的戀愛。有很多的學生都會認為,大學畢業生活其實是一個可以作為談戀愛的最好選擇時機,談一場完完整整的大學戀愛之后人生才會才算完滿。有28.25%的同學結婚是為了“尋覓畢業后的結婚對象”。
精神上的“門當戶對”遠比物質上的“門當戶對”重要,精神上達到的三觀一致會讓彼此走得更加長久。在這次調查中,有45.67%的大學生選擇“追求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足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傾向于精神相投。
在這次的調查問卷中,男生有575人,女生有487人。其中有18.17%的同學是“曾經談過戀愛”,有32.86%的同學是處于“戀愛中”,還有48.96%的同學是“單身貴族”,問題總結如下。
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各種人際交往關系除了師生關系、同伴朋友關系,還有戀愛關系,這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意義已不僅僅在于戀愛本身,更是形成大學生自我內在價值感和自我人格評價的重要物質來源和精神基礎。可想而知,失戀往往會給戀情當事人以往帶來劇烈的心理創傷。在面對各種失戀時,同學們所需要持有的各種態度以及各種處理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有46.89%的部分同學認為“會有一點難過,但是會尋找合適的方式緩解自己的情緒”;有11.58%的部分同學選擇“祝福對方”;有10.26%的部分同學覺得“既然不能做戀人,還可以做朋友”,以朋友的身份繼續守候在彼此的身邊;而有8.19%的同學比較豁達,對待感情拿得起放得下,認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再次戀愛”。
調查顯示,25.89%的學生認為愛情的底線是“同居關系”,26.55%的學生認為性關系是可以接受的。大學生的精力很旺盛,對異性充滿好奇和向往,再加上網絡媒體的影響,致使有些學生把性作為戀愛目的。出現這一現象的基本原因是大學生缺乏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戀愛觀,因此在這一方面的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
大學四年是一個人學習的黃金時期,但有11.96%的同學“戀愛時間比學習時間多”,不能處理好學業和戀愛兩者的關系。甚至有25.42%的同學不清楚自己戀愛和學習的時間,這對于自己合理安排戀愛和學習兩者有著很大的困難,也不利于以后的事業發展。
當代大學生有很多談戀愛并不是出于戀愛本身。有14.78%的同學談戀愛是為了“彌補內心空虛,尋找精神寄托”;12.71%的學生則是比較盲從,“看到身邊的朋友都有男女朋友,自己也想談”;甚至6.50%的學生談戀愛只是想著“玩玩而已”。
當代大學生大部分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然而,在戀愛中,雙方為了追求浪漫,在各種節假日,要送禮物給對方、一起出去吃飯、游玩,消費開支無疑會有所增大。本次調查表明,有50%的同學認為彼此需要“AA制”,而有20.24%的同學卻認為“花費多少視感情深厚而定”。
許多父母僅重視子女成績,強調孩子的學習,忽視了子女個性、精神和道德素質等方面的塑造,這些都很容易導致孩子長大后戀愛觀念上的偏差。因此,父母也要加強孩子正面的愛情教育。調查發現,38.79%的同學父母在戀愛方面表示,“既不支持也不反對”。這些家庭會當他們的孩子在面臨失戀的時候,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來疏導自己的子女。
社會教育在大學生愛情觀的形成中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社會除了配合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還應鼓勵大學生“先就業后戀愛”。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各種政策、措施和手段,加強網絡監管,利用社會輿論宣傳正確戀愛道德觀,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1)加強性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性道德修養。掌握科學性知識的教育,是培養愛情健康心理的重點。性的束縛和封鎖導致大學生對性無知、對性神秘的看法,加上他們在大眾媒體中獲得的不科學和零碎性知識,往往導致他們錯誤的理論來指導失誤實踐,嚴重阻礙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發展。既然大學生戀愛已成了普遍現象,學校應開設相關的輔導講座,為大學生提供性知識和自我保護的引導。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倡導學校文明行為,開展多種有益于大學生的文化活動,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利用板報,知識比賽,演講競賽,辯論會,文藝表演,漫畫和各種運動來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利用校園網絡開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為大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
(3)規范大學生戀愛行為。大學生戀愛雖然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在校園這個特殊的環境中,仍要遵守一定的規則。教學院系、學生管理部門都應“指導為主”,并結合相應的管理措施,樹立正確的愛情導向。比如,禁止在公眾場合有親昵的行為。
(4)開展網上心理咨詢。適時開展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網上心理咨詢活動,不僅可以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也可以減輕他們的思想負擔。比如,創建心理咨詢網站、信箱,由心理學專家、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員開展咨詢服務,對學生在思想、感情、學習及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種困難,及時疏導,針對性地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對困難的應付能力。
(1)提倡志同道合的愛情。大學生愛情應該是理想,道德,義務,事業的有機結合。一般而言,異性情感的發展都是沿著熟人、朋友、好朋友等線索來發展,當戀人的一方變成了另一方心里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角色,愛情也就會降臨。在分享喜悅和痛苦,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愛情會產生并發展。
(2)擺正愛情在大學生活中的位置。戀愛是一件人生的大事,但并非所有。大學生在短短的大學學習期間,應該堅持學業第一的觀點,避免與愛情相沖突。樹立高遠的理想與目標,避免被“兒女情長”阻礙自己的未來發展。在終身學習的今天,大學的學業和事業都與學習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愛情與婚姻的根源。此外,大學生還應該正確地處理愛情與群體活動,與社會工作之間的關系。事實證明,拋開學業戀愛談是不合時宜的做法。
(3)堅持原則,把握分寸。面對“性開放”、“性解放”等不良思潮的影響,傳統的倫理體系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戀愛中的大學生對傳統婚戀道德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減弱。因此,在戀愛過程中,彼此雙方應堅持一定的原則,把握分寸,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奇心,尋求刺激,偷吃禁果,過早承擔自己承擔不了的后果。
(4)端正戀愛動機。戀愛行為是愛情行為的一個內因,它決定著愛情的目標。戀愛的時候,雙方僅僅不應只是為了玩玩而已,也不該只是為了填補自己內心的一時空虛,滿足自己內心深處的孤寂,重要的還是為了尋找一個畢業后可以結婚的理想對象,追求彼此能夠白頭偕老的一個終身伴侶。戀愛的對象選擇過程是一個復雜過程,不能完全忽略它的經濟、文化和共同個性的諸多因素,但擁有共同理想,共同的價值觀,協調的生活情趣、高尚的品行最基本的。
“陪伴是最長的告白,等待著最溫暖的港口”。戀愛是絕大多數人人生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對大學生生活、學習甚至未來事業的發展,都有有益的影響。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作為當代大學生,其戀愛應是理想、道德、職業和愛的有機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