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軼
(武漢市交通學校 湖北·武漢 430000)
公共藝術課程成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必修課已有數年時間了。但筆者認為不少學校和教師對公共藝術課程在中職教學中發揮的作用和意義并不十分明確。以美術篇為例,有的老師主觀地認為:“中職生動手能力比較強,讓學生全體動手作畫能再掌握一項就業技能。”而有的則認為美術欣賞本身是枯燥乏味的,讓學生多動手,可以避免理論課堂上學生不想聽、不愿學的尷尬,因此索性都將公共藝術課演變成了“繪畫”課。
筆者并不否認職業教育的任務主要是面向就業,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本也無可厚非,但是不是所有的課程都應該是實操型的呢?我認為不是。首先,公共藝術課并不屬于專業課程,與學生的就業技能和升學沒有直接的聯系,所以不宜用專業課的方式去教學,比如,讓學生統一訓練素描、色彩等,這樣容易造成僅有少部分對美術有一定興趣或基礎的學生才專注于這樣的課堂,而大多數學生會對公共藝術課堂失去興趣。其次,中職學生在專業課方面的訓練任務本來就較重,過多的繪畫訓練對于那些本身繪畫基礎薄弱而且興趣也不高的學生而言,無疑是“增負”了。
客觀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與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就相對薄弱,因此個人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就更容易形成短板。而根據當前市場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來說,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最好能做到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只有這樣,他們在未來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才更有優勢。但據了解,絕大多數中職學校除了語文課以外,并沒有像普通高中一樣開設歷史、地理、哲學等人文社科類課程。這對于人文底蘊本來就“先天不足”的中職生來說,更是缺少了在課堂上“后天彌補”的機會。而當前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設,筆者覺得猶如“雪中送炭”,恰好彌補了這一缺憾。因為從藝術與文學、歷史、哲學的關系可以看出公共藝術課的作用不僅僅是藝術作品欣賞本身,關鍵是通過藝術賞析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欣賞能力和審美感受,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其他人文學科的內涵,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通過培養他們綜合素養而得到全面地發展,甚至可以促進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提高個人的精神境界和整體素質,培養出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從而實現更高的自身價值。
筆者覺得以美術為例的中職公共藝術課應該這樣進行教學:盡量以美術作品欣賞為主,讓學生成為聽眾和觀眾,教師通過講授和多媒體手段相互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為他們提供一個既能放松身心,又能獲取知識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感覺枯燥的藝術欣賞課程講得生動有趣,幫助他們舒緩緊張的神經,弱化壓力,保持一種愉快的心情,給單調和緊張的校園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使他們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專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教師還應不斷發掘素材的價值,從作品中挖掘出人文精神的豐富內涵,深度剖析每件作品的時代背景,以文化人,讓學生徜徉于文學與藝術的歷史長河之中,潛移默化地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西方文明源于遙遠的古希臘,教師可以通過逼真、嚴謹、生動的希臘雕塑為切入點,將學生帶到湛藍的愛琴海邊,帶領他們去探尋神秘、悲壯、凄美的希臘神話故事,讓學生通過了解希臘神話中基本的人物關系和一些經典的故事,來理解作品的審美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就在客觀上使得學生對西方地理和西方歷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擴展了知識面,同時也激發了部分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興趣。如透過對作品《拉奧孔》的深度剖析,學生們不僅僅看到拉奧孔父子三人在與巨蟒搏斗時觸目驚心的場景,更了解了那場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局。看到了古希臘人將重大歷史事件、英雄人物和神話故事進行巧妙地結合,引發學生進一步了解世界歷史和更多的人類文明的興趣。
每次在教授西方繪畫時,都必不可少要向學生介紹西方繪畫的各種流派,而這些流派又和畫家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例如講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時,必然會涉及到這一時期在歐洲普遍興起的人文主義運動,這也是資本主義在歐洲開始萌芽的標志,當時人們的意識逐漸覺醒,開始抵制宗教和神學對人類的長期禁錮和壓迫。在文藝上通過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來反宗教反神學,從而達到肯定人和注重人性的目的。
比如:《最后的晚餐》描繪了耶穌殉難之前,跟他的十二個門徒共進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畫家達芬奇生動、細膩地描繪了每一個人物:當耶穌說了“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后,十二個門徒表現出了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耶穌的頭上沒有出現中世紀作品中的光環,和大家一起平等地進行交流;在拉斐爾的《椅中圣母》中,一位善良、和藹的母親取代了一貫神圣、莊嚴的圣母形象。她與普通的母親沒有任何區別,把自己的孩子耶穌抱在膝蓋上,靜靜地用臉頰親著孩子,從中可以體會到母親的一片溫情,拉近了“神”和人的距離。
至此之后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代表畫家及其作品也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17、18世紀,世界歷史繼承前一時期的巨大轉折和變化,向著更為深廣的方向發展。在歐洲,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沖擊,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在社會巨變的大潮中,歐洲政治思想領域出現了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套政治構想。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大衛的《馬拉之死》描繪的就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遇害的雅各賓派領袖馬拉被刺的情景。雖然馬拉被刺身亡,但并未能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大革命摧毀了封建專制統治,為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開辟了道路。讓學生了解到歐洲資本主義取代以宗教神權為代表封建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同樣,通過對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作品的賞析,可以使學生們通過這些作品背后描繪重大的歷史事件或人物形象,感受到各個朝代的興衰更迭。霍去病墓群雕是漢武帝為紀念名將霍去病的赫赫戰功而建造。大漢朝歷經文景之治后,出現了漢武中興的繁盛局面,國力逐漸達到鼎盛,這時漢武帝劉徹對于北方匈奴的不斷挑釁和侵犯已經忍無可忍,于是決定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率領大軍北擊匈奴。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終于占領河西走廊,為古絲綢之路的開辟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來為了紀念英年早逝的霍去病,漢武帝賞賜其陪葬茂陵并興建霍去病墓,墓中雕刻群以駿馬等動物形象為主,尤其以《馬踏匈奴》最為經典,它們以象征手法來歌頌大漢王朝鼎盛時期以霍去病為代表的征戰匈奴的英雄們的無畏和勇猛,表現出大漢王朝以武立國的決心和信心以及強大的民族精神。
由閻立本創作的《步輦圖》描繪的就是唐貞觀十四年,大唐帝國正處于國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處的治世階段,吐蕃王松贊干布派大相祿東贊到達長安向大唐求親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被祿東贊的誠意和智慧打動,最終決定將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贊干布。客觀上也映襯出了大唐的繁榮與強盛。
通過對以上類似作品的剖析和講解,不僅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和燦爛的歷史,也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
建筑有著廣泛的實用性,同時也是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人們認為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天圓地方”的結構,在中國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規律,敬畏天地。在古代,中國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采用木結構為主的國家,道家思想認為:木材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天然的,它滿足了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融于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時建筑造型和高度還要考慮周邊環境,通過對環境的借用,使建筑本身融于自然,達到“天一合一”的效果。
作為皇室和貴族的生活及活動之地的宮殿建筑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代表,一般采用獨特的木架結構、庭院式規劃布局等特征,體現了傳統文化因勢利導、順應自然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通過中軸對稱、方正嚴整、氣勢雄渾又深刻地體現出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質和政治理念,傳達了強烈的等級觀念和嚴格的禮制精神,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禮制在建筑中的高度統一。
此外,民居建筑的文化烙印也非常鮮明,無論大江南北,人們總是有意識的把所認知的宇宙空間概括為自己的家庭模式,將屋頂和柱子看作天,將庭院看作是自然形態的地,民居中間的天井,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的產物,以現代的審美觀念來看,更像是一個建筑的“眼”,在這樣的建筑居住活動,仿佛頭頂天,腳著地,與自然直接接觸,進而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
通過以上對中國古代建筑的詳細解讀,我們不難引導學生發現在實用美術中也無處不滲透著的以道家、儒家等思想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從而喚醒他們在生活中去探尋悠久民族傳統文化之美的意識。
綜上所述,在面向非藝術專業的中職學生時,除了要關注學生的專業能力之外,更要注重健全學生人格。因此筆者認為作為一名中職公共藝術課教師,不能只將個人知識面和授課內容限于美術或音樂專業本身,而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儲備和融會貫通的能力,讓學生透過藝術課堂獲得更多其他學科的豐富知識。總而言之,中職公共藝術課程應該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因為它承載著完善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責任,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提升未來“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