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蓉
(天門職業學院 湖北 天門 431700)
隨著教學改革實踐的深入開展,產教融合已經成為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最新戰略,也逐漸形成了一套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1]。然而,我國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不夠完善,師資團隊力量還不足,以及教學模式落后[2],難以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因此,如何開展企業和學校協同育人是當前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
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加強產教融合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的重要方向,通過這個方向開展人才培養,有利于改善當前人才培養的現狀,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高職院校在實施產教研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制定好自身的發展戰略及目標,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與各大企業通力合作,協作設置課程并開展專業建設[3],制定各專業的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合作育人名為高職學生提供教學實踐機會,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工作中,提高學生的市場競爭力,讓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能夠很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由此可見,新時期背景下,產教研融合育人模式是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實施產教研融合育人模式后,提升了各專業學生的質量,給社會經濟提供了大量的應用型人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形式更新穎、產業鏈更復雜,企業對應聘者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注重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建立在市場發展方向的基礎上的,高職院校根據這個方向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企業一同培養人才啊,為社會輸送人才,滿足不斷變化的用人需求。除此之外,產教融合育人和培養技能型人才形式非常相似,都非常注重學生能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工作中,培養方式都是通過引導學生在模擬或真實的工作場景中進行實踐學習,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經濟結構的轉變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當前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征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發展速度趨于平穩,發展成果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享受到,有效縮小了城鄉發展差距。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衍生出更多新型的崗位以及更高要求的崗位,提高了用人要求,但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產業要求。高職院校作為人才輸送的重要基地[4],采用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是大勢所趨,提高高職畢業生和產業需求的匹配度,加快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
隨著我國教育行業育人模式的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復合型人才被送到社會崗位上,應屆畢業生被賦予更高的期望,但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專業能力弱、難以獲得企業的肯定。高職院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傳授學生實踐能力,促進高職學生的就業率,提高學生與崗位的適配度;但許多高校的教育模式陳舊落后,只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忽視了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畢業后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或是難以適應實踐崗位的要求。目前,高職教育在我國的教育結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為實體經濟發展培養大量實踐型人才;隨著當前階段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高職院校要及時轉變育人模式,創新教學體系,以適應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高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但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學校人才培養方案過時,更重視教材理論的講授,實踐教學內容只在臨近畢業時才會被安排到課程中。理論脫離實踐,會讓學生感到所學專業知識非常抽象,與相關崗位工作的要求并不相關,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自然就差。當前學校和企業間沒有深入合作,在教材內容、課程設置等方面都缺少合作,學生畢業后參加社會實習,企業考慮的是學生可以提供廉價的勞動力,給企業節省人力成本,并未讓學生接觸更專業的工作內容。高職院校在安排學生的實踐課程學習時,并未將實踐教學目標進行細分,導致學習內容重復枯燥,學生的學習層次也難以獲得提升,接收學生實踐的單位也極為稀少,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沒有考慮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高職院校的師資團隊建設能力薄弱,實際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大部分都是留任的畢業生,雖然在校的學習成績優異,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缺少相應的實踐經驗,對本專業的市場行情不了解,難以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指導,而且也不利于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活動的開展,也不利于師資團隊的建設。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學校的培訓支持不足,沒有對教師進行系統性培訓規劃管理,導致教師很難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工作中,學生無法獲得與工作相關的專業技能,教師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指點引導,提高師資團隊的綜合能力是目前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實踐體系的基礎,它是實施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實踐教學課程在大部分專業的人才養成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已經得到了提高,但是內容的設計與建設仍然沒有很好地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內容的滯后性主要表現為實踐教學課程不能夠滿足產教結合的需求,實踐內容欠缺對于產業開發所要求的理論內涵與深度,缺少對于實踐課程的需要導向。高職院校目前所出版的實習教材大都是任務類課程、創新企業與綜合技能等課程,實用性、高質量的教材很少,無法反映各行業的變化趨勢,不利于培養出滿足現代化企業發展要求的人才。
校企合作是目前各大高校最常見的教學模式,通過與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實施共同育人模式。學校在開展教學工作時不再局限于校園內,也不再拘泥于課堂教材的理論知識教育,而是將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納入到教學計劃中,致力于學校、學生和企業的共同發展。在國家大力支持現代化學徒制的大環境下,校企合作開展試點工作,給高職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應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科特色開展教學工作,深入了解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鍛煉學生的崗位工作適應能力,致力于提高課堂知識的實用性。
產教研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實踐教學系統的優化要克服教學中課程間的阻礙,按照學生對于培訓的需求確定各個模塊,以課程小組的形式進行實踐教學[5],依照有關機構的要求培養學生具備的基礎知識及其核心的專業技術,設計實踐性課程時,學校要引進最新的產業發展觀。圍繞智能經濟和智慧化服務,通過數字技術和智能標識、互動體驗、大數據分析[6],結合企業現代化的資源,利用智能化、虛擬化的教育實踐情境和工具進行交流、合作,實現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資源互動與相益,實現工教相結合的理論教學和實際應用模塊的功能。教師要從課堂的設計、教學觀念、教育目的、方式、學習途徑和學習情境等方面,創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以績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高職院校教學活動正常開展離不開教學改革工作,加大對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支專業能力過硬、實踐技能突出的現代化教師團隊;制定教學實踐機制,鼓勵在職教師到企業掛職培訓,提高其實踐指導能力。首先,在校教師要加強和企業的溝通交流,清楚不同專業各崗位的工作內容以及必需的能力要求,保證學生到企業實習崗位分配的合理性。在理論課程的學習中,企業要明確企業崗位技能要求,保證課程內容設置的合理性,讓學生將理論知識有效融入到實踐工作中;學校也可以引入雙師制教學模式,以企業的崗位需求為導向,開展以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合作育人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其次,教學改革之后,學校教學方式主要有情景設置、模擬演示和案例分析等,學校要探索出屬于本校的專業道路,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索。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要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提高各專業實踐教學的有效性。最后,高職院校學生的自律性一般都不高,在教學考評中還要從課堂出勤率、理論知識測試成績和實踐技能等多維度進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可以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以及對知識的掌握運用情況進行考評,最后再由企業師傅進行實踐技能的培訓和考評。
實踐基地就是一座實踐大樓,它是一個很好的實施空間。高職院校結合市場需要和發展趨勢,搭建具有前瞻性的實踐研究學習平臺,避免簡單的抄襲行業中現有的工作狀態;校外教育實踐基地應是由擁有共同培養人才意識與能力的行業領導者與他們共同建設,擺脫“學員”運輸的限制,通過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推動校企合作的辦學體系機制建設,促進高職院校中各專業在行業中的知名度與高品質的發展,為我國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產教融合高職院校不得不選擇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也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很多高職院校也在不斷開展產教融合育人工作,但是實際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導致人才培養效果和質量都不盡如人意。因此,高職院校要加深對產教研融合的理解,完善學校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并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提高其實踐教學能力,并向學生提供實踐教學基地,共同設計實踐教學模塊,致力于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推動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