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玉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美術教學在當下教育教學中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術素養的提升也日益成為當下教育看重的問題,以往的工匠式教學已不能夠滿足現在學習者的需求。在經濟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以往的教學模式或是教學內容勢必與當今的課堂存在差距。此外,社會體制的變化、文化知識的發展、科技革新、學生的發展和新的教育研究結果都是影響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主要因素。在此環境的發展下,美術教學也應順應時代的發展進行改變。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發展其運用知識與遷移能力,在教學目標的構建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識本位的目標,要突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升目標的指向性;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既要選擇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和有利于完善素質結構的內容,又要加強教學內容間的聯系、整合;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強調方法的適宜性與有效性;在教學評價環節,提升評價的持續性。
威金斯在《追求理解的教學》中首次提出“為理解而教的”概念,這里的“理解”便不僅僅是文字意義,也不僅是獲得靜態的知識與技能,而是通過教師的教學過程,重組知識點,代表著深入到知識與技能背后的邏輯、結構與意義,促進學生在學習一定的知識后,可以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未知的情境和問題?!袄斫庑詫W習”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使更多的學生真正理解他們所要學習的知識?”,因此教師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或問題中展示自己的所理解到的知識與能力,而不是教師直接將知識點告訴學生。只有當學生自主進行知識的建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并將新知識用來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才達到知識的遷移運用與理解。
首先,“理解”是抽象的,課堂中需要被“理解”的內容往往不是最直觀的,也不是最淺層的,它是隱藏于許多概念之后,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學進行層層揭示。
其次,需要“理解”的知識在課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屬于課程中與課程間的核心知識點。
再次,需要“理解”的知識是可遷移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理解”作用的知識往往揭示著學科的本質,因此知識間會存在關聯。
當教師真正做到為了讓學生“理解”知識而進行教學,那么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問題,主動構建知識,而學生只有真正的“理解”所學知識與基本概念原理后,才可以在新的情境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將知識進行遷移。
注重“理解”,也就是注重知識間的串聯,發揮“理解”的主導作用。否則學生對所學知識就只是簡單的進行背誦,只強調廣度的知識,沒有深度的思考會妨礙學生進行深入理解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同時也會加重學生的負擔。
在美術教學中,根據美術的學習活動方式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四個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色彩知識、培養其自主表達情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設計意識與實踐能力;學會運用基本的欣賞方法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與評述;通過主動探索、知識整合、學科融合各科知識來解決問題。
“理解”能力在美術教學中,可以發揮其遷移性作用,學生在不同領域的學習中,如若真正“理解”所學,便可以在不同的課堂中及時回憶之前所學概念與知識,達到知識的重新回顧與篩選,提升所學知識的利用率與有效性,并且能夠主動掌握在遇到問題時遷移以往所學知識進行問題的解決。
美術學習中的四個學習領域各自具有不同的領域性知識,同時知識量較大,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教師的授課內容重復且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邏輯混亂。而造成該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真正探究課堂的教學目標,思考課程間的教學邏輯,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掌握的內容、學生已達到的認知水平、心智特點。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關注課堂的核心知識與大概念,探尋課程中的本質問題,能夠有效幫助教師篩選無用知識,串聯所學知識,講授的知識也會更有連續性,從而達到有效教學。
美術教學目標是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根據教育目的和美術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及非智力因素等,預設每節課希望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方面獲得不同程度的成長。在美術教學前,教師首先要分析該課或該階段的教學目標,只有目標確立后,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才會真正“落地”,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課堂就會變得混亂,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教學目標經歷了從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到三維目標、再到目前所提倡的“核心素養”,其本質沒有發生變化,教學目標始終要關注到學生,以學生為本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師在課前預設教學目標時,應首先關注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符合學生的心智特點,其次關注知識點的設置,是否知識間可以進行遷移,思考教學目標的設立是否可以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知識。
例如在“喜慶的節日——春節”(表1)這一單元課程中,預設的教學主目標是圍繞“春節”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生在造型、設計、欣賞中了解春節的歷史、習俗,并學會用手繪春節圖畫、收集春節歷史資料等方式進行美術學習,表達自己對于中國傳統節日的情感。之后再根據不同課時,分設教學分目標,使教學過程具有主線意識,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也就不會偏題。

表1
“理解”的一個特點是其具有主導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思考學生在本課中夠學到什么?學到的知識是否是之前課堂所涉及過的,本課所學對于之后的學習是否有幫助??紤]這些問題能后,教師會確定課堂所要“理解”的知識,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威金斯在其著作《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提出大概念與基本問題的概念,大概念即概念的概念,上位性的概念,在課程中起到引領性作用,是一張能夠貫穿該學科全部課程的課程框架網;基本問題是大概念下的進一步具體總結,基本問題的提出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本問題的關注點更多在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此課堂的教學中,單單將知識點進行羅列是不利于學生將知識進行整合和遷移的,而利用大概念基本問題這樣的方式進行輔助教學,能夠有效分解課堂教學內容,做到課堂所學的知識點都是有用的,同時學生能夠有效“理解”知識,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學方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中運用的方法和手段。教學方法的得當適宜,教學內容和知識點才能有效傳達,例如小組合作法適宜在欣賞課中進行運用,探究法在具有較強課堂邏輯內容時可以運用。假若課堂中使用的教學方法不得當,例如教師利用情境法在導入課堂時,預設的情境或是播放的視頻不合時宜,雖然整個課堂在形式上變得豐富,但具體教學內容沒有通過適當的方法講授出來,課堂教學質量不言而喻。
在實踐類的課程中,例如國畫教學,需要教師在講授環節中安排現場示范。在示范過程中,學生能夠直觀的觀察與感受不同筆法、墨法的特點,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適宜的教學方法是教師上好一節課的基礎,同時也是輔助教學的手段。
“理解”中提到的教學評價是多維度的,起著持續作用的評價方式,以往的量化評價往往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顯然這對于學生的持續發展沒有起到作用。學生在課堂中完成了什么作品,學到了什么具體的知識都不是“追求理解”的評價所關注的,其關注的是學生能否真正理解并學會運用知識,所學知識在學生記憶中的持續程度。因此表現性評價在“追求理解”的教學中更受到重視并且發揮著持續性的作用,在表現性評價中主要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可以運用先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是否具有創新與批判性思維,更注重的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情況。表現性評價與我們想要的“理解”便是相契合的,長久以往這樣持續性的評價方式,也就更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美術教學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環節至關重要,探究每個階段不同的教學設計方法,深究知識間的邏輯框架結構,梳理課程脈絡,對于教師的教學有著極大的幫助,更是會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學中應明確傳統意義上的死記硬背已經過時,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創造能力沒有幫助,而真正的“理解”知識,“理解”知識后所作出的遷移與創新,才是我們目前教學的重點,也是我們希望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