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謝 雋
(保險職業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14)
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行業企業對具備良好專業素養、特定專業技能、綜合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日益重視,訂單培養模式恰好可以實現行業企業需求與人才供給無縫對接,是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經過前期研究,不難發現有諸多因素影響到訂單培養質量,包括課程對標行業、老師專業素養、正式出版的教材、自編講義質量、養成教育、學風建設、老師教學能力,是院校在采用訂單培養模式時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企業參與、教師專業能力影響訂單培養質量的程度要比另外的因素大,更需要多措并舉加強校企協同、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選擇學院開設訂單班以來,學生就業崗位好、留存率高、職業發展優的班級作為參照系,其訂單培養質量數值定為100,該數值為基數,各因素按照實際情況在區間[1,10]內取值。
各因素權重可以選取前期調研所得結論中相結合的比例。

表1 學生和用人單位對影響因素評價
將每個因素的選擇比例加總得到一個總數A=761.2%,
每個因素的權重設為該因素選擇比例/A,比如學風,權重=60%/761.2%=7.9%。
基于學院訂單培養以來的班級培養情況,選擇2015級車險浙江訂單班為基準,該班畢業后留存率較高,實習期間,2%的同學未按訂單協議實習,選擇自主實習擇業,,畢業兩年,留存率達50%,學生實習就業崗位對口率高,公司簽約率較高(按照合同約定,只要取得學院和自考本科畢業證書就可以簽合同,根據學生生源、實習期間表現、工作能力分布在省公司、各地市公司理賠管理、查勘定損崗位),基本達到訂單培養預期效果,在學院所有訂單培養班級中算上等水平,基數定為80。
根據對班級各項指標情況的評定,各因素賦值情況如下:
學風:5分; 面試選拔:5分;課程對標:8分;學院教師專業能力;8分;學院教師教學能力:9分;嚴格考核制度:7分;企業參與:9分;實訓資源:9分;教學資源:8分;正式出版教材:9分;自編講義:8分;養成教育:6分。
待評價訂單班的訂單培養質量數值=基數*∑ 各個因素數值/參照訂單班該因素數值*該因素權重
=80*(7.9%*評價班級學風/5+8.2%*評價班級面試選拔/5+9.2%*評價班級課程對標行業/8+9.4%*評價班級教師專業能力/8+6.4%*評價班級教師教學能力/9+11.5%*評價班級考核制度/7+11.3%*評價班級企業參與/9+8.2%*評價班級實訓資源/9+8.2%*評價班級教學資源/8+5.3%*評價班級正式出版教材/9/+5.6%*評價班級自編講義/8+8.8%*評價班級養成教育/6)
帶入上述公式就可以確定各訂單班級的培養質量,進行橫向、縱向對比,取長補短,形成更有效訂單培養機制,提升訂單培養質量。
根據調研、校企研討結果,優化訂單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可以通過搭建PECF模型,逐步實現訂單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綜合學生及用人單位問卷中一些問題的回答,促進訂單培養質量提升,可采取以下具體措施:
(1)面試時間調整,或者設置觀察期。很多用人單位反饋大一入學就面試有點早,對學生不夠了解,大二開學面試比較合適,可以根據前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素質拓展參與等方面綜合情況以及崗位對性格、知識、技能等方面的需求選擇適合的學生。而且要嚴格篩選,避免出現有些同學有其他規劃、無意去訂單企業工作而被動進班,影響整個班級學習氛圍和凝聚力。
(2)拓展企業參與訂單培養的深度和廣度。以保密、不侵犯企業、消費者隱私為基礎,學校與企業搭建信息互通橋梁,消除信息壁壘;學校向行業企業購買前沿技術課程和教學服務、學校與企業共同建設互聯互通的信息化平臺;多多開展企業現場教學或其他活動、公司相關崗位管理、基層人員定期宣講企業文化和實務案例(每周一次線上播報,每月一次現場播報)、定期公示學生學習時長、成績、報告質量等,使得學生融入實務氛圍,有身份感,促使其學習進步,以匹配訂單班的優越感。給予學校資金、技術、平臺、人力支持,為學生創造仿真學習實訓環境,更有助于學生學到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3)加強學風建設。建立適應開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學組織方式和管理制度,改革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1,形成訂單管理的良性機制,制定松緊適度、靈活的不限時間、地點的考核、出班等制度,健全質量評價體系,企業通過遠程監控、設置觀察期等方式參與訂單培養監管過程,注重過程性評價,平時以興趣小組進行活動、評比,形成勤學善研良好氛圍,對于班級形成積極向上學習風氣有極大促進作用。
(4)內培外引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學院利用企業辦學優勢,積極將專業師資推向培訓講臺,在培訓課程研發、授課過程中,能夠與實務密切結合,從而確保教師對行業動態敏感,有自己的思考、成果,在學歷授課時既能講授基礎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學生實訓操作,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不斷引進行業專家作為特聘教授,組織專家進課堂,為學生帶來第一手實務經驗,有助于其認可行業,加強從業信心,合理確定職業規劃,從而使得訂單班學生擺脫迷茫囧境。留存率更高,職業發展路徑更通暢。
訂單培養是解決高校、學生、用人單位在精準定位、人才培養、實習就業、資源建設等問題,要確保訂單人才培養取得實效,培養的人才受用人單位肯定和歡迎,訂單合作能夠長期進行下去,必須要提升訂單人才培養質量,在學院已經具備豐富訂單培養經驗基礎上,針對影響力大的因素精準施策,多措并舉,緊密合作,力保成效。
鑒于教師專業能力對于訂單培養質量影響極大,高職院校必須持續加強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具體措施包括:
高職院校出臺教師培養制度,每年制定教師培養計劃,將不同部門、不同職稱、不同專業老師的專業提升納入考核,在年度考核和職稱評聘中賦予合理權重,倒逼教師主動提升學歷、提升專業技能,能夠逐漸勝任訂單班授課重任,避免教師本身都不能達到行業企業對專業技能方面的要求。
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需要靈活采用內培外引方式,將行業企業師資引進學院,聘為產業大師,拉動理論性較強的校內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逐批安排校內師資進入企業掛職、頂崗鍛煉,由學校、企業共同管理日常出勤、工作業績,確保教師在專業技能上達到企業所需專業能力水平。
高職院校可能存在對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和考核方式不夠科學,師德考核流于形式,業績考核中對于訂單班教學與非訂單班教學沒有業績權重區別;教師崗位結構比例設置僵化,高級崗位比例偏低,教師職稱晉升過程中較少考慮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或者專業能力水平,只考核工作基本量有無完成,水平高與水平低區別不大,教師沒有動力提升專業水平;教師績效工資的業績導向不明顯,訂單班專業課尤其是實務性強的課程教學業績的激勵不足,導致教師缺乏動力,進而影響立德樹人效果。2
訂單培養順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解決人才供需錯配的問題,為了實現更高質量的訂單培養,高職院校需要在各方面多措并舉,尤其是在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方面形成科學機制,多形式提升師資團隊整體水平,完善考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