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晶 王 靜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300)
無論是高校教職員還是學生干部,都承擔著各自的壓力。學生干部同樣需要在學業與校園工作上合理安排和平衡自己的時間精力,并且在各項實踐工作技能不夠完善的時候,對于心理成熟度也處在成長期的學生會無形憑添諸多壓力。學校也會有定期的講座培訓和宣傳布告,但是并未形成長期計劃和系統機制,流于形式,收效不明顯。而通過員工幫助計劃(Employee Asisstance Programs,簡稱EAP),趙麗穎在其研究中分享了“2005年南京秦淮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教師援助機構”,“而在我國高校中實施員工幫助計劃的相關實踐還是空白期”,那么對于探索EAP在高校的實踐將有著重要的意義。
EAP來源于美國,在19世紀80年代,美國約有30多萬家企業推行EAP項目,如今EAP在中國的引進也有20多年了。從EAP的中文翻譯上就有很多種,如員工援助計劃、員工協助方案等,內地習慣稱之為員工幫助計劃。張西超綜合了國內外相關研究和文獻,提出員工幫助計劃是由組織為員工設置的一套系統的、長期的服務項目;
EAP可謂是多種學科理論知識的交叉集成,就本質而言,EAP是以應用心理學為支撐,最終的落腳點在管理學上。
團學工作,是指在高等院校,共青團的工作和學生會工作,簡稱"團學工作"。團就是共青團,團委、團總支;學就是校學生會和院系學生會。
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青年學生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對全面學習和提升自身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高校團學工作也面臨著新形勢的挑戰。努力從團的組織建設和具體活動兩方面作為切入點,將廣大青年學生的素質教育引導其投身社會實踐,形成的人力資本都作為團學工作的龍頭和重點。
概括起來,目前高校團學工作主要有一下五項內容:
1)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質教育。
2)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開發人力資源。
3)積極開展大學生校園科技文化活動。
4)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5)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和引導。
1)工作思路相對比較保守,多年采用相似的活動設計和工作模式,缺乏創新精神。
2)學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個別學生干部缺乏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過于機械性,因而漏洞百出,使得任務常常出現返工。
3)院系學生干部之間的團結合作精神有待進一步改善。缺乏互助合作精神,缺少信息交流,缺少實質工作的部署安排,以致于整個工作進度停滯。
針對以上問題,若從管理學及組織行為學的視角進行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下:
1)對于團學組織及學生社團的管理方式不嚴格,導致管理者能力存在不足。團學組織及學生社團的任職學生流動性較高,組織結構相對松散。
2)團學工作中,對于學生干部作為人力資源的培養并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教育培養和實踐運用的過程相輔相成,需當同步重視。
3)對于學生干部,沒有充分認識到工作設計的豐富化與組織激勵的即時性,在各項工作任務中志愿服務性質居多,缺少更為豐富立體的考核與獎勵機制。
4)未充分考慮到學生干部的學習工作壓力及生活狀態,會影響到工作積極性與效率。尤其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并在工作中實現價值,又希望自己的學習成績同樣嶄露頭角,長此以往會給身心帶來較重的負荷乃至傷害到身心健康。
針對前文所做的高校團學工作現狀分析,可知運用現代管理學及組織行為學等多學科視角,更為全面地了解高校團學工作與團學組織管理存在的問題原因,并作出更為立體有效的解決方案。
國外EAP項目的相關研究表明,EAP需要圍繞員工個人和組織整體兩個層面的需求展開,并在兩個層面分別達成如下預期目標:
1)員工個人層面:促進員工身心健康,指導其提高生活品質;幫助員工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困擾;幫助員工緩解壓力,降低對自身的負向作用;推進員工的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員工家庭和睦;促進員工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協助員工自我成長,引導生涯發展等。
2)組織整體層面:豐富福利制度,滿足員工不斷變化的需要,特別是心理層面的需求;優化組織承諾,增強員工在組織中的幸福感受;提高員工各項滿意度指標,增進員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改善組織氛圍;通過對心理變量的干預改善組織績效等。
黃旭輝在研究高校實施EAP的可行性上,提到如下觀點:
(1)在我國高校心理衛生工作的基礎和受關注程度較高,引入EAP模式容易被決策層和廣大師生接受。
(2)這種新的工作模式能很好彌補現行“咨詢加授課”模式的缺陷。
(3)EAP由專業機構提供服務,工作人員的職業直至都受過嚴格訓練,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能得以保證。
(4)高校有相對優秀的專業心理教師,有開展EAP的良好基礎,可以充分發揮這些心理教師和心理咨詢師的特長。
趙麗穎在其研究中所做的大量調查,包括“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現狀調查”、“高校教師壓力管理需求調查”,從中得出如下調查結論:“高校教師有著較高的職業壓力水平,針對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管理的服務缺乏,高校教師對員工幫助計劃需求大,高校教師對員工幫助計劃接受程度高,高校教師對組織管理的信任基礎好”。那么在高校團學工作中引入EAP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1)筆者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進行應用的探索,從團學工作開始作為試點,在團學組織的教職員和學生干部身上進行推廣。在條件成熟時,結合更多理論與實踐研究,逐步擴大實施范圍。
(2)團學工作中的管理與EAP模式中有著一些共同的理論基礎。諸如人本管理理論,其核心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基礎是個人的自我管理培養,同時又以組織共同愿景為引導,實現以人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的思想,都肯定了以人為本的核心位置。
(3)在以往組織的各類主題教育活動、校園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組織建設活動的基礎上,通過一個成熟的EAP模式的架構,將各類資源做進一步的整合,形成更為系統的整體思路。
(4)通過EAP模板的運用,結合現代項目管理方法,使得流動的人力資源利用率不斷提高。考慮設置針對學生人力資源管理的兼職崗位,亦或培養設置內部EAP崗位,由相關職務老師擔任。
外部引入EAP項目:
根據上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高校雖然已有引入EAP項目的潮流意識及初步嘗試,但由于缺乏項目經驗及系統成熟的投入,導致項目引入只是蜻蜓點水,虎頭蛇尾。所以更希望引入長期系統的EAP項目,依然可以以團學工作組織為試點,逐步擴展應用范圍。
從專業的EAP服務供應商如管理咨詢公司或心理咨詢機構等相關機構直接購買服務,校人力資源部門及團學組織負責對接導入工作,從以下五大模塊進行項目實施:
(1)心理狀況調查模塊:借助外部專業EAP團隊,對學校行政部分或從分院系逐一進行組織診斷;對學校管理層、全體教職工、學生干部或全體學生進行全面的心理健康問卷調查與心理訪談,形成數據庫,建立心理健康電子檔案。
(2)心理健康宣傳模塊:在校園公告欄增大心理健康宣傳比例;在校官網、微博及微信公眾號設立獨立板塊,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科普,以及舉辦“525”大學生心理健康主題節等形式的活動,營造氛圍且有助后續模塊的充分實施。
(3)心理培訓模塊:組織聯合社會培訓機構,鼓勵教職工參加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考試培訓,對于通過取證者給予高額補貼政策。
(4)心理咨詢模塊:主要包括對教職工團體、學生干部團體以及篩查出的高校學生團體進行團體輔導,由外部專業人員帶領,同時提供24小時心理熱線以及個人心理咨詢,主要由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與外部合作機構共同承擔相應服務。
(5)效果評估模塊:階段性評估中,主要是咨詢評估與培訓評估,可采用通過專業人員觀察、接受服務者口頭報告及客觀問卷量表進行評估;總體評估是指組織運營效率指標評估、個人服務滿意度評估與服務使用率評估等。
EAP項目涉及相當多的資源,需要耗費不少精力與財力,高校本身行政運營部分壓力也不小,內部設立EAP項目部門的時機也不是很成熟。在引入外部模式的情況下,逐步培養出一支咨詢、培訓與運營相結合的內部專業隊伍,充分利用高校內部資源,逐漸轉換外部機構介入與內部人員使用的比例,最終形成動態平衡的聯合模式。
可以考慮的架構分為以下層次:
(1)學校管理層。學校管理層是學校理念與學校正常運行的執行機構,他們的心理狀態、管理理念對制度的執行力等決定著全體教師壓力與情緒。
(2)一般教職工層。教師心理健康狀態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顯性的,通過積極建構理念導入與非評判性態度訓練、同理心與敏感性訓練、未來導向的提問力訓練及支持性對抗能力訓練等主題訓練來提升教師的心理能量與管理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層。對校心理健康教師與專兼職心理咨詢師進行進一步專業能力提升的培養,尤其是EAP項目框架下的服務能力培養,同時與外部醫療機構、社會服務機構等保持工作指導與合作關系,能夠最大限度地應對各項工作任務及各層次服務需求。
(4)學生干部及學生群體層。將各院系的學生干部組織起來形成EAP項目學生團隊,優先培養其自我關懷與身心健康的觀念意識,提升其自我適應功能與心理建設能力,以及其對本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敏感度。
我們設計項目時還應充分考慮區域共同推進,結合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各類培訓,使該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實力得到提升。
綜全文所述,EAP可以遷移到更為廣泛的應用領域中,包括高校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上,無論是高校實施EAP的必要性還是可行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分析論證。對于高校團學工作的主要問題,通過EAP的實施,既可以很好地調整教職工及學生干部的壓力情緒,維護其身心健康,同時在原有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人本主義管理思想和現代科學管理思想,并以團學工作中的EAP應用為試點,為擴大EAP在整個高校的應用范圍上做出理論和實際應用的良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