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衛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 建設管理學院 重慶 400072)
產教融合實質是把教學與產業進行了密切結合,把學校辦成集科技服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需要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最終目的是需要依靠教育。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召開,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我國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建強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重慶市政府《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要求,當地政府于2021年12月15日發布《專題研究產教融合發展工作》,文件明確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全市職業教育大會精神,以加快創辦鄉村振興學院為突破口,整合教育資源,推動職業教育做強專業、做大規模,輻射帶動武陵山片區職業教育發展,以高職院校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來推動本區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成立于2010年3月,是重慶市人民政府設立、教育部備案的渝東南武陵山地區唯一一所公辦的高職院校。學院地處武陵山區腹地,是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山區于一體。因此,開展重慶市武陵山片區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研究十分必要。
2019年,重慶旅游職業學院根據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的工作需要,成立專門的工作部門——產教融合發展中心。將深化產教融合工作納入學院重點目標工作任務,并將2019年確定為產教融合工作年。出臺了《重慶旅游職業學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在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四個一”工作發展重要任務。建立一套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運行機制,搭建一組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運行平臺,培育一支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運行的人才隊伍,做實一批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運行的項目。
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渝府辦發〔2018〕162號)中對深化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主要目標”,重慶旅游職業學院組建了旅游大數據產業學院、與黔江旅游投集團共建職業教育“雙基地”1個、建設產業急需和骨干特色專業2個、建設現代學徒制專業2個。以專業建設為導向,與合作企業共建專業人才培養聯盟2個,參建企業40余家。目前已建立民族傳統技藝作品展示廳14個,聘任民間工藝美術大師8名,建立真實生產環境的“校中廠”有8個,建立大師工作室8個。學院實行“9+6+9”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支撐產業的9大專業,持續產業的6大專業和傳統產業的9大產業,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在產教結合的實施過程中,產教結合實施政策以來來,許多學生從走向了工作崗位,在企業工作發展中能夠迅速適應環境發展,成為企業的精英技術骨干。
通過產教結合的推進落實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實踐平臺得到了發揮。使得專業的教師能夠在生產一線進行實踐與見習,這樣的發展平臺,既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養,又能夠把理論與實際進行了更好的聯系,最終使得教師專業水平突飛猛進。在這樣可持續發展中,學院培養出來了一批具有真本事的專業教師隊伍,這為學院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在產教結合的推進落實實施過程中,通過校企文化的有機結合,使得企業的管理制度能夠逐步遷移到實訓基地的管理過程中來。在企業的優秀傳統文化進入了學院,能夠極大程度上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學校通過推動企業優秀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才能有效保證實現企業員工與學生的無縫對接。引導學生自覺培養企業需要的團隊協作精神與職業道德素質。
國務院、市政府和市教委等部門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政策和文件,重慶旅游職業學院雖然及時組織學習與傳達,但能夠感受出對相關政策和理論的理解不透徹,沒能很好地結合習近平關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論述及思想進行綜合解讀,導致對深化產教融合的認識高度不夠,對相關理論研究不到位,對開展具體工作指導不力,對深化產教融合的認識有差距,沒能很好地集中群體智慧研讀國家、市及教育主管部門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有關政策、理論和文件。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自從深化產教融合工作以來,雖然從管理層面制定了實施意見,但在實施過程中除了開展校企合作共建產業學院或實習實訓基地外,在科技成果轉化、融入地方產業發展等方面欠缺,與國家、市及教育主管理部門深化產教融合的政策要求差距相對較大,與當地產業發展的契合度不高,沒有主動融入當地產業發展之中,缺乏對深化產教融合的深層次思考、科學性規劃和系統性指導,導致在深化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工作模式比較單一、工作方法因循守舊,與產業融合度不高、成效不太明顯。
一是缺乏對校企合作辦學的制度化管理,僅依據與校企合作企業簽訂的合作辦學協議進行合同約定管理,還沒有實施校企合作具體的考核管理辦法。二是尚未建立規范的校企合作辦學準入與退出機制,對如何規范、有效地開展合作企業遴選,以及處理校企合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缺乏相對完善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辦法。對校企合作企業委派至學院工作的員工缺乏有效監管。校企合作企業委派至學院工作的專業教師僅以合作協議中“原則上應委派有教學和企業工作經歷的雙師型教師”為選派標準,學院沒有制定校企合作企業委派教師的具體標準和審核流程,也沒有將企業委派教師納入學院人事部門進行統一管理。由此導致企業選派至學院的專業教師選派標準不明確、隨意性比較大,同時也難以進行規范管理,既然可能對人才培養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又存在著管理風險。
由于企業委派至學院工作的教師管理權限主要在企業,學院不便直接進行管理,導致在管理過程中出現各自為政區別對待的現象,不利于企業員工與學院教職工的有效交流溝通,校企合作的融合度相對比較差,客觀上影響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企業參與校企合作辦學的積極性有待提升。
(1)建立深化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多維協同、雙向對接機制,高效推進產教融合。把產教融合工作作為學院發展戰略,全方位、全員深度參與,形成合力。縱向同步規劃、協同實施,同向發力。借力行業組織在促進產教雙向供求對接中的作用,教育教學、職業技能鑒定等主動吸納行業指導與服務。借力社會機構在產教融合中的橋梁作用和聚集教育資源的靈活優勢,主動對接并引入創新創業培訓及專業前沿技術課程等優勢資源,主動破除體制障礙,正確對待校企合作中企業的利益分配,以合法的利益保障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度與長效性。
(2)建立深化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政策激勵保障機制,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添活力。學院產教融合發展中心切實發揮指導職能,高水平創造性出臺學院產教融合戰略性頂層設計、激勵政策和管理辦法。教學院系在貫徹落實學院各項政策制度上建立相應的配套制度,要結合本院系產教融合工作實際,完善教師的激勵機制。
(1)搭建基于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聯盟。基于專業對接企業、行業組織及社會機構,合作搭建專業人才培養聯盟。力爭專業人才培養聯盟在學院所有開辦專業中實現全覆蓋。每個專業人才培養聯盟實質性具備“招生、培養、就業三位一體”的產教融合功能,真正成為破解產教融合壁壘的重要載體。
(2)搭建基于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實訓平臺。按照“有精湛技藝”的人才培養標準和要求,把搭建基于產教融合的實訓平臺作為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基礎性工程來抓。產教融合的實訓平臺成為學院辦學和專業人才培養環境的標配,新辦專業(群)高起點搭建產教融合實訓室,現有實訓室逐步加強產教融合模式、結構、環境的重建和改造。校內實訓室(基地)建設堅持引企入駐、專兼職結合、真實生產項目、工學結合、效益可觀可持續五個要件。
(1)引進企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探索產業教師特設崗位制度,大力引進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到學校任教,充實技能型人才隊伍,夯實實訓教學、崗位能力訓練、職業素養提升、職業生涯規劃等人才培養環節質量。聘請頂級的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能工巧匠入駐大師工作室、非遺工坊,打造旅游職業教育文化名片和特色。
(2)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探索靈活、主動、開放的教師管理機制,鼓勵支持教師在教學計劃外自主深入企業學習和調研。設立保障“雙師型”教師成長支持計劃,通過鼓勵推動教師參加“雙千雙師”交流,讓教師到企業擔任兼職工程師或技師,對校企合作實施崗位的置換,來提升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
(1)做實一批基于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項目。啟動實施工作室任務式培養、特色現代學徒制培養、委托“工匠人才”培養。在落實“1+X”基礎上,圍繞民族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依托大師工作室、非遺工坊等,以學徒制為主要教學范式,以公選課或必修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向全校學生開設特色課程,形成“1+X+1”的學院模式和學院方案。
(2)做實一批基于產教融合下鄉村振興教育的實訓項目。以系列化實訓項目為載體,校企共同構建基于專業的“基本--專項技能--生產--創新”四層遞進的技術技能實訓體系。啟動實施實訓條件建設標準、基本型實訓、專項技能型實訓、生產型實戰、創新型實體、教學做賽創研一體化實訓、技能精英培養培訓、非遺工匠培養培訓等實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