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州市第七中學 梁文菁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學生的校外培訓被叫停,校內作業負擔減少,在家自由學習時間增多。這種改變,目的是緩解教育焦慮,構建良性的教育生態,培養全面健康成長的青少年。但在實際中,部分家長未能及時調整教育理念和心態,尤其是初中畢業班,升學壓力引發家長的心理焦慮。近兩年來,體育作為中考首個科目,考試標準逐步提高,分數差距擴大,家長的焦慮比以往更為強烈。如何緩解家長的負面情緒?如何給家長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最終不但達到“提分”,還要實現“育人”,成為級組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由此,我們進行了思考與嘗試。
自開學起,初三某班家長通過不同方式和途徑,多次表達了對該班體育成績的擔憂。為此,年級展開了情況調查和分析。
調查一:對該班體育成績進行摸查。該班體育老師反映:學生課堂表現正常,但課后訓練不足。要提高成績,需要掌握技巧加日常訓練,目前學生主動性不強,缺乏有效的日常課后訓練量。
調查二:對該班家長意見進行摸查。調查結果顯示:第一,絕大部分家長對本班體育選項成績不滿意,認為作為中考首個開考科目,會打擊學生自信。家長群體感到焦慮,負面情緒甚至蔓延到個別滿分學生的家長。第二,因體育鍛煉問題,不少家長與孩子產生矛盾沖突。第三,家長普遍認為,學校尤其是體育課,應該是解決問題的主陣地。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得出初步結論:1.該班家長普遍存在焦慮情緒,屬于同質群體,需要學校介入引導。2.家長愛孩子卻不得法,“育分”仍然是家庭的主流理念,“動嘴”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手段。3.學科特點決定,課堂與課后并行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家校協同勢在必行。
我們制定了兩個目標:近期目標,緩解家長焦慮,提升學生學業表現。遠期目標,讓家長積累成功的家庭教育經驗,改變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實施半個學期后,學生整體表現有進步。對家長提供過程性指導的同時,我們收集并聚焦有代表性的干預后反應,為下一步推進家庭教育提供了指導方案。
家長反應一:有進步,但還沒滿分。每天督促,我也緊張。再不行,我能想到的就只有報班了。讓她周末去參加專門訓練,我可以得到放松,花錢也值得。
家長反應二:我運動不在行,但我愿意每天抽空陪她們,也會一起看足球考試技巧視頻,討論一下技術。運動回家時,聊聊她們感興趣的事,覺得挺放松。
家長反應三:我自己喜歡跳繩,所以晚上和孩子運動,沒什么負擔。他開始不服我,后來看我露了一手,他現在不反感我提醒他運動,有時還會提出和我比一下。
根據過程性評估反饋,我們決定繼續推進家庭教育指導,希望取得有效的家庭教育成果。為此,制定了如下行動:
第一步,舉辦班內體育活動,淡化分數功利感。利用線上線下方式,舉辦班內體育運動。線下利用班會課,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計算小組集體成績,設置小組總分獎、小組進步獎,小組精神文明獎多項獎勵,對全體學生給予鼓勵與肯定,引導學生關注進步。線上利用多媒體平臺,鼓勵展示家庭親子體育鍛煉,讓學生和家長感受體育活動的趣味性。這類靈活且面向群體的活動,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好評,體驗感良好。
第二步,多渠道反饋效果,提升家長參與感。一是反饋體育課堂的學生表現。重點反饋學生的鍛煉態度。二是讓家長反饋家庭體育鍛煉的感受。重點在于分享自身收獲。
第三步,關注個別家庭需求,增加家長安全感。班中個別家庭,因為特殊原因(如單親、外地),很難開展家庭體育鍛煉,家長因此感到失落和焦慮。我們一方面更關注學生的在校表現,引導家長聚焦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指導家長從情感上關懷學生,少談成績多點感同身受,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家長的安全感。
首先是對學生體育學科表現的即時反饋。考核標準公開可查,所以學生在考試結束即可獲得成績反饋。對家長發放喜報,重點反饋總體情況,鼓勵在考場上發揮出拼搏精神的學生。即時反饋,讓家長獲得成功感,建立家校信任感,為下一步引導理性分析,營造悅納氛圍。即時反饋后,我們向家長推送深度反饋。目的是從感性走向理性,引發思考。向全班學生(43 人)發放問卷星,針對家庭體育鍛煉,從接受度、感性度等進行調查。班主任向部分家庭進行了采訪,聚焦家庭生活習慣有所改變,對體育鍛煉認識前后變化較為明顯的家庭,收集該部分家長感受。隨后我們制作題為《孩子,我能為你做點什么》的“家庭教育小課堂”系列推文,面向公眾推送。在推文中,我們運用“采訪”“獨白”“視頻”“照片”等多種方式,聚焦在家庭體育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感受,以及家長分享的體育生活習慣和心理感受。讓家長清晰地了解“別人做了什么”“我可以怎樣做”。
總結反饋階段,結合具體實踐,向家長傳遞專業的家庭教育理論。家長不僅知道“這樣做能行”,還能知道“為什么能行”。我們順勢推出了題為《做更好的“我”和“我們”》的家庭教育課堂推文,深入引導家庭教育回歸本真,還原生活教育本色。
本次實踐只是教學工作中的個案。借此契機,推動教師對家庭教育指導問題的探討:我們要幫助家長開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能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家長需要樹立主體責任意識,具備開展家庭教育的勝任力,在教育過程中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系,構建良性發展的家庭教育系統,最終實現家校兩個系統的協同效應。
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和《家庭教育促進法》落地的大好環境下,我們要把握好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與機會,幫助家長完成家庭教育的三個轉變,從片面關注育分的功利化教育,轉向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核心素養教育;從重學業監督式的教育,轉向重心靈情感溝通的教育;從“各成一派”的封閉式教育,轉向基于科學理念的開放式家校共育,讓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