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利穎 _ 北京市東城區天壇南里幼兒園、北京市東城區永東幼兒園
在見不到孩子、難以面對面溝通的情況下,便捷、快速的信息化手段將幼兒園的活動、信息、通知傳送到了家庭,讓我們能夠與孩子進行著親密的互動。就在我們沾沾自喜時,我們發現,網絡活動的參與率在逐日降低,從初期的93%,竟然降到了37%,就連孩子們喜歡的游戲活動參與率也不及一半。這個數字讓老師們詫異,甚至有些灰心。
是啊,這樣系統、連貫的網絡教育互動對于幼兒園教師何嘗不是第一次。幼兒園不像中小學,有著統一的課程與既定的課標。幼兒園可以發揮創造性的空間越大,對科學嚴謹性的要求也隨之越高。再有,孩子長時間居家,似乎教育的主動權也從老師的手中悄悄溜走,教育的磁場在慢慢減弱。
怎樣才能幫助教師重拾教育自信,并促進教育有實效地開展呢?
我認為,園所管理者必須躬身入局,站在教師的立場,理解她們的心急如焚,明了她們的力不從心,必須與她們一同探尋問題的根結,尋找有效辦法。
“現階段孩子由誰看護”“家長期望怎樣的幫助”“孩子喜歡怎樣的活動”“見不到孩子,網絡互動到底還有沒有意義”“教師在錄制視頻時最大的難點是什么,需要怎樣的支持”……一系列的問題讓老師們恢復了內心的平靜,并學習著在疫情大背景之下分析兒童居家的條件、家長的看護情況、互動內容與兒童成長需求的匹配等因素。
于是,我們通過科學制定家長調查問卷,全方位了解家庭育兒情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設計以游戲為主要方式的五階課程模塊;了解老人在家帶孩子參與互動的困難,老師們通過電話溝通、網絡連線,為特殊家庭打造個性化的家園游戲時空;考慮到幼兒用眼健康,我們將所有活動都控制在3至5分鐘……一系列的舉措得到了家長的積極響應,更吸引了孩子們的熱情參與,更重要的是老師們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教育應該如這般有著吸引力,喚醒教師的教育自覺與兒童發展的內驅力。園所管理者更應該在教育出現困境時,做教師溫暖的同行者、領跑的智者,能夠以“暖”融通情感,以“引”導向成長?!芭钡谋澈笫且魄楣芾恚瑓R聚力量;“引”的目的是找到適宜方法,做有吸引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