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崔超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運行機制日益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日益擴大,農村土地閑置、留守老人兒童、勞動力缺失等農村發展問題逐步顯現。因此,鄉村發展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重點關注的內容,鄉村振興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必然要求,成為當下刻不容緩的重大歷史任務。文章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概念和演進,對我國鄉村振興政策進行梳理研究,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旨在為未來相關政策的制定和發布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促進鄉村振興政策的優化發展。
鄉村振興并不只是解決農村農業某個單方面的問題,而是從經濟、文化、社會治理等各方面實現鄉村的全方面振興,從產業、人才、生態等多角度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第一,抓好農業產業生產,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根基,只有保證農村農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國家發展才能無后顧之憂。因此,政府應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發展本土特色農業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第二,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環境基礎,農業產業發展的前提是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不能顧此失彼,以生態環境作為農村發展的代價,完善健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達到農村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結局。第三,加強鄉村文明建設,重視對鄉村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弘揚鄉村優秀文化,開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第四,治理有效作為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充分發揮黨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領導作用,建設和完善農村基層組織,優化農村管理組織結構,發揮農村基層自治效用,使當地問題及時解決、就地解決。第五,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民生活富裕,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水準,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隨后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以及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中,都進一步強調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并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有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體指導意見和實施政策。之后,各地方政府、部門紛紛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具體政策和指導意見,拉開了全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帷幕。鄉村振興戰略漸進式發展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步成型階段(2017年10月—2018年初),該階段是黨的十九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重要會議的召開時期,在這些會議上初步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并發布了相關的重磅文件。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2018年2月—2018年7月),各部委和各地方政府紛紛響應,出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政策。第三階段,政策完善階段(2018年8月—今),發布的相關政策文件數目急劇增加,各地方政府結合本地發展狀況,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實施辦法[1]。
通過對相關鄉村振興政策文本的整體性解讀分析,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從地域整體來看,南北方的發文量基本相當,但是東西部的發文量略微不足,有待進一步提高。從政策發布的省份來看,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多,其次是廣東省和山東省,這也與本省的經濟發展狀況有關,廣西壯族自治區由于少數民族地區較多、鄉村分布分散、農村發展問題較多,因此發布的相關鄉村振興政策文件數目也較為可觀。山東省和廣東省作為人口大省,從其整體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鄉村經濟發展已成為全省整體經濟發展的短板,因此,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已成為經濟長期發展的必然要求。此外,福建省由于農村農業生產力較為突出,鄉村振興戰略已成為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因此,鄉村振興政策文件發布量也相對較多[2]。
政策類別主題涉及范圍較廣,涵蓋了農業、建設、機關工作、財政、銀行等各個方面,表明鄉村振興不僅和農業發展有關,也牽扯到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改革、土地改革等多個方面,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第一,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需要把生態建設放在重要地位,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全面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強基層服務建設,優化農村農業發展策略,提高鄉村環境管理水平,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強調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相統一。第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圍繞廣大農村農民展開,重視基層組織建設,提高基層基礎工作成效。強化農業生產管理,通過政策引導和激勵農民、企業等主體參與到農業生產和鄉村建設中來,發揮各個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小農經濟的生產運營模式與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有機銜接,建立健全的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文化發展、農村金融服務的農村管理體系。第三,促進農村技術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的治理能力,改善農村治理面貌,完善優化農村發展系統體制,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證。第四,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在于具體落實,當地政府應根據實際發展情況,落實土地管理、資金扶持政策,對實現鄉村振興做好整體規劃設計,細化具體工作重點,大力推進產業整合和資源優化,積極開發當地特色項目,打造鄉村發展品牌,改善農村生產經營狀況,發展農村經濟,實現廣大人民共同富裕。
目前鄉村振興策略的實施主要強調相關政策的貫徹實施,促進農產品轉型升級,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但是相關鄉村振興政策重點在于農村農業建設發展、完善機制、農產品轉型升級等方面,對政策配套設施建設重視不夠,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當今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且呈現越演越烈的趨勢,提高農村基層管理水平,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平衡配置城鄉公共資源,是農村農業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以土地改革為主全面推動農村改革,在保障農民基本權益的基礎上,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合理配置農村資源,創造鄉村有利的發展環境[1]。
通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之間的雙向溝通,明確相關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目標、重點內容,增強各個相關政策之間的內在關聯;通過實地調研、意見征詢、問題反饋等方法,優化完善鄉村振興政策,提高鄉村振興政策實施成效;以政策發布會、報告會等形式解讀相關政策,加強廣大人民群眾對鄉村振興政策的理解;設立鄉村振興政策指導交流委員會,參與到地方政府鄉村振興具體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幫助地方政府更為準確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推進。
鄉村振興是鄉村全方位的振興,涵蓋多個方面,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程。需要從資金配置、政策配套、人才補給、技術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等各個方面出發,確保鄉村振興相關政策貫徹落實。但是,受制于人力、物力、財力,鄉村振興無法面面俱到、齊頭并進,因此,需要結合當地的發展情況,對相關政策詳細解讀,實現分級目標管理,確保鄉村振興政策有效落實。中央政府統籌規劃,各地政府設立分級目標,確定優先開發和重點建設項目,明確鄉村振興政策落實責任和權限,并及時反饋實施情況,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調整。我國疆土遼闊,不同地域氣候相差很大,適宜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為發展地方特色農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各地基于當地自身特色,尋求當地特色,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實現鄉村振興品牌效應。
鄉村振興成效重在落實,建立鄉村振興政策實施的監督管理和評價機制,對政策實施的具體過程進行監管,通過群眾監督、媒體監督、第三方專業機構評價等多種渠道,對政策落實過程全程進行監督和階段性評價,確保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效果。通過評價機制,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激發各個主體政策執行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創新政策落實方式、方法,推動鄉村振興政策全面、高質量落實[3]。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要途徑,通過鄉村振興激發鄉村活力,改善鄉村農民的生活環境,提高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總而言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厘清鄉村發展各方面之間的內在聯系,分層實施、循序漸進,把握整體布局,協調推進,最終實現鄉村振興、農民富裕。文章通過把握鄉村振興政策整體發展趨勢以及研究分析其重點內容,為鄉村振興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