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林津妃
1.基層官員與民眾溝通不足
鎮政府、村委會普遍實行公務員制度,主要工作人員均為各個地區派駐的公務員,而這類人普遍缺乏基層生活經驗。與基層群眾相處方式存在問題,不能更快更好、更和諧地與基層群眾相處溝通,一旦存在村民糾紛,基層群眾往往無處申訴更無力自護自保,只能用最原始或最粗暴的方式來為自己、為家人維權。在他們心目中認為這是最行之有效且快速解決的方式,但往往問題得不到解決。而鎮政府、村委會等工作人員普遍受到過九年義務教育以上的教育,他們比較善于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權益,這就大大拉大了社區工作人員與廣大群眾之間的距離。而基層群眾一旦對社區工作人員產生了不信任情緒,便使得農村社區自治的工作就難以有效、有序地進行下去,甚至無法開展后續工作。
2.農村留守人口帶來的矛盾
中國絕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落后,而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卻導致失地農民越發增多。在這樣的狀況下,農村主要勞動力前往大城市、向城市靠攏,出現大批農民進城打工現象。這就使得留守在農村的普遍是老人及其幼兒,這對于農村社區自治極為不利。由于老人固有觀念和幼兒思維模式跟不上,各有各的道理,難以接受或無法接受鄉村工作人員的實質性教育。而村民他們卻樸素地認為“吃飽穿暖萬事不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直接導致溝通無效和無法溝通。而這部分群體往往更容易相互之間產生矛盾糾紛,卻又因年事已高或年齡尚小沒辦法使得問題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從而又會依靠在城務工的青壯年回鄉溝通,大大降低了社區自治的效率,也使得社區工作人員形同虛設,使得農村社區自治效果不佳。
3.農村地區發展進程較緩
農村地區發展相對城市較為緩慢,許多城市極為常見的硬件設施在農村地區缺極為匱乏。在醫療保健、治安、社區服務、環境等其他方面也跟不上中國當下的發展速度。看病難、管理難早已不是新名詞,但解決起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農村治理的關鍵需要硬件設施的完善,國家對農村硬件設施管控并不夠強,視察、重視力度不夠,給了許多相關工作人員制作面子工程的機會,輕則導致鄉村環境惡化以及勞民傷財,重則導致村民對建設一些硬件設施方面極度厭惡與不屑,所有這些都會上升到對國家管理層的不信任。例如在治安方面,由于鄉鎮無法做到無死角、天眼通,對一些案件的偵辦并不友好。而且村民集體意識嚴重,也存在著記仇積怨的現象,暴力事件常有發生。而村民的不配合以及自我意識過強就是治安管理的一大難題。在社區環境方面,農村普遍還是黃泥地、大田地,垃圾焚燒是農村一貫或常有現象,隨意在田地里燃燒,焚燒后產生的有毒氣體會直接影響周邊居民以及鄰近城市造成環境污染,這對于當下大力倡導的低碳是大相徑庭的。在環境衛生方面,缺乏“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意識,是鄉村自治的又一大難題。由于農村土地相較于城市來說比較多,所以家庭人口較為分散,家家戶戶之間相隔一定的距離,這一客觀條件使得村民心生懈怠,以從簡就近投放和隨意亂丟棄生活垃圾或其它,非常不利于環境治理,給鄉村自治帶來嚴重影響,非常不利于開展相關工作。
1.相關法律的滯后導致城市社區自治發展進程式微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方針,國家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但是,對于城市社區法治這一概念的相關規定存在大量空白,城市社區無法做到有法可依,想要有法必依就是更難上加難。
2.部分居民社區自治意識淡薄
由于社區法治制度不夠公開透明,居民參與到社區自治工作的制度不健全,大大降低居民對社區自治的熱情與積極性。雖然大部分居民有著一顆努力改造社區的心,但在一些場合沒有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地為社區做出自己的貢獻。很多時候只要是不侵犯自己的利益,面對社區矛盾時,都是事不關己,與我無關的無所謂態度。居民的參與意識、團體責任意識和城市社區自治意識明顯不夠。而且大部分年輕人則以自己工作繁忙為理由,幾乎從不過問和關心社區自治之事,城市社區自治亟待年輕一代先進思想和超前思維的投入。
3.社區管理人員不夠敬業
居民委員會由于工作強度大,導致壓力過大從而辦事效率低,行政化的趨向嚴重。社區內部沒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體系,居委會很多部門職權與義務模糊,街道辦事處把大量的工作攤給居委會負責,導致居委會基層工作量大。居委會工作難以協調,內部溝通少,辦事效率不高。社區承擔了比過去多的更多的社會服務職能,改變了社區當初只是協助政府工作的初心,現在變成了替政府部門跑腿、填表、發錢、收費等繁瑣流程的處理者。很多時候政府是強制委托、免費委托居民委員會辦事。這樣一來,居民委員會的“協助”變成了“執行”,居民的自治權就這樣被架空。
1.山林土地等歷史遺留問題尚未徹底解決
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措施讓農民過上了自產自足的生活,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加大了對農村耕地的征用和改革,導致了農村宅基地的問題日漸浮現。隨著時間的流逝,山林土地、生產隊與生產隊之間的界限問題已變成了歷史遺留問題,當初第一批使用上自己土地的農民已經相繼去世,由于當時制度的不完善,登記界限的不突出以及土地地質變革,導致了他們的后代在土地占有的問題上針鋒相對,無法解決。這就導致出現土地被侵占,土地無人認領,土地與土地之間界限無法分清的各種因土地展開的問題出現,從而發散成戶與戶、生產隊與生產隊、村與村之間的矛盾激發。而由于能力有限,他們采取解決的方案往往是最粗暴最無效最傷和氣的方法。一部分農民缺乏法律意識,或者說有了一定法律意識但也沒有使用暴這一方式來得便捷,這也是影響農村自治的另一大因素。
2.村民申冤途徑單一化
在我國,村民申冤途徑單一,在遇到問題時他們往往不會相信基層政府,總會舉家上訴至最高院最高檢,把其實并不嚴重的問題放大化,他們的盲目和無畏的行動往往會得到不利的結果,從而極大地打擊他們對政府的信心和希望,這顯然是一個無效的惡性循環。但這恰恰又指出了基層政府辦公力度不強、公信力不夠、鄉村法律工作者怠于農村法律工作、關注基層鄉村問題較少等,這顯然也破壞農村自治的積極性。[1]在這里,作為法律層面工作者,解決村民申冤,讓村民冤情解決在萌芽狀態,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我國目前推出有許多申訴途徑,比如借助于12309平臺,能舉報村官貪污受賄,選舉烏龍,有效打擊了村官拖拿卡要,有效打擊村霸欺民。讓村民看到了一絲絲黎明的曙光。所以,國家大力推行的舉報、申訴途徑應該被的得到大力宣傳,著重于在落后的農村地區宣傳到位,讓村民可以自謀利益,少一些怨恨,得到多一些溫暖,是有效解決農村自治問題的關鍵。
3.農村地區發展滯后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貧富差距拉大,在城市發展迅速的情況下,鄉村這一部分對比起來就顯得尤為慘淡。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了得到發展的資源相對于城市來說少得可憐。農村社區建設得不到完善,沒人想留在農村,誰都想往外闖出一番天地,期待衣錦還鄉之日。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扶貧攻堅成為我國現階段首要工作。扶貧改革首當其沖,在技術知識相對匱乏的農村大地上,需要源源不斷地引進技術人員,帶動村民的生產積極性,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實打實地為農村帶來先進技術和財富,同時大修山塘水庫、渠溝灌溉、鄉村道路、各類體育娛樂設施,縮小城鄉差距,這才是使得農村自治完善的必備因素。
1.城中村問題尚未解決
城中村一直是城市治理問題的一大弊病,想要達到城市社區自治,首要還是解決城中村問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房租廉價且具備基本配套設施,吸引許多外來打工的中低收入者。在利益的驅使下,當地的村民便會動手改造房屋,使其最大利益化,期望從其獲城取更多的收入。雖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但與之配套的便是臟亂差現象。人員流動性大、人員密度大、難以管理。
2.社區與社區之間跨區域信息交互較弱
利益群體及訴求多元化容易導致社區的矛盾激發,在社區群體中的選舉投票性問題、集中意見問題等方面都會存在一定的矛盾激發點。將各有不同的利益群體連接起來,便是多元化的群眾訴求。然而,在這極其繁重的社區工作量下,社區與社區之間交互學習與協調便會顯得尤為重要。但在新時代下的中國,極大部分地區在涉及利益糾紛時,難以依照網格化管理的方式對其他單位部門提供有效對策和解決方案,使問題得到更好地解決。
3.社區居民的積極性難以調動
由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提升到了精神層面的追求,更高的工作積極性,導致的卻是身邊瑣事不屑一顧。社區是大家,每個居民都是大家的構成成員,居民對社區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則會導致社區的工作難以開展,居民與居民之間缺少人情往來,從而導致社區在集中居民意見時難以抉擇,極大地影響了城市社區自治運行進程。
1.加大農村普法宣傳力度,建立法治社會強保障
《民法典》出臺以后,農村地區尚未得到較好的普及,我們可以聯合區域高校法科生、社會公益律師與地方村委會合作,通過定時召集村民大會進行普法教育活動,活動需要吸人眼球,不可單一枯燥,我們可以通過智慧社區服務平臺,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加強廣大農村法律法規永久張貼宣傳,并通過案例注入和重現,讓村民更好地去了解法律的運用,這也能為村委會樹立威信,同時為村民普及最新的法律知識,能提高高校法科生的實踐經驗,也能為社會公益律師案件辦理帶來效益。
2.增強普法人員的素質,加大普法經費的投入
由于農村地區較為落后,許多普法工作者不屑于投入過多的精力到農村普法中去;普法經費的不足,又導致普法設施的不完善和不精確,消減普法人員的熱情和信心,使得村民法律意識得不到提高,日復一日事倍功半,村民受眾和普法工作者都無法提升自己,也不能相互信任,農村普法進程嚴重停滯不前。
3.切實推進扶貧維護和鞏固措施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2]”。財富是鄉村進步的象征。減少城鄉貧富差距,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國家長治久安,構建現代化和諧社會的需要。2020年打贏的全面脫貧攻堅戰需要維護和鞏固,鄉村振興需要全國人民的努力,而不是農村群眾的自我救贖、一廂情愿。三農工作一直是我們國家工作熱議話題,而鄉村振興則需要打造成為產業繁榮、生態宜居的環境,構建起和諧、友善的鄉風才能達到治理有效和農民生活富裕。農民生活富裕,國家長治久安,人民方能生活幸福,這才凸顯區域化自治治理的意義。
4.打造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全國人民應該團結一心
主動消除對農村落后的偏見,用一己之力為法治社會添磚加瓦,早日實現共同富裕。各鄉鎮應大力推進法治教育,進行大量普法宣傳,帶動村民的積極性,讓村民切切實實地做到人人懂法,著重于新出臺的《民法典》、與其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的教育普及。
1.國家不斷完善社區自治相關法規
應通過法規明確,民主選舉產生的居委會為該區域的議事機構,居委會指定相關負責任負責該社區決策、執行。居委負責人向社區居委會負責,接受社區居委會監督、管理。依據社區常駐人口的流動情況,適時調整社區居委會對居民負責人數的數量,建立正常增員、撤換、補選機制,做到引進高質量人才、改變因年齡差距而形成的知識層次、提高自治和管控水平,從而愈發向著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中提出的:要努力建設一支專業且具備高素質的社區負責人隊伍的方向邁進,這對于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社區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擴大基層民主自治體系,鞏固基層政權,維護社區穩定,推動社區自治的新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2.國家政府鼓勵與支持大學生投入到社區自治服務中去
大學生剛剛從校園步入社會,對社會的改造充滿了激情與沖勁。對于社區自治管理與探索社區自治該如何發展方面,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大學生經歷了國家九年義務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他們擁有著與時俱進的思維,由他們進行撰寫社區自治宣傳活動策劃案,將會為社區自治宣傳活動注入一股新鮮的紅色血液。一些管理學專業、社區服務工作專業或者一些其他專業的實習學生進到社區基層實習,也是一個提升自己能力的好機會,讓學生提前步入社會,培育社會責任感,積極營造法治中國的良好氛圍,激發建立一支帶有夢想敢于拼搏的青年團隊。
3.培育社區意識是提高社區居民自治的根本
要想真正實現城市社區自治,必須動員居民行動起來為社區發展添磚增瓦。如何使社區居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區自治事務這一問題。[3]主要還要靠文化之間的交流,在三觀、思想和生活習性上找到共同點,共同管理。這就需要加強宣傳教育,社區相關負責人及物業增強服務,提升居民居住幸福感,同時強化居民對于社區的理解和認同。在社區舉辦活動的重要事項上,充分與居民友好協商、溝通、征求居民多方面的意見,帶動居民積極主動性,培養社區居民對該社區的認同感和提高社區居民的滿意度。通過舉例措施,讓居民充分感受到社區與自身利益掛鉤,參與社區活動能為其自身謀得福利,自然就萌發參與社區自治的動機和期待。
4.完善好社區的內部管理制度是解決矛盾的最好途徑
雖然國家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社區內部管理措施,但是如果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獨特的社區準則,就可以進一步規范居民們的行為。例如:規定好空調外機只允許放在指定區域,規定好哪個時間段小區內不能有小孩在嬉戲打鬧等并設置一些懲罰措施,來進一步規范社區內居民的行為。設立一個專門管理社區娛樂項目的機構,周末組織社區活動,將社區的生活多姿多彩,把社區居民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集體活動的不斷磨合,增強鄰里鄰居之間的理解,從而減少往日社區居民間的小矛盾。總而言之,城市社區中的自治管理,不僅需要居民自身重視,還需要社區負責人對相關方面進行宣傳推崇,更需要建立完善的社區管理體制,提高社區管理人員的素質,擴大社區的服務隊伍,加強社區法治建設。城市社區的管理方面更是要與時俱進,加強法治觀念的輸入,在國家的領導下,培育社區居民自我管理意識,建立健全社區組織體制,完善社區多方面功能配置,使其成為有組織化的社區,使得社會團體和社區居民都成為社區管理的重要參與者,讓社區生活更加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