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師范學院 徐麗姍
2016年,峨邊彝族自治縣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4.0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7.16%,較前提升了7.4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9.18%。從第三產業發展的具體數據來看,2016年旅游總收入為83605萬元,同比增長了19.66%,同期接待旅游人數143.34萬人次,增長了8.15%。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近些年來,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較為迅速,當地經濟收入明顯提高,給當地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成為社區治理中主要關注事項之一。
隨著鄉村社區居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居民自愿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和積極性較以往有了顯著的提升。通過對當地居民的走訪調研,我們不難發現鄉村居民“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主動為社區治理創新與延續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加之,當地政府部門對社區自主治理、鄉村風貌建設、愛護環境等相關內容進行宣講,多數居民表示聽完有關知識培訓宣講后,在生活中更加自覺地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和社區治理工作,更加自律地遵守相關約定,努力提升自己的鄉風文明意識。
在民族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中,民族鄉村文化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發展內容。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是一個漢族與少數民族混居的城市,少數民族中以彝族為主,彝族文化正面臨著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孰輕孰重的困境,如何把握好文化傳承與建設中“度”的問題,以及如何更好地做好鄉村文化傳承與建設等一系列的問題。另外,由于受到鄉村旅游經濟帶來的沖擊和外來思潮的影響,居民在對待鄉村文化傳承與建設問題上的意見不盡相同,也增加了這一工作的難度系數。這些問題不僅關乎民族鄉村文化的發展,更主要是關乎民族地區穩定的問題,這給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進程中社區治理帶來了新問題與新要求[4]。
鄉村環境是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環境,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在經濟利益的驅使和誘惑下,很多居民開始片面追求鄉村旅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區環境治理問題,甚至以犧牲鄉村環境為代價,先掙得“盆滿缽滿”后再去思考環境治理問題,這一思想嚴重違背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嚴重阻礙了鄉村環境治理工作的進展。另外,在峨邊彝族自治縣鄉村走訪時發現,村子里仍存在亂丟垃圾、垃圾桶數量偏少、公用廁所太少、愛護環境的標識語較少等情況,這些因素無不制約著鄉村環境治理工作的推進。
鄉村旅游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在鄉村旅游利益分配上主要有政府部門、鄉村旅游經營者、社區居民等參與[2]。由于各個鄉村推行的社區管理機制和模式不同,導致其各利益成員的分配機制和方式不同。有的鄉村是以鄉村旅游經營者為主,小部分利益分成給政府部門和社區居民,有的是以公益性質為主,將大部分鄉村旅游收益用于社區治理與建設中。因鄉村旅游利益的分配不均衡,反哺于當地社區的治理經費差異也較大,從而導致各個鄉村間的發展不平衡,潛藏著一些社會矛盾。
因為歷史遺留等多種因素,民族地區的政府往往管得多、管得嚴,政府、居民間的權責不清,政府承擔了原本該由當地居民履行的責任與義務,這樣極不利于鄉村旅游進程中社區治理工作的開展。如當地政府在對鄉村旅游規劃時,一般會事前先征求當地居民的意見,但因政府組織問題、部分居民意識不到位或參與不到位等各種原因,大部分居民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對發展規劃的相關意見。另外,很多居民有參與鄉村旅游各項經營活動,但他們較少參與到活動的管理、策劃與培訓提升之中,他們仍處于初級參與階段,對整個鄉村旅游未來的規劃一無所知。因政府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管理體制不順暢,當地居民無法參與或參與程度不高,從而導致他們難以科學高效地開展社區治理。
據記載,峨邊縣人民受教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2016年幼兒園的人數為5563人,2019年在全縣推進“一村一幼”相關教育普及政策后,全縣在園人數為5861人。2019年全縣學前一年教育入學率為98.58%,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學率為96.51%。2019年普通在校高中學生人數為1022人,職高在校學生人數為416人。人均受教育年限較以前有所提升,大約在11年左右,全縣的義務教育鞏固率在95%以上。從前后數據對比來看,2019年較之前到校讀書的人數有所提高,但從總體來看,入學受教育的人數仍偏低。受教育的文化程度直接影響村民參與鄉村旅游社區治理的意識以及對鄉村發展的價值認同感,他們在認知上依然覺得城市比鄉村好,城市比鄉村更有優越性,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理解不夠深刻。
在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高速發展的今天,不再是單獨一家個體經營戶就可以壟斷的行業,為滿足游客的高標準,高需求,需要更多力量參與進來共同建設發展。政府部門、鄉村旅游經營者和社區居民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政府部門主要負責基礎設施建設[4],鄉村旅游經營者是具體的鄉村旅游盈利實施者,社區居民是以社區治理為主的鄉村旅游中的一分子。從他們的不同分工來看,其所代表的利益群體是不同的。政府部門主要是為鄉村的發展做好基礎服務型工作,鄉村旅游經營者主要是以盈利為目標,而社區居民更多的是關注社區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是“重服務輕盈利”,鄉村旅游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會“重盈利輕治理”,社區居民則是“重治理輕盈利”,三者之間的利益有相互交叉的環節,但也有不相容沖突的地方,從而導致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進程中社區治理難度系數有所增加。
民族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與社區治理創新發展工作都應在地方黨委的領導下推進,地方黨委是解決工作推進中難點問題的“領頭羊”。結合民族地區特色,在各社區建立黨群服務中心,堅持以服務人民為宗旨,專為當地社區居民解決疑難雜癥、急難愁盼問題,搭建起地方政府部門、鄉村旅游經營者和社區居民之間的溝通樞紐和交流平臺,有效解決地方政府管理體制不順暢的問題、鄉村文化傳承與建設的問題、環境治理問題以及各群體間利益分配機制等問題。同時,地方黨委應做好統籌規劃工作,指導政府部門做好基礎服務工作,協調好鄉村旅游經營者與社區居民,以社區治理為己任,勇于啃“硬骨頭”,扎扎實實推進民族地區在鄉村旅游進程中的社區治理創新發展工作。
鄉村社區居民對鄉村發展和文化傳承的價值認同感不高,一方面是因為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主要是受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的局限。結合民族地區鄉村能歌善舞的地方特色,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采用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幫助居民切實提升其價值認同感。在鄉村社區發展方面,主抓基礎教育工作,提高普惠性教育的覆蓋面,清查適齡兒童未就學或中途輟學的情況,及時引導適齡兒童重回學校接受教育,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地區受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的問題,為后期鄉村旅游發展與社區治理工作培養人才。在文化價值認同感方面,幫助居民提高文化傳承意識,鼓勵他們要像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廣泛宣傳城鄉一體化同步發展政策,認清未來社會的主要發展方向,引導他們走出“小農”意識自卑的陰影。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求鄉村產業振興和鄉村組織等五方面的振興。當今應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在地方黨委的領導下,不斷培養政府部門、鄉村旅游經營者和社區居民各角色之間的共同體意識,認清當前的發展形勢和要求,統一認識,并自覺提高政治站位,以大局意識來引導鄉村旅游發展和社區治理工作。政府部門不僅要做好基礎性服務工作,還需要積極為鄉村旅游發展和社區治理工作出謀劃策,做好“引路人”。鄉村旅游經營者應轉變經營思維,在盈利的同時反哺鄉村保護與發展,為社區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社區居民在做好社區治理的同時,要放眼于未來社區發展方向,做好鄉村旅游發展和社區治理的“服務兵”和“助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