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縣花山瑤族鄉鄉村建設綜合服務中心 董進
鄉鎮規劃建設是當前我國鄉鎮工作的重中之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深度和廣度。但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鄉鎮規劃建設出現多種問題,不利于鄉鎮工作的有效開展。為了實現鄉鎮的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強鄉鎮規劃建設工作,提高鄉鎮管理水平。
鄉鎮發展存在質量參差不齊、成效普遍一般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建設前期,規劃部門對鄉鎮的整體規劃沒有從長遠出發,缺乏戰略性思維,只顧完成任務,忽視了鄉鎮建設發展的核心,進而導致鄉鎮建設布局不合理,又沒有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無法實現鄉鎮群眾生活質量實質性的提升。同時,在實際運作中,頻繁改動建設方案和規劃策略,鄉鎮建設缺乏統籌。且在排水系統修建、道路交通設置方面,只考慮到當前利益,沒有綜合長遠考慮,導致生活污水缺乏規范處理及環保排放措施。道路規劃隨意,導致交通擁擠現象時有發生,給鄉鎮群眾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鄉村風貌不統一,無法體現當地特有民族特色或歷史文化傳承。
鄉鎮群眾對鄉鎮規劃建設的認識不足、參與度不高,為了自身微小的利益,阻礙鄉鎮建設施工的有序進行,不利于鄉鎮的持續發展。同時,大部分群眾各掃自家門前雪,不參與鄉鎮建設,無長遠的鄉鎮規劃建設理念。部分鄉鎮干部前瞻性不足,習慣于城鎮工業企業建設發展,輕視鄉鎮的規劃和建設,導致鄉鎮規劃建設工作滯后、審批時間長、效率低,導致鄉鎮規劃建設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1]。因沒有從長遠出發,謀劃鄉鎮發展方向,導致鄉鎮發展問題層出不窮。
鄉鎮的醫療、衛生、教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導致鄉鎮群眾有病難治、上學困難,嚴重阻礙了鄉鎮的全面發展。各地區雖經過脫貧攻堅建設和國家重點扶持,鄉鎮基礎設施已有較大改善,但總體而言,我國很多農村的基礎設施仍然較為落后,相關配套設施一直處于不齊全、共享性差的狀態,且后期維護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基礎設施損壞不能及時維修,導致用一個少一個,不利于提升鄉鎮群眾的生活質量。此外,鄉鎮基層中常常出現基礎設施資金濫用、挪用現象,導致資金沒有真正發揮應有價值,嚴重影響了鄉鎮基礎設施的建設進程。
鄉鎮建設水平整體偏低,部分地區的鄉鎮仍處于標準水平之下,經濟發展慢、人均收入低、消費力不強。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落后,不利于鄉鎮各行各業的發展,且技術應用有限,發展第三產業的條件不足,導致鄉鎮的發展速度始終無法得到提升。此外,資源的利用率低,本地優勢資源轉化成鄉鎮建設基金的能力有限,導致鄉鎮經濟發展無法得到資源的輔助。
對于鄉鎮的規劃和建設,要因地制宜,統籌考慮鄉鎮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優勢產業、人文歷史等方面,制定科學合理的鄉鎮規劃整體方案,要立足于鄉鎮特色建設,從長遠出發,旨在實現鄉鎮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鄉鎮規劃建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全身心投入到鄉鎮建設中,推動中國城鎮化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實現我國全面發展。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分別制定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實施階段性成果檢測和評價,保證鄉鎮建設的有效性,同時提升鄉鎮建設和規劃的效率[2]。此外,在前期規劃中,組織專業的建設人員進入鄉鎮實地勘察,有針對性地規劃鄉鎮布局,指出發展方向。并加強各個部門的溝通和交流,組織研討會,對規劃方案進行細節討論和修改,從而保證規劃方案的客觀性、科學性、實用性,提高鄉鎮規劃建設的質量。這樣能夠有效促進鄉鎮的長遠發展,且與全國鄉鎮發展相協調。
要促進鄉鎮建設的發展,首先要加強鄉鎮群眾的思想宣傳動員工作,轉變群眾的固有觀念,提升群眾對鄉鎮規劃建設的認識高,讓群眾主動參與到鄉鎮建設中,為鄉鎮規劃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就需要從上而上加強擔當意識和規劃意識,發揮鄉鎮干部的帶頭作用,通過設置宣傳欄、廣播喇叭、互聯網融媒體等宣傳方式,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鄉鎮建設的重要性,明白鄉鎮建設的成效將惠及自身,從而轉變觀念,主動參與到鄉鎮建設中,與建設人員共同做好鄉鎮建設工作,推動鄉鎮的建設發展。此外,在鄉鎮建設和管理中,管理人員要積極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把群眾的滿意度當成服務質量的唯一衡量標準,改進工作中的不足之處,進而得到群眾的支持和理解,實現官民互動,推動鄉鎮建設的發展。
鄉鎮規劃建設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其作為開展鄉鎮規劃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規劃制定前,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抓住群眾的關注點和需求點,結合規劃要求,制定科學有效的規劃草案提案,并及時提交至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由代表和選民一起研討。一致通過產生法律效力后,在建設時要嚴格按照規劃方案進行施工,不可隨意更改,進而保證方案的有效性[3]。
鄉鎮規劃建設與社會保障制度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鄉鎮群眾的基本生活,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進一步推動城鎮化發展。而合理的鄉鎮規劃建設布局,可全力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撐,改變多部門管理的現狀,將原來分散的管理權力進行集中,將社會保障職能劃分到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中,確保其職能的完整性,保證其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和作用。此外,構建鄉鎮特色保障機制,提高其運行能力,切實解決鄉鎮醫療、養老、教學、住房等突出問題。同時,相關部門加強對社會保障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定期督查,對社會公共設施建設以及養老福利等方面進行抽查,推動鄉鎮社會保障的有效開展。另外,不生搬硬套其他地區的做法,結合實際,根據自身優勢,建立特色化鄉鎮保障機制,進一步促進鄉鎮規劃建設健康發展。
鄉鎮的規劃和建設從鄉鎮的總體布局展開,尤其在經濟結構上,從長遠出發,轉變鄉鎮的生產結構類型,將產業結構的調整放在重要位置,大力發展新型農業和第三產業,提高鄉鎮群眾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首先,減少鄉鎮中污染嚴重的中小型企業規模,鼓勵環保企業或科技企業入駐鄉鎮,將鄉鎮原來舊傳統的生產模式轉變為高收入的技術服務類模式,提高鄉鎮居民的生產技術水平,加強農業先進技術的學習和培訓。但需從鄉鎮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科學的發展方向,確定鄉鎮的產業發展類型,注重發展鄉鎮特色產業。此外,鄉鎮建設要加強農業發展和企業發展同步進行的方式,謀劃農業產業現代化和鄉鎮企業規模化的發展策略。充分利用鄉鎮資源,比如農副產品和現有礦產資源,發動鄉鎮富余勞動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特色資源的開發,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全面推動農業現代化和企業規模化發展。同時,積極探索農業特色旅游資源,利用自身特有風景景觀和人文景觀,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旅游,促進鄉鎮經濟的多元化。積極探索,依據自身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制定屬于本鄉鎮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鄉鎮規劃建設穩步向前。
鄉鎮規劃建設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鄉鎮政府要爭取財政支持和社會資金籌措等方式,加大教育、醫療、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合理規劃道路布局,為鄉鎮發展提供便利的交通輔助。加大教育投入,增加鄉鎮中小學教學必要硬件設施,引進優秀教師資源,教育環境,這將有效縮短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我國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此外,合理規劃建設鄉鎮衛生診所,解決鄉鎮群眾看病難的問題,提高鄉鎮衛生診所的醫療技術水平及硬件設施,加強醫生和護士的執業培訓,整體提高鄉鎮的醫療能力。同時,加強鄉鎮內部雨污分流系統、照明系統籌公用設施建設,為鄉鎮群眾提供干凈舒適的人居環境,進而加快鄉鎮發展速度,實現鄉鎮的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在鄉鎮規劃建設中,要注重結合鄉鎮的環境資源和人文歷史,制定科學的鄉鎮規劃,合理布局,轉變鄉鎮的經濟發展結構,制定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用設施建設步伐,從而推動鄉鎮規劃建設工作合理、有序、高效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