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咸陽分公司 劉佳欣
污損土地分成兩類,即污染土地與損毀土地,兩者都會影響土地生態環境。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持續穩定,土地污損情況不斷加劇,造成土地質量下降,很多地方已經無法正常種植或建筑。這種現象如果無法得到治理與改善,會影響土地的正常使用,因此需要提高重視度,合理運用土地治理措施,做好土地生態環境的恢復工作。
土地化學污損,主要成因為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以及工業、生活污染物的肆意排放,加上城市急劇擴張,使得人們過度開發與利用土地資源。這些化學物質大量積累在土地中,被農作物吸收,最終通過生態系統循環進入人體內,影響人體健康,還會嚴重破壞土地。
土地物理污損,即噪聲、電磁及放射性污染等,最主要的就是放射性污染,如果不能合理處理污染源,極大可能對土地造成不可逆轉的污染。人類作為生物鏈循環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污染物必然會集聚在人體內,誘發各種放射性疾病,極大程度地破壞生態系統。
土地使用過程中不合理的使用,如人畜糞便、牲畜尸體等,這些中含有大量的病原體與細菌,進入到土壤中會大量繁殖,破壞土壤的生態穩定,經過生態鏈作用后出現更大范圍的傳播。此外,微生物侵入會消耗其中含有的有機質,打破機質平衡,造成土地無法再次使用,最終土地被廢棄。
針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垃圾,需要嚴格按照生活垃圾分類標準進行處理,包括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等。而對于農業生產所產生的秸稈以及其他固體垃圾,相較而言產生的危害性較小,處理起來也相對安全、簡單。但是對于醫療垃圾,如過期藥品、醫用針頭、注射器等醫療廢物,或者工業垃圾中的廢舊電池、過期油漆、盛放過含有重金屬成分的瓶瓶罐罐等,這些物品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危害性,若在后期處理過程中不能做好相關分類和處理,而是隨意丟棄、亂堆亂放,極有可能發生二次化學反應或者引發爆炸,甚至可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的射線等,其嚴重程度不可想象。所以,在環境工程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這類固體垃圾的分類和處理,以免操作不當引發更嚴重的危害和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在將各種不同的固體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之后,相關部門需要根據各種固體廢棄物的特性特點,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進行針對性處理。比如生活垃圾,對其中可回收部分可通過粉碎、壓實、固化等操作對其進行二次回收和利用,而對于廚余垃圾和動物糞便、尸體以及植物落葉等,可借助微生物進行發酵和分解處理,將其轉化為可供農業生產利用的肥料、可供燃燒的沼氣或者牛羊食用的飼料等。如此不僅將這些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垃圾進行了有效處理,還通過有效措施將其變廢為寶,實現二次利用。而對于建筑生產所產生的建筑垃圾,因為其數量、體積過大,在建筑開始時就要做好相關預處理措施,對于不可回收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可進行掩埋處理。對于可能對人們生命健康產生威脅的醫用垃圾和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則需要按照嚴格的分類方式和處理手段對其進行處理。
1.源頭控制
大力推廣并施撒無污染的農業有機肥。首先,通過有效措施盡可能減少農業種植過程中化學農藥的使用。在具體種植操作中,盡可能采用可降解的農業地膜開展農業種植活動。其次,在進行農業灌溉時,盡可能選用經過凈化處理的工業用水。如經過微生物修復、高等植物修復或者底泥疏浚、人工濕地等方法對農業灌溉用水進行全面凈化,保證灌溉用水的安全性。最后,針對“三廢”展開針對性治理,同時全面預防、提高警惕,以免因為出現大氣沉降,而導致土壤遭受重金屬污染事件的發生。
2.阻斷過程
對于已經遭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土壤,為了防止污染程度進一步加重、污染面積發生遷徙,在此過程中,可采用過程阻斷工藝技術對已經遭受污染的土壤進行阻斷及相關隔離處理。現階段,針對土壤遭受重金屬污染而采取的阻斷工藝技術,主要處理方法是向已經遭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添加有機物、無機物、復合物以及微生物等具有鈍化劑性質的物質,使兩者發生反應,以此降低或改變土壤中重金屬的化學狀態,使其發生鈍化,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水溶性以及可能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發生的轉移。
3.末端修復
針對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所進行的末端修復技術,主要是采用富集或者超富集類植物進行修復,或者對重金屬活化物進行修復。富集或者超富集類植物修復技術又被稱為植物提取技術或者植物萃取技術。主要通過龍葵、蓖麻、皇竹草、巨菌草或者超級累油菜等一些富集或者超富集類植物將土壤中所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從遭受污染的土壤中富集并轉移至相對便于處理的地方。這種末端修復處理技術不僅成本低而且易管理,能夠實現原位修復。重金屬活化修復技術在修復遭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時,其本質是通過生物或者化學等操作,提升超級累植物本身對于重金屬的富集處理效果,以此達到將重金屬從土壤中轉移的作用。
1.物理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對遭受污染的土壤進行深耕、去土或者換土。該修復方法的優點在于其對土壤中重金屬的去除效率比較高。但缺點也比較明顯,不僅所耗工程量較大、成本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破壞性極大,只適用于污染面積較小的區域。相比傳統的物理修復,電動修復處理技術更加便捷、快速、成本低廉、便于控制,而且不會對土壤結構造成損害。具體操作為:將兩個電極插入到受污染的土壤中,重金屬離子在受到直流電壓影響時會自發進行富集和轉移,從另一端析出。但該方法也有一個致命缺點,即只適合滲透性較低的黏土地質。熱處理修復技術主要通過電熱修復技術,將土壤中易揮發的Se、As、Hg等有害物質從土壤中析出,優點為操作簡單、易實施,缺點在于整個過程消耗電能,需要大量花費,而且嚴重危害土壤結構,污染環境,在實際操中很少使用該方法。
2.化學修復技術
在化學修復技術中,最常用的兩種方法是化學淋洗技術和穩定固化修復技術。在使用化學淋洗技術時,要先對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以及其中重金屬物質的含量、種類等進行檢測分析,選擇合適的淋洗液,通過清洗法去除其中的重金屬物質。該技術的優點在于操作簡單,缺點為對土壤土質有一定要求,我國很多地區由于土質原因并不適用,而且可能因為淋洗液的選用不當,對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穩定固化修復技術被稱為一種非永久性修復技術,該技術的修復原理在于阻礙土壤中重金屬的釋放含量,通過鈍化操作,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物質的遷移性,通過抑制其向農作物的遷移,以此降低重金屬物質對人體的傷害。在穩定固化修復操作中常用的鈍化劑有電廠灰、鐵錳氧化物和石灰等。
3.生態修復技術
農業生態修復技術,即農業生產過程中轉變傳統耕作模式,通過一些特定、特殊的農作物,達到對土壤中重金屬物質的吸收和控制,通過食物鏈的模式,逐漸減輕或去除土壤中重金屬物質的含量。
在利用農業生態修復技術治理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時,需要對其中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進行調整,選用合適的有機肥,同時減少工業化肥的使用。具體的修復措施包括:對土壤Ph值進行調控和控制、改變土壤養分以及水分含量,通過有效引導,控制并減少其中重金屬物質的含量。相比其他修復技術,該方法的優勢在于可操作性強、成本低,而且市場技術成熟,但缺點也十分明顯,需要耗費較長的周期。
在土地治理與生態恢復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技術創新與環保理念的滲透,同時還需要響應政府的號召,嚴格遵循政府給予的建議與要求,從而確保各項技術能夠有效地運用到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當中。
準確掌握各個區域土地污染指數,進而能夠根據各項技術與計算機所指定的改善模式,合理規劃土地治理方案。與此同時,在政府的支持下還能夠保障土地治理與生態恢復資金充足,同時運用ppp模式等相關手段與政府融合,共同努力并高效實現污損土地治理,確保取得良好的效果,改善各個區域土地整體結構,為農業經濟與城市建設提供有力幫助。
總之,我國土地污損情況不斷加劇,需要開展有效的土地生態恢復措施,分析常見的土地污損的原因,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生態恢復方案,進一步提升土地治理效果,盡可能恢復土地的正常使用。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保證土壤質量,減少污損土地數量,提高土壤質量。希望通過文中論述,可以為類似研究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