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于瓏 張雯婷,2
(1.福建中醫藥大學 福建福州 350122;2.廈門市中醫院 福建廈門 361000)
患者,30歲,1-0-1-1,順產,以“停經50天,反復下腹痛伴陰道流血5天”為主訴,于2021年06月03日收住入院。婦檢:外陰已婚已產式;陰道可見少量褐色分泌物;宮頸光滑,口閉,舉痛(+);子宮中位,常大,輕壓痛;右側附件區可捫及增厚,壓痛(+),左側附件區未捫及異常。輔助檢查:2021年05月31日孕酮12.37nmol/L,β-HCG3294mIU/ml。2021年06月03日經腹婦科彩超示宮腔內囊性結構,大小約26mm×13mm;右附件區可見一大小約59mm×44mm的混合回聲包塊;盆腔積液。2021年06月03日門診予行B超下清宮術,刮出物未見絨毛組織,隨即于B超引導下行陰道后穹隆穿刺術,術中穿刺抽出不凝血5ml,考慮異位妊娠可能性大,予收住入院后緊急完善相關檢查,急行腹腔鏡探查術。術后病理示:(右側輸卵管及妊娠物)輸卵管及絨毛組織。術后第1天復查β-HCG1410mIU/ml。出院診斷:1.右側輸卵管妊娠2.女性盆腔粘連。術后1月隨訪,β-HCG降至正常。本病例存在誤診。
回顧入院前經過:患者停經41天,自測尿妊娠試驗陽性,因反復下腹痛1周于2021年05月26日就診我院產科,查游離甲狀腺素9.04pmol/l,促甲狀腺素1.13uIU/ml,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0.70IU/ML,孕酮40.36nmol/L,β-HCG4600.00mIU/ml,彩超提示宮腔上段可見一大小約25mm×13mm的宮內小囊結構伴囊內絮狀回聲,雙側附件區未見明顯異常,盆腔積液。2021年05月29日復診我院產科,復查孕酮30.46nmol/L,β-HCG5232.00mIU/ml,結合彩超,門診考慮宮內妊娠,并存在胚胎發育異常可能,患者有生育要求,要求期待治療,囑患者若腹痛加劇及時就診,密切隨訪。2021年05月30日,患者出現少許陰道流血,未見組織物排出,遂于2021年05月31日復診我院產科查孕酮12.37nmol/L,β-HCG3294.00mIU/ml,門診考慮稽留流產可能,遂轉診我院婦科,結合既往檢查報告,婦科門診考慮診斷稽留流產,完善術前檢查后,于門診行診刮術,術后病理示(宮內容物)蛻膜樣組織,未見絨毛及滋養葉細胞。2021年06月03日患者復診我院婦科,陰道出血已凈,查β-HCG2945.00mIU/ml,經陰道彩超顯示宮腔內可見一大小約26mm×13mm的囊性結構,右側附件區見一大小約59mm×44mm的混合回聲包塊,盆腔積液。門診考慮宮內妊娠合并異位妊娠可能,與患者溝通后,急行B超下診刮術,術中順利,刮出物未見絨毛組織,術后病理示(宮內容物)黏液樣組織內見少量腺上皮細胞及淋巴細胞,診刮術后,B超下子宮內膜清晰,右側附件區仍可見混合性包塊,考慮異位妊娠可能性大,進一步行B超下陰道后穹隆穿刺術,術中抽出不凝血5ml。門診遂擬診“異位妊娠?”收住院予腹腔鏡探查術,術后病理示(右側輸卵管及妊娠物)輸卵管及絨毛組織。確診右側輸卵管妊娠。術后第1天復查β-HCG1410mIU/ml。術后隨訪2月,患者β-HCG降至正常。
出現誤診的原因分析如下:
在異位妊娠早期,約有20%的異位妊娠患者,因異位妊娠部位發生輕微破裂、出血,導致宮腔內出現包裹性積液或積血,在體位不佳時,超聲圖像顯示為“假孕囊”,而“假孕囊”與早期宮內妊娠孕囊難以區分[2]。一項早期異位妊娠患者的診斷分析研究中顯示,單純超聲診斷異位妊娠的準確性較β-HCG、孕酮、雌二醇高,但仍存在18%-21%的漏診率或誤診率[3]。
本例報道中門診醫生結合孕酮、β-HCG及彩超,考慮診斷為稽留流產,于門診行局麻下清宮術,術中不僅未見絨毛組織刮出,且予刮出物送病理檢查后未及時跟蹤病理結果,患者亦因陰道出血癥狀停止,未及時復診,導致異位妊娠誤診。
B超具有無創性及便捷性,且隨其技術不斷發展,經腹或經陰道B超在異位妊娠的診斷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彩超檢查也受到儀器質量、操作者技術、操作者的主觀性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誤診率及漏診率。因早孕的確定經腹婦科彩超需待停經6周后,而經陰道B超則可提前1-2周[4]。故本病例初診醫生過于依賴彩超結果,未認識到存在“假孕囊”可能,誤診為宮內妊娠。
連續的β-HCG監測有利于區別宮內妊娠和異位妊娠,但無法只依靠β-HCG呈上升或下降趨勢對異位妊娠進行診斷,更重要的是β-HCG的增幅水平。在早期正常妊娠中,β-HCG濃度上升迅速,約每1.7-2日上升一倍,故當臨床診斷不排除異位妊娠可能時,建議在第一次β-HCG測定后至少間隔48h再次檢測β-HCG,之后的β-HCG測定根據β-HCG變化曲線間隔2~7d測定一次。若正常宮內妊娠者,初始β-HCG濃度<1500IU/L,β-HCG水平增幅最低為49%;初始濃度位于1500-3000IU/L者為40%;初始濃度>3000IU/L為33%[5],而99%的正常宮內妊娠者β-HCG水平增幅均高于最低增幅。因此,當48h以上的監測的β-HCG濃度增幅小于最低增幅時,不能盲目診斷早期妊娠,而應警惕早期宮內妊娠流產及異位妊娠可能。本例患者初始β-HCG4600.00mIU/ml,48h以上β-HCG5232.00mIU/ml,增幅明顯小于最低增幅,可高度懷疑異常妊娠,然其伴有腹痛,彩超僅見一宮內小囊結構,未能明確孕囊與否,在考慮診斷稽留流產的同時,更應警惕異位妊娠的可能,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必要時行診刮術,追蹤報告結果,以明確診斷。
藥物流產者,若服完藥物6h以上未見絨毛組織物排出,應行B超檢查以排除異位妊娠可能[6]。人工流產者,若術中刮出物中未見絨毛組織,常規予刮出物送病理檢查外,應立即行B超檢查以明確刮宮情況,是否漏吸,或異位妊娠可能。本例患者第1次診刮術后宮內容物未見絨毛組織,未及時行B超以排除“假孕囊”,導致誤診為稽留流產。
異位妊娠是常見的婦科危急重癥,通常情況下其診斷、治療并不復雜,但對于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異位妊娠患者,其診斷往往難以明確,甚至出現漏診、誤診,危及女性生命。而減少漏診、誤診的關鍵是提高醫生臨床思維能力及對異位妊娠的警惕性。當女性出現停經、腹痛、陰道不規則出血時,除先兆流產外,一定要考慮異位妊娠的可能性,通過B超、監測β-HCG等輔助檢查,多方面綜合考慮,避免過于依賴輔助檢查,必要時行診刮術、陰道后穹隆穿刺術以明確診斷,術后應密切關注病理結果,及時行進一步檢查或治療,以免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