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雪 蘇琦霞 魏 琳 錢 丹 果 磊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編輯部 重慶 400016)
最近丹麥的一項研究發現,抗生素的使用可以緩解許多慢性疾病的癥狀。但是按照傳統的觀念,若想發表這項研究成果卻比較困難,因為不止一位審稿專家指出這項研究可能導致臨床上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最終導致微生物多重耐藥?!队t學雜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處于中低風險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所帶來的健康獲益低于其導致的危害[1],這篇文章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研究表明,因為媒體的廣泛報道,多達20萬英國人已經停止服用他汀類藥物,這將有可能會導致高達2000例心血管事件的發生[2]。
這兩個研究重提了出版倫理中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有些科學研究雖然允許開展,但是否應該發表?世界醫學編輯學會(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ditors’,WAME)指出,醫學期刊編輯還應該考慮醫學研究是否符合道德標準,以及醫學研究的發表是否會對讀者及公眾利益造成損害[3]。醫學期刊編輯應考慮到發表醫學研究成果帶來的潛在危害,他們應肩負這種道德責任[4]。鑒于此,本文主要以涉及醫學研究成果的發表為例進行探討,當然這些觀點也適用于所有科學研究領域。
科研倫理學關注的是科研倫理的合法性,它為是否允許進行某些類型的研究提供道德規范。《赫爾辛基宣言》《奧維耶多公約》明確確定了開展醫學研究的倫理原則[5]。
出版倫理是對論文寫作與出版過程中涉及到的各類行為的道德規范的概括,這些行為包括作者的寫作行為、投稿行為,編輯部及編委處理稿件的行為,審稿人的審稿行為等。它可能產生于各個環節。國際上對出版倫理問題非常重視,一些高水平出版機構在科技期刊出版過程中對各方行為進行詳細描述,其中往往包含了出版倫理方面的規范。例如,Elsevier在審稿指南中指出,審稿人在同意審稿前,需慎重考慮避免潛在的利益沖突。利益關系并不一定限制審稿人審稿,編輯需充分了解潛在的利益關系后做出正確的決定。
出版倫理學關注的是發表科學研究倫理的合法性,它為是否允許發表某些類型的研究提供道德規范。醫學研究的發表需要遵守出版倫理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行為準則和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the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及WAME等這些國際規范及其補充建議[6]。
發表前述丹麥和英國的醫學研究至少構成以下兩個安全風險:1.可能對許多人造成嚴重的危害。2.顯著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比如前面提到丹麥的這項研究可能導致抗生素使用量明顯增加,最終加劇微生物多重耐藥性。英國的這項研究則可能使患者停用他汀類藥物,從而顯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這兩項研究可直接指導臨床實踐,推動臨床治療方案的應用或者改變患者的用藥行為,在給患者帶來顯著的健康效益的同時,也可能造成潛在危害。
前述兩項研究如果發表,則可能明顯增加發生潛在危害的可能性。相反,如果僅僅是研究抗生素對慢性疾病的影響或者他汀類藥物對膽固醇水平的影響而沒有發表在醫學期刊上,這樣似乎不太可能影響臨床診療方案或者患者的用藥行為。
醫學期刊編輯對發表醫學研究所帶來的潛在危害應肩負道德責任,基于以下兩個原因:1.編輯可能決定發表具有潛在危害的醫學研究成果。2.編輯可以預見醫學研究帶來的潛在危害。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們不僅明白醫學研究的目的,還能預料到醫學研究通過不同媒體傳播后帶來的連鎖反應。大多數醫學期刊編輯都有醫學背景,因此他們應該批判性地參與醫學研究[7]。在審稿人的專業指導下,能清楚地明白醫學研究的內容。不僅如此,他們還了解課題組和研究人員、公眾的利益訴求及通過大眾媒體傳播所帶來的效應,非常清楚大眾媒體如何報道醫學研究(可能是扭曲或片面的),以及其對公眾輿論、個人行為及政策制定的影響。因此在某些情況下,編輯是可以預見發表醫學研究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的。
雖然不是全部,但大多數的研究可以提供新的、有用的知識。從這個角度來看,發表醫學研究成果利大于弊。丹麥和英國的研究為提升治療效果及減少過度醫療提供了新的見解,盡管它給患者帶來的益處可能多于微生物耐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增加等危害,但同樣應該對發表醫學研究引發的各種利弊進行預測和評估。
學術自由可定義為研究人員可自由選擇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并將研究結果傳播給廣大公眾。雖然學術自由有價值,但是也不能認為它是一項絕對權利,其研究結果發表時就能不接受審查。學術自由固然重要,但防止他人受到傷害更重要,只有在不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情況下,才能行使自由的權利。這樣的規定在《赫爾辛基宣言》等國際倫理準則中均有體現[8]。
然而,最重要的是,雖然有前述兩種情況,但并不是指編輯在道德上沒有責任,或者其道德責任微不足道。即使我們認為丹麥和英國的研究可以發表,編輯和審稿專家也不應該忽略發表這些研究可能帶來的潛在危害,而應該有責任采取措施盡量減少或完全避免其導致的危害。
學術期刊編輯對有道德問題的稿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退稿,但這并非是最好的方式。其實退稿并不是一種避免危害發生的有效方法,畢竟有無數的紙質和在線期刊,還有眾多的在線平臺作為訪問途徑。盡管如此,退稿依然可以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因為它“冷卻”了研究者尋求發表某一類型研究論文的欲望[9]。作者肯定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嚴格的同行評審后,發表在有影響力的期刊上,因此編輯的決定就顯得非常重要。退稿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員進行自我審查,也可能適得其反,編輯越是拒絕發表某種類型的研究成果,越能提升研究人員開展這項研究的期望。
學術期刊編輯為作者提供修改意見,作者根據審稿專家和編輯提出的意見和要求對稿件進行修改,編輯與作者通過有效溝通共同完善論文,最終使論文達到發表要求。編輯及時處理專家審回和作者修回的稿件,以縮短作者等待的時間。若研究成果缺乏相應規范指導或沒有按照規范執行,編輯在稿件修改過程中指導作者修改文章的內容。
除了退稿,還有其他方式在發表醫學研究成果帶來益處的同時,避免危害發生,從而達到研究真正的目的,比如優化文章內容,這種方式甚至還可能促進學術自由。學術期刊編輯在避免出版帶來危害方面無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編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優化文章的內容,以避免危害產生。
編輯還可以通過邀請審稿人、開放同行評論或編輯評論來共同探討研究帶來的影響。編輯可以將這種研究列入專題欄目,通過配發編者按特別強調發表這種研究的廣泛影響,甚至可以要求醫療機構或相關管理部門就潛在的危害和監管的必要性發表評論。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上發表,是促進科研成果交流轉化的重要環節,期刊在其中承載重任。學術期刊要守衛科研誠信和學術倫理的生命線,這也是編輯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編輯切實履行其道德責任,嚴格遵循相關規范和原則,這是朝著期刊倫理學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