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學
(重慶市忠縣文物保護中心 重慶 404300)
“千年忠文化,忠義行天下”。忠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忠”命名的州縣城市。自貞觀八年(634)唐太宗賜名忠州,“忠”伴隨著這片土地已近1400年。忠縣“忠文化”已融入城市肌理。重塑忠文化輝煌,成為拭亮特色中等城市的“金字招牌”。忠州博物館2018年正式開館運營,展館常設“人文忠州”“忠義忠州”“多彩忠州”三大版塊。其中,“忠義忠州”覽館—忠義閣是“忠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忠文化干部學院的現場教學點。
“忠者,德之正也。”“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意思是天下間至高無上的德行,就是忠。忠州忠文化生發于華夏忠文化的沃土,而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自巴蔓子刎首留城,忠勇無畏之士層出不窮。忠州忠文化不斷汲取優秀思想養分,日臻豐富發展。從巴蔓子、嚴顏的意懷忠信;到忠州四賢的心懷社稷、為政以忠;到近現代無數革命英烈,忠于民族、忠于國家;以及當代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將忠義精神傳承、弘揚、踐行于社會治理和經濟建設中。
“烈烈忠風”是忠文化展覽館的主題。忠風,即是在忠州這片土壤上,所孕育出崇尚忠義、篤行忠義的民風。忠文化展館共有四個單元。
“地邊巴徼,意懷忠信”,既是第一個展廳的主題,也蘊含了古忠州的人文地理環境,同時也是忠州得名由來的佐證。此句出自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貞觀八年改臨州為忠州,地邊巴徼,意懷忠信為名。”這是已知忠州得名由來的最早記載。其后,宋人王辟之為官忠州,在《修夫子廟記》中寫到:“唐貞觀八年,以蔓子、嚴顏故,改臨州為忠州。”進一步闡明了《太平寰宇記》中的“意懷忠信”的具體所指。忠州因巴蔓子、嚴顏事跡而得名,從此傳揚于世。
古忠州隸屬于巴國,巴人素來驍勇善戰,在《三國志·魏書·董紹傳》記載:“巴人勁勇無畏,視敵于無物。”在當時被稱為“瞎巴”。由此可見,巴人勇猛古已有之,正是這片忠勇的土壤,孕育了忠縣的武忠傳統。
巴人生長于崇山峻嶺之間,山多水闊、谷深林密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巴地淳厚的民風,也造就了巴蔓子、秦良玉、嚴顏和甘寧這樣的忠烈英雄。他們是忠縣最具有代表的忠義武將。
刎首留城——巴蔓子。巴蔓子古巴國將軍,忠州人。周朝末年,巴國發生內亂,因國力衰弱,無力平亂。巴蔓子許諾三座城池,向楚國借兵平息了叛亂。楚國派使者索要城池。巴蔓子認為國家不可分裂,身為人臣私下割讓城池是為不忠,但不履行承諾是為無信。便答復楚使“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遂自刎,以頭授楚使。千百年來,巴蔓子刎首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一直在巴渝大地傳頌。
巾幗英雄——秦良玉。一首《木蘭辭》唱盡女將風采,巾幗英雄秦良玉則為現實版女將傳奇。秦家一門八將個個忠烈,而秦良玉就是其中的“主心骨”。秦良玉明代巾幗英雄,24歲嫁石柱宣撫使馬千乘。在丈夫死后,秦良玉代替丈夫,拿起手中的武器上了戰場,為國效力。戎馬一生,盡顯忠義。
此外,壯烈將軍——嚴顏,江表虎臣——甘寧也頗受人們敬仰。
除忠義“四將”外,忠州還有“四賢”同樣受到州民敬仰。中唐以后,不少朝中大臣被貶到忠州為官。其中以劉晏、陸贄、李吉甫和白居易四位才德、聲名最為出眾,被忠州人民尊為“四賢”。
建中元年(780)正月,因奸臣陷害,劉晏被貶為忠州刺史。到忠州后,劉晏勤政廉潔,發展生產。同年七月,遭讒言陷害,被敕自盡,家屬流放嶺南。抄家時“僅書籍兩車、米麥數斗而已”。
貞元八年(792),陸贄出任宰相。在任期間,改革吏治,推賢舉能,剛正不阿,因直言勸諫,于貞元十一年(795)被貶為忠州別駕。陸贄謫居忠州,深居簡出,但心系黎民。他一生為官清廉、公正無私、為政以忠。
貞元十一年(795),陸贄被貶為忠州別駕,裴延齡升李吉甫為忠州刺史,欲借其手置陸贄于死地。但李吉甫不計前嫌,禮待陸贄,被傳為千古佳話(宰相肚里能撐船)。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因得罪朝中權貴,被貶謫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量移忠州刺史。到任忠州后,白居易重新制定納稅法,鼓勵州民開荒種糧,發展蠶桑。白居易在忠州效仿京城名產,教人制作“蜜餅”。忠州人稱“香山蜜餅”。白居易為官忠州期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他為官清廉。
忠州,忠臣輩出。除“四將”“四賢”外,忠州大地還涌現出了諸如高倬、李興宗、任恭、舒容、陳攀鳳、何淮等一批忠義良臣。他們事跡被忠州人民所銘記,是忠州忠義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里,可以見證近代以來忠縣“忠文化”的涅槃重生。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面對社會大變革,一些有識之士——例如早期維新思想家鄭觀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都對“忠”提出了新的見解,忠德開始回歸它的本義,并形成了“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新含義。
自辛亥革命到忠縣和平解放以來,忠縣有據可查的革命英烈志士多達1400多名,其中辛亥志士6名、抗日忠烈1338名(報名參軍40033名)、解放戰爭烈士47名。忠州兒女忠義為本、前仆后繼投身革命。他們為了國家自由、民族復興忠肝利膽,舍生忘死。
展現參加辛亥革命的四位忠縣籍革命志士。革命志士——吳恩洪,抗日勇將——羅廣文,抗日名將——馬士弘,紅色英杰——羅廣斌。
烈火塑忠魂,時代喚忠誠。建國以來,忠州兒女秉承忠義傳統,踐行新時代忠義精神,豐富忠文化內涵,涌現出了各類杰出代表人物,譜寫了當代忠縣忠義之歌。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體系中,“忠”是非常重要的德目。新中國成立以來,“忠”得到了全新的認識和全面的詮釋。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提及“忠”的重要性。
2019年《求是》雜志第2期刊載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要做到“忠誠干凈擔當”,“忠誠”是第一位的,它是思想的總開關,是做人、辦事的原則和底線。
新中國成立以來,秉承忠義傳統的忠州兒女,緊扣時代脈搏,緊跟黨和國家的發展改革步伐,奮力篤行新時代忠義精神。涌現出了一批新忠義人物。
馬識途(1915-),“兩羅”“兩馬”人物之一,馬士弘弟弟,羅廣斌的“引路人”。1938年3月,更名“馬識途”加入中國共產黨,表示自己“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
除了這些從戰火中走來的“忠義人”,忠縣還涌現出很多道德模范: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吳林香;重慶市“助人為樂”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李淑娥……他們的感人事跡如朵朵綻放的金花般在枝繁葉茂的忠義大樹上熠熠生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忠縣在傳承弘揚以“忠勇、忠義、忠信、忠孝”為內核的本土特色忠文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事業、忠于法紀”的當代“忠文化”。2012年,忠縣又提煉出“忠勇、誠信、求實、創新”的忠縣精神,作為全縣人民奮發崛起的精神支柱。
忠州,自古“忠勇”傳世,向來以“忠誠”聞名,如今“忠信”流芳。盤點忠文化的發源、發展與新生,如火烈烈,燃續千年。一代又一代的忠州人接過前人的火把,不斷續寫與豐富著忠義故事,孕育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英烈模范。忠文化熔鑄了忠縣人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造就出忠縣最獨特的文化“名片”。“忠文化”已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最寶貴財富。“忠文化”不僅是忠縣的文化,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世界的文化!
“半城山水滿城橘,一州忠義九州魂”。進入新時代,百萬忠州兒女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囑托,乘忠州忠文化烈烈之風,汲取先行者的智慧和勇氣,用自己的心血與汗水,以勇爭一流的精神,闊步前進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道路上!以“千年忠文化、忠義行天下”的人文精神,譜寫著“忠行天下”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