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勁
(重慶市璧山區教師進修學校 重慶 402760)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教學不僅能規范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閱讀基礎,為學生以后的生活提供有效的幫助。其次,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滿足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可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現階段的教育,需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課堂中尊重學生的地位,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基于核心素養的閱讀教學主要是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基礎教學,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學習生字詞,然后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掌握文章的大致含義,進而分析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為學生累積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核心素養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綜合能力的基礎,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擴展知識視野,累計閱讀素養,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價值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語文學科育人的特性,基于核心素養進行閱讀教學,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1]。
其次,閱讀是小學語文課程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及和文字進行溝通,良好的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閱讀不僅能讓學生認知世界、了解世界,還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能鍛煉學生在復雜的文章中提煉文章的重點,深入分析文章的具體含義,在閱讀中感受人間百態。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有動力學習,才可根據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所以說明確教學目標是完成高效課堂的關鍵。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目標時都過于形式化,教師閱讀的教學目標放在教師的行為上,而不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目標,完全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閱讀教學的目標。其次,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學目標過于籠統,沒有明確的目標,設計的目太過籠統,導致學生不知道學什么,應該怎么學。還有就是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目標,部分教師會直接將網絡上的教學目標照搬到自己的課堂中,根本就沒有想過是否符合自己的學生,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即使教學目標設計的沒有漏洞,但是不符合自己的學生,那么也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2]。
閱讀教學內容泛化主要表現在沒有突出教學重點,主要原因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入,缺乏對文章的進一步理解,當然還有教師會曲解文章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會過分強調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追求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忽視了文章本文的意境,沒有深入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教學內容沒有突出教學重點,學生在課堂中無法進行有效的閱讀。其次,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會設計很多問題,過多問題會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很多教師在課堂中會設計很多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在回答教師問題的過程中會順著教師的思路走,這會嚴重影響學生自己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核心素養教學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創新教學形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目前閱讀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過于落后,在課堂中教學方式單一且枯燥,更多的是教師主導課堂的節奏,學生很少有機會會進行獨立閱讀和獨立思考,即使在課堂中會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但小組合作學習過去形式化,學生無法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所以教學效率就會很低。其次,教師沒有尊重學生的差異化,將教學重心放在成績較好的學生中,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惡性循環,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會越來越好,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會更嚴重[3]。
想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保證學生能夠獨立進行流暢地閱讀,首先要求學生可以認知漢字并讀懂漢字,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文字訓練,奠定學生漢字的基礎。在學生掌握好一定的漢字基礎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深入分析文章的內容,若在閱讀中遇到不懂的,要通過查閱字詞典進行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奠定學生的閱讀基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只是讓學生形成閱讀和讀懂的能力,還需要具備靈活運用知識點的能力,讓學生將閱讀中所累積的知識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整體提高。
例如,學習《白鷺》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學習文章中的生字詞,比如說“鷺”這個生字,當學生對生字詞有一定的理解之后,再帶領學生朗讀課文,規范學生的讀音,通過不斷的練習,讓學生可以通過舌頭和聲帶發出正確的讀音,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章的結構、詞語的音調以及語言的含義等角度分析課本內容,加深學生文章的理解,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任何教學中,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根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進而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明確教學目標,也是教師學生教與學的動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個體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化,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通過循序漸進的目標,一步一步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基于核心素養的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地位,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教師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要以知識、技能、方法、情感等方面為目標,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將其進行有效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另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所有的課文都代表不同的含義,具有獨特的教學元素,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不能以偏概全,要結合每篇課文的具體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找出適合學生探究的問題進行教學,切實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4]。
例如,學習《爬山虎的腳》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制定教學目標:讓閱讀基礎不好的學生精準把握文章字詞句的具體含義;讓閱讀基礎較好的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理解文章的具體含義。不同的學生根據不同的目標進行學習,避免出現盲目閱讀的現象,切實提高閱讀課堂的效率。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學習的環境和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人文性發展的重要學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是需要每個學生個體都能夠將自身的思想投入到文章中的,學生要通過閱讀文字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進而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所以說閱讀環境和閱讀的氛圍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鉆研課本教材,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創設生動的閱讀情境,將學生帶入到文章中,進而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背景音樂,讓朗誦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堂中分段朗誦課文,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通過背景音樂和同學的深情朗誦,感染學生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先烈的崇敬之情,使學生受到氛圍的感染,更輕松地掌握文章的思想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小學語文閱讀過程中,進行群文閱讀是將原本的單篇閱讀變成讀幾篇文章,但是這幾篇文章并不是隨便安排的,群文閱讀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閱讀世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對語文教師的考驗。群文閱讀是針對多篇有共同主題的文章進行閱讀,所以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篩選文章的能力以及總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師要深入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含義,根據文章的主題內容進行篩選和總結,將毫無章法的文章進行系統化的整理,根據閱讀的主題,選出有關聯的文章,讓學生進行自閱讀,讓學生在豐富的閱讀中積累閱讀經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5]。
例如,在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親情”為主題,選取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比如選擇《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等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并明確本主題閱讀的具體目標,讓學生通過閱讀多篇文章全面了解不同時期表達親情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根據不同的文章學習到不同抒發感情的寫作手法,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寫一篇有關自己和父母的作文,通過多篇文章的閱讀累積表達親情的寫作手法,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保證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明確教學目標,根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創新教學理念,營造閱讀氛圍,豐富教學形式,進行群文閱讀,學習重點詞匯,奠定閱讀基礎,尊重學生差異化,保證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