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忠蓮
(四川省華鎣市實驗幼兒園 四川廣安 638600)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一些優秀的國學經典、民間音樂和民間游戲等寶貴的教育資源。教師在幼兒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能讓幼兒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解的同時,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提高文化素養和內涵,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故本文通過分析在幼兒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應用現狀和中國傳統文化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提出創設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環境、在教育活動中融入民間文化、開展游戲活動感知傳統文化和通過互動教育提高綜合素養四點策略,對中國傳統文化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進行了探究。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促進我國民族發展進步的重要依據。但因為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目前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和利用。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涉及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較少,部分幼兒對一些傳統節日,民間風俗等不了解,導致出現了教育中傳統文化知識缺失的現象。目前的教學形式不僅不利于豐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幼兒知識視野的擴展,阻礙幼兒的全面發展[1]。
傳統國學經典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積淀,在幼兒教育活動中開展經典誦讀,可以形象地解釋為儲蓄能量等待種子發芽的過程,有利于幼兒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結合《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內容,融合多種元素進行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能使幼兒在教師布置的經典誦讀教育活動中獲得愉快的體驗,幫助幼兒對傳統國學進行了解。
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簡稱民謠、民歌、民曲。通過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有效利用民間音樂資源,能夠培養幼兒的藝術情操,促進幼兒想象力、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激發幼兒對民間音樂的熱愛之情,有利于對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選擇上,要選擇一些適合幼兒并符合教學內容的民間音樂資源,充分挖掘其中的音樂元素,讓幼兒在唱跳中感受民間音樂的魅力[2]。
民間游戲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娛樂活動,而且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發揚,積淀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其教育資源對開發幼兒群體意識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有著重要價值。所以,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應用傳統民間游戲,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培幼兒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幼兒參與教育活動的自信心,促進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
中國傳統民間工藝豐富多彩,設計內容比較多,這些手工藝品生動有趣,絕大多數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的映射。其中常見的有剪紙、陶藝、泥塑、雕塑等。通過將傳統民間工藝教育資源應用于幼兒教育活動中,能夠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幫助幼兒對傳統民間工藝文化進行深層次的了解,提高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參與度,使幼兒的藝術審美得到提升。
幼兒年齡較小,會受到外界事物和環境的影響。好的教育環境能使幼兒感覺到輕松愉悅,在進行活動時,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教師通過在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將富有特色傳統文化的內容滲透和延伸到幼兒的活動環境中,能夠引導幼兒由表到里、由淺入深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從而幫助幼兒擴寬傳統文化的知識面,使幼兒能夠在愉悅的環境中主動對傳統文化進行探索,獲得有利于自身成長的體驗[3]。
例如,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主題的教育活動時,為了給幼兒創造傳統文化教育環境,讓幼兒積極融入傳統文化活動,教師在幼兒活動室創設了傳統文化知識角,將一些中國傳統的國學經典內容、民間音樂、民間手工藝等作品進行了展示,其中有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泥塑、剪紙、風箏、民謠等。此外,教師還在教室的走廊等一些顯眼的地方,為幼兒張貼了一些藝術作品和民間游戲的圖片,幼兒可以通過觀看這些圖片選出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或者游戲,教師再根據幼兒的喜好和興趣程度開展活動。在此過程中,幼兒無論是在活動教室還是在幼兒園經過的一些地方,都可以看到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作品,使幼兒每天都能處于具有民間文化藝術的氛圍中。這樣的方式能夠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幼兒的藝術文化內涵,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在為幼兒開展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教育活動時,為了增強教育活動的趣味性和豐富性,教師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間工藝教育資源融入了活動,為幼兒進行了情景劇的表演。用泥塑表現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事物,如農民、野兔和樹樁運,對幼兒造成了視覺上的沖擊。在此過程中,教師運用故事角色的泥塑,對幼兒進行了講解:“宋國有一個農民(教師拿出代表農民的泥塑),每天在田地里辛勤勞作。有一天,這個農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教師拿出代表野兔的泥塑)從草叢中竄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了驚嚇。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截樹樁(教師拿出代表樹樁的泥塑)上撞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家吃了一頓香噴噴的兔子肉。在之后的時間里,農民無心鋤地,盼望著再有一只兔子出現,可是以后再也沒有兔子出現,而農田里的莊稼卻因為無人種植而枯死了。”這樣的方式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吸引了幼兒的活動注意力,對故事內容進行了更為細致和形象的講解,潛移默化中讓幼兒對民間文化進行了學習,體現了民間文化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游戲是幼兒階段進行形式活動最重要的內容,玩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的權利。教師以行動的方式讓幼兒參與到傳統文化的感知過程中,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開展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和感知,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可培養幼兒的民族精神,有利于中國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4]。
例如,在端午節期間為了讓幼兒對傳統節日風俗進行了解,培養幼兒的民族精神,教師組織幼兒開展了關于劃龍舟的游戲活動。考慮到安全問題,教師組織幼兒學習了劃龍舟的動作,讓幼兒在幼兒園里的戶外活動場地中進行比賽。教師將幼兒進行分組,引導每組的幼兒在活動開始時站成一豎排,后面的幼兒依次抱住前面幼兒的腰,并蹲著向前走。當教師喊口令“出發”之后,幼兒要一起出同一個方向的腳,并保證速度一致、有節奏,率先抵達終點的團隊獲得勝利。在此過程中,幼兒首先根據教師的指導,學習了進行比賽的動作,還為幼兒播放了《賽龍舟》作為背景音樂,鼓舞幼兒的士氣。比賽中,組內幼兒配合默契,順利完成了比賽。結合民間游戲讓幼兒親身體驗了賽龍舟,培養了幼兒的龍舟精神,使幼兒在愉悅、生動的活動環境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感知。
幼兒教師是幼兒進行教育活動的引導者,是知識的傳遞者。教師在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時,與幼兒進行有效的溝通,一方面能夠縮短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增進師生情誼;另一方面能對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理解和掌握,幫助幼兒解決在參與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有利于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例如,教師在開展“百善孝為先”的主題活動時,為了具體了解幼兒的心理和想法,教師通過典故幫助幼兒對活動主題進行了解,并與幼兒進行了有效的溝通,幫助幼兒解決在參與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引用的是《黃香溫席》的故事,故事講解完后,教師與幼兒進行了溝通,并向幼兒進行提問“通過故事的講解,小朋友們從中了解到了什么?”有的幼兒說“通過了解故事,我覺得黃香很愛他的父親”;有的幼兒說,“我覺得黃香很可憐”。教師通過幼兒的發言,對幼兒的實際想法進行了了解,于是耐心引導幼兒向黃香學習,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啟發了幼兒的道德思想,豐富了教育活動的形式,在互動中對傳統道德美德進行了滲透,有利于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的提高。
以上是本文對中國傳統文化幼兒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的探究。在幼兒園中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熏陶下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真正實現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與傳統文化在幼兒階段教育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