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青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幼兒園 江蘇南京 211100)
組織游戲活動一直都是幼兒園教育中比較有效的教育方式,而幼兒自主游戲活動作為開放性和自主性較高的一種游戲類型,在幼兒園游戲活動組織中也較為常見,對培養幼兒的各項能力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在實際的組織幼兒自主游戲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幼兒行為的觀察,分析幼兒的發展能力和興趣愛好,從而完善自主游戲活動模式,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
教師在組織幼兒自主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加強對幼兒的行為觀察,要意義是可以形成對幼兒的正確認識。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都會表現出更加真實的自己,教師通過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可以更加直接和全面地了解幼兒,從而在之后的游戲活動組織中制定更加適合幼兒發展的活動目標,保證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保持游戲熱情。教師加強對幼兒自主游戲活動的行為觀察,可以發揮幼兒的活動主體作用,有針對性地對幼兒游戲進行介入,從而制定出更加適合幼兒發展的活動方式[1]。
自主游戲活動是一種開放性水平較高的活動模式,對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在我國傳統的幼兒教育工作中,教師更像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者,主要起著知識的上傳下達作用,這種教育模式雖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不利于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通過加強對幼兒的行為觀察,教師可以對整體的活動過程進行把控,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強對幼兒的點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同時,教師在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觀察的時候,還需要進行記錄和反思,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開展游戲活動時需要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而幼兒的個體發展又離不開教師全面的觀察。因此,教師在組織幼兒自主幼兒的過程中,加強對幼兒的行為觀察,分析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判斷幼兒的發展水平,進而組織更加有效的游戲活動[2]。
教師在開展幼兒自主游戲活動的過程中,要結合游戲情境的發展情況,實施科學的干預,在適當的時機,對幼兒進行有效指導,推動幼兒自主游戲順利進行。另外,教師還需要采取多元化的介入方式,除語言引導,還需采取行為指導等介入方式[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了教師在開展游戲活動時,需要注重幼兒的階段性特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對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同特點,教師要實施科學、合理的介入,引導著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身心狀態,同時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基于此,教師要運用合理介入的方式,引導幼兒積極探索和實踐,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例如,教師組織了“投擲星星”的游戲,讓幼兒充當小小運動員的角色,選出了一名幼兒擔任評委,如果幼兒用10顆星星可以投中6顆以上,裁判需要為幼兒頒發獎品。在游戲開始以后,教師將罐子放在距離幼兒一米的位置上,讓幼兒投擲手中的五角星,投完以后數一數罐子中有多少星星。在幼兒完成了一輪投擲以后,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出現了一些問題。而后,教師采取了問題導學法,向幼兒提出了思考性的問題:“如何可以更好地將星星投入到罐子中呢?”在引發幼兒思考以后,教師趁機進行了動作示范,讓幼兒模仿、練習,最終幼兒都掌握了投擲的技巧,順利完成了游戲。
再如,班級中有部分幼兒十分愛吃,他們對吃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為此,教師組織了“小小料理臺”的自主游戲,讓這幾名幼兒輪流地和大家進行食品分享。游戲開始后,周圍的小伙伴七嘴八舌地討論,導致站在料理臺前的幼兒比較緊張,教師通過觀察,發現了幼兒的窘迫,馬上介入,對幼兒進行了適當的點撥,“你準備向大家分享什么料理呢?老師可以嘗一嘗嗎?”在教師的點撥下,幼兒逐漸回憶起了自己的思路,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最喜歡吃的冰激凌。另外,為了活躍氣氛,教師還適時為幼兒提供了小喇叭,幼兒對著喇叭喊“大家快來品嘗吧,這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冰激凌呀!”整個游戲的氛圍順利就活躍了起來,其他幼兒紛紛參與到品嘗冰激凌的隊伍,最終,游戲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圓滿結束。
合理投放游戲材料是幼兒自主游戲活動行為觀察和有效分析的前提,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創設合適的游戲情境,合理投放游戲材料,更好地觀察幼兒的游戲活動情況,逐步提升幼兒的各項能力。
第一,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在組織游戲活動時,需要遵循自愿性。小班幼兒的年齡較小,更喜歡自由自在的游戲氛圍,但自主性還有待提高。為此,教師需要加強對幼兒的引導,幫助幼兒順利完成游戲。另外,小班幼兒的游戲發展能力較高,且在想象力和創造力方面都較高,教師需創設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游戲活動,在游戲材料投放方面也需要注意創造性。例如,教師結合小班幼兒的喜好,組織了撿樹葉游戲,在整個游戲過程中,教師都遵循幼兒的自愿性,在游戲活動區域提前投放了各種樹葉,還進行了一定遮擋,讓幼兒自由組隊,以小組的形式撿樹葉,樹葉類型也不做要求。整個游戲過程幼兒都表現出了較高的積極性。有的幼兒還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將撿到的樹葉做成了標本,在活動最后和其他幼兒分享[4]。
第二,中班幼兒和小班幼兒相比較,其在游戲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游戲活動的組織力。另外,中班幼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游戲方法和經驗,因此,教師組織的游戲活動,在內容和游戲情節上也可以更加豐富一些,準備各種游戲材料,豐富游戲主題。教師結合中班幼兒的認知能力,組織動物園角色扮演游戲,在游戲開始之前,教師先對幼兒進行了問卷調查,總結中班幼兒喜歡且熟悉的動物,同時也了解到很多幼兒都曾經跟隨家長去過動物園,對動物園中有哪些動物也比較熟悉。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游戲活動區域投放了各種動物的面具和頭飾,方便幼兒自由選擇。教師還應用信息技術,在活動區域循環播放各種動物的叫聲,營造出了活躍的游戲氛圍,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高,有的幼兒還通過相互合作,設計了動物之間的對話,活動組織較為成功。
第三,大班幼兒具有較高的創造力和合作意識,因此,教師需要組織各種集體游戲活動,在材料投放上也需要以集體為單位。另外,教師還需要加強和幼兒的溝通,讓幼兒也參與到材料投放設計工作中。例如,教師組織班級幼兒展開了討論,發現有的幼兒喜歡繪畫類游戲活動,有的幼兒喜歡攀爬類游戲活動,有的幼兒喜歡搭建積木等益智活動等。為此,教師設計了自主區域游戲,劃分了幾大游戲模塊,在不同的模塊中投放了不同的游戲材料,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游戲,應用各種游戲材料進行創作。
總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教師需要開展不同的自主游戲活動,并結合游戲內容,合理投放游戲材料。
幼兒存在個體差異,故而在自主活動中也會有不同表現。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加強個別指導,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會表現出比較真實的自己,這就需要教師細心觀察,結合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分析,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解決問題[5]。
例如,教師通過觀察發現班級中有一些幼兒性格比較靦腆內向,在參加自主游戲活動的時候,很少和其他幼兒一起玩,更加習慣自己待在一個角落,或者是干脆坐著看著別人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從技術和情感上進行了有效介入,主動帶領著這些幼兒參與到其他幼兒的游戲活動中,讓他們扮演顧客,扮演老板的幼兒的餐廳中吃飯,從而可以在“點單”的過程中嘗試和其他幼兒交流,這樣能在很大程度上鍛煉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另外,教師還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了點撥,鼓勵幼兒主動詢問老板哪道菜比較好吃,讓幼兒之間的溝通更加融洽,也鍛煉了幼兒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組織幼兒自主游戲活動的時候,加強對幼兒的行為觀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兒,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組織更加有效的游戲活動。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有效介入、合理投放游戲材料、加強對幼兒的個別指導等方式,完善幼兒自主游戲活動模式,充分發揮幼兒自主游戲活動的作用,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