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紅
(廣州市海珠區南燕幼兒園 廣東廣州 510000)
自然教育是指可以讓活動參與者在生態的自然的活動中接受教育,使其可以在最為放松和自由的狀態下釋放天性,培養受教育者獨立、自強、自信等綜合素質的活動。在活動和語言交際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發展觀,可以解決教育中的個性化問題,做到因材施教。而自然教育概念在幼兒教育及幼兒活動設計中的內涵是指利用有效的組織方式和科學的組織辦法幫助兒童更好地融入自然和活動,讓幼兒在收集、整理、探索中實現個人社會化思維的有效培養和鍛煉,在融入自然、培養身心感知系統中平衡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教師在活動中只作為信息的傳遞者,維護幼兒在此過程中的健康成長和有序活動。
社區自然資源指能夠培養幼兒社會屬性,幫助其融入社會生活的資源類型,相對于其他資源具有多樣性。如社區中隨處可見的草地、綠化植被等綠化植物類資源;農家樂、養殖基地等生產類資源;公園、自然博物館等景點類資源;水果店、花店、超市等便民類資源[1]。社區自然資源與幼兒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應當重視其特性和作用,利用活動實現社區資源與教育的相融相合,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
幼兒園是學前教育最主要的環境,其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可利用資源。如戶外的樹木、花叢、園區景觀等室外自然資源;園區內果蔬種植體驗基地等可利用的活動資源;園區自行栽種的蔬菜、飼養的小動物等可用于觀察的自然資源等。對于教育活動而言,幼兒園的各項硬件設備和軟性條件,每一個活動空間都可以被開發成資源,用于豐富自然活動內容,拓展活動形式。
家庭是幫助幼兒健康成長的另一重要場所,也是實現幼兒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環境。家庭盆栽、種植的常用蔬菜、飼養的家庭寵物、購買的家庭食物、居住的環境等都可以被開發作為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以多樣的形態和種類存在生活中,各資源之間又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即便同一種類資源在不同的物質條件作用下也會呈現不同的形態。所以教師在利用資源設計一日活動時應考慮到資源多樣性與活動之間的關系,選擇多種類型資源開發幼兒的邏輯思維,也可以創造條件幫助幼兒實現資源形態的轉變,鍛煉其探索能力。
在自然環境之內,各資源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得自然資源具有不斷變化、可被生成的屬性。如植物從種子逐漸萌芽,成長、開花、結果,最后凋落的過程最能幫助幼兒鍛煉其觀察思考的能力,讓幼兒體驗生命的力量。所以,教師在利用資源時一方面要考量該資源的可被生成特性,另一方面要促進其生成過程的轉變,激發幼兒的感知欲望。
自然資源不是抽象籠統的概念,而是由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多樣事物所形成的具體展示形式,數量多類型豐富,便于發現、開發和利用,如陽光、空氣、植物、沙石、土壤、水等。所以教師在選擇自然資源時一方面要使自然資源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產生緊密聯系,利用資源的活動具有生活化特征,幼兒便于將其與生活現象進行聯系。另一方面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適當給予幼兒自我開發活動資源的空間,以促進幼兒自信感的成長,提升活動的有效性。
幼兒是一日活動的主體,在活動中與資源、環境互相影響。為保證活動的有效性,教師要對活動目標、流程、評價體系等進行全方位的設計。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幼兒、觀察幼兒,分析幼兒的行為,思考行為背后所呈現的心理特征,并注重幼兒生活環境、成長環境的變化,發現幼兒更為感興趣的事物,了解幼兒的成長需求,選擇貼近幼兒需求的活動主題,使其與幼兒現階段的智力水平、認知水平相一致。
1.從幼兒生活中的普遍事件出發設計活動主題
各種生活小事貫穿幼兒成長各環節,觀察幼兒處理小問題的情況,判斷情況反映的問題,利用自然環境或自然資源傳授知識,解決問題,做到仿真環境中的情感體驗和技能鍛煉。如幼兒習慣浪費或破壞,教師可以用孩子自己栽種蔬菜的真實體驗,讓其懂得珍惜。
2.從幼兒所呈現的行為問題或認知問題出發選擇活動主題
糾正幼兒不良的行為習慣,培養其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幼兒教育的重點。教師在發現孩子存在內向、自卑、哭鬧、打人等問題時,可選擇合適的一日活動內容,幫幼兒在自然條件下重現問題發生的情景,換角度感受和思考,以改變行為問題。如和小朋友觀察含羞草的生長狀態和特性,告訴孩子植物也會害羞,害羞時也會把“小臉”藏起來,這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逐步幫孩子擺脫因害羞帶來的緊張感。
教師在準備自然教育的一日活動時,應注重對地域資源或鄉土特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并對比講解同緯度或鄰近縣市不同的自然風貌特征,在孩子親近自然的同時培養其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使其在感受自然的同時萌生探索更廣闊天地的愿望。同時,按照活動目標將資源進行科學整合。
1.準備資源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景色不同,自然資源也大有不同。因地制宜是挖掘資源的核心要求。
山區的幼兒園可以組織與孩子年齡、體力相適應的爬山活動。提前準備好登山衣物,講解安全注意事項。沿途為幼兒講解遇見的動植物、景區的歷史和特色。分享自己的登山或郊游趣事,鍛煉孩子的體魄,培養孩子堅毅的性格。
平原地區幼兒園可組織春游、放風箏等游戲活動。也可以提前收集孩子的戶外活動愿望,組織一次寫生或保護環境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在大自然美好的風景中觀察白云、河流、樹木,利用自然素材如樹葉、落花等進行手工制作。
天氣條件不允許時,幼兒園還可以開發園區內的自然資源組織活動,以種植活動為例,教師需要提前準備園區內可開展活動的區域,收集相應的土壤,預備種子、化肥、水,為幼兒提供鏟子、水桶、推車等勞動工具,講授種植的技巧;請家長為幼兒準備種子種植工具,傳授自己的種植經驗;帶領幼兒購買所需的種子,向農業技術人員請教需注意的事項等[1]。
2.整合資源
對已選用資源進行整合,其本質是實現對一日活動的階段劃分,根據不同階段的活動需求綜合利用資源的特性,實現完整的活動任務:
(1)活動開始前
以幼兒園外出活動為例,在活動開始前,教師應當與園方、家長、外出活動地點管理方取得聯系,并相互通報活動的開始時間、人數等信息,確定園區環境如安全疏散口、衛生間位置,野餐適宜場地并統計確定人數。請家長為幼兒準備衣物、餐食、紙巾等具體物品。讓幼兒了解園區的活動管理條例,請園區工作人員進行具體講解。
(2)活動進行時
外出活動開始之后教師按照設計的方案組織活動:在活動的不同階段清點人數,保證活動的安全性;記錄幼兒的活動狀態,抓拍有趣場景;隨時與家長保持聯絡。如遇緊急事故,及時報告園區管理者和幼兒園管理方,通報家長具體情況,尋求醫護人員等的幫助。
(3)活動結束
教師應當對幼兒在此次活動中表現的積極程度進行反思:如在感受自然、出行乘車、學習安全規范和管理條例中所培養出的行為習慣和意識。將活動過程和反思結果進行記錄,方便后續對活動進行對比分析,以創新和改進活動模式。
自然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部分,教師應該通過更真實的環境開發,增加幼兒的感知能力,滿足幼兒的實際操作需求,讓其獲得更真實的體驗:
1.創設相應的環境
環境可以對活動進行補充、豐富和擴展。首先,教師所創設的環境應當盡量追求其自然性和整體性,盡量在園區中多布置綠色生物,打造充滿生命力的活動氛圍。其次,利用園區的各個角落打造有主題特征的活動氛圍。如開發園區的走廊、環道等進行自然布置,讓幼兒在立體的氛圍中感受與自然有關的主題,并融入自然材料使自然“活”起來。同時,可以引入與環境主題相一致的自然空間,帶領幼兒去感受大自然中的綠色生機[2]。
2.回歸自然生活
幼兒園一日活動應實現教學活動、生活活動、游戲活動的綜合開發,使得活動完整連續、圍繞主題、依照各環節有順序的進展。
如活動目標是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引導幼兒在種植活動結束之后,觀察植物的自然狀態,結束勞動之后主動洗手,整理衣物,恢復園區整潔環境。在此過程中教給幼兒有關于自然成長的拓展性知識,以“比一比誰更快”的游戲讓幼兒可以更快速有效地完成活動目標,提升活動的趣味性。
對活動進行分階段的觀察、考核和評價可以幫助教師更加清晰地理清活動流程,分析資源引入的有效性,討論活動的科學性,對創新活動組織形式有深遠影響。
1.活動開始前
幼兒園管理者、教師、家長等多主體對活動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和探討,審議活動對幼兒成長的引導性作用,討論活動流程的安全性,發揮多主體的知識和經驗優勢,避免盲目設計和無效設計。
2.活動進行中
實時關注活動流程可以了解活動的必要性,資源的全面性,隨時調整和配置資源,使得活動開展更為科學具體。
3.活動結束后
在一日活動完成后,要積極聽取校園管理者、教師、家長、幼兒對活動的綜合性評價:
家長要積極表達活動結果與個人預期的一致性;通過對幼兒行為的觀察了解自然教育一日活動對幼兒的影響或作用。鼓勵家長記錄幼兒的精神面貌變化、情緒狀態變化等。
鼓勵幼兒勇敢表達自我,如:個人在活動中是否快樂?學習到哪些自然知識?與哪些小伙伴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掌握了哪些新技能?還有哪些未完成的愿望或未解決的問題?
教師應總結活動實施結果與活動設計方案的一致性,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總結優秀經驗。
幼兒園管理方應該觀察、收集、整理多方的評價結果,結合資源的利用程度、活動開展流暢程度、各方滿意程度等綜合評定一日活動的成果。
以自然教育為背景設計幼兒園一日活動需要充分關注和了解幼兒的發展需求,認識到可被利用資源的多樣特性,實現活動前的有效準備和活動中的高效融合。在活動開始—進行—完成階段都以科學角度和體系進行綜合評價,促進一日自然教育活動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