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民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包場高級中學 江蘇南通 226100)
在信息化時代下,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能夠大大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中數學中囊括了很多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對學生邏輯思維、推理判斷等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僅憑教師的口頭講解很難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內涵,在很大程度上還會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出現厭學情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將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直觀、形象地表現出來,以動態的形式演示某些數學問題,對提升數學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高中數學教學,能夠優化數學教學結構,豐富數學教學內容,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同時推動數學教學改革發展。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非常重要,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目前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為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便利,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高中生對信息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數學學習中更樂于接受網絡環境傳播的知識,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很容易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安排。此外,數學中有很多復雜且抽象的知識點,學生理解掌握起來會比較困難,口頭講述的方法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運用信息技術直觀形象地展示數學知識,更方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自然更樂于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學習興趣大大提高。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中,通常是教師在講臺上講知識,學生在臺下聽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跟隨著教師的思路走,不僅不利于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而且還會使學生感到巨大的學習壓力。教師雖然在課堂中講解了很多的知識,但實際上學生掌握的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教學效率非常低下。通過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能夠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將復雜的知識直觀地表現出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和學習壓力,大大提升了數學教學效率。此外,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縮短教師寫板書、找資料的時間,依托于信息技術豐富的教育資源儲備,教師可以迅速找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源,使得數學教學更加高效、更加方便。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遇到難點,而且每一部分知識內容都有相應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這些難點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攻克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對知識進行系統地講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率[1]。比如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迅速理清思維,構建出更系統、更完整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高效完成數學學習。再比如,講解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搜索相關的知識內容,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延伸與補充,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令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更深層次的見解。
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高中數學教學,需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鍛煉學生的思維為核心,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式、合作式及探究式的學習。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需要遵循主體性原則,由于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帶來了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選擇面變得更加廣泛,在教學中很容易受到慣性思維的影響,按照教材大綱或自身教學經驗開展教學,進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的結合推動了師生關系的轉變,教學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及發展需求,合適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親身體驗,產生深刻的自我感悟,從而推動自身的發展。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所以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應當且必須遵循主體性原則,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拓寬了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知識內容。通過學習更多樣的數學知識,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知識內容,引導學生借助信息技術了解到更多數學問題并進行研究,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因此,開放性原則是高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原則之一,是能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高中數學教學促進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不能為了形式的多樣化而拋棄教學的方向,否則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有些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刻意追求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和豐富化,忽視了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導致教學方向出現了偏差,到頭來沖淡了學生對學習重點和難點的關注,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而且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引發了學生的厭學情緒[2]。在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的結合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目的性原則,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數學素養及信息素養的發展。
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必要的課前預習能夠降低學習難度,而且還能豐富課堂中的教學內容,提出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問題。由于高中數學難度比較大,不僅考驗著學生的記憶力和思維邏輯,而且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使學生高效完成課前預習,在課堂中有目的性地聆聽教師的講解,從而對數學知識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傳統的課前預習只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自學難度比較大,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前預習,促使學生高效完成自主學習[3]。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三年級A版“分類加法計數原理和分步乘法計數原理”的時候,教師提前制作了相關的微課視頻,在視頻中為學生介紹了該部分知識的重點,引導學生對分類計數原理(加法原理)與分布計數原理(乘法原理)進行初步理解,并嘗試著使用兩個原理分析并解決一些問題。在課前預習的時候,學生會感覺到有些難度,并且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這為后續的課堂講解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使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信息技術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般來說,在高中數學教學導入新課的時候,教師往往會采用直接導入或提問導入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但多數情況下的導入效果并不理想,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通過對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出適宜的學習情境,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新知識學習當中,進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三年級A版“條件概率與全概率公式”中的“條件概率”時,教師為學生播放了一個視頻:本市馬上要舉辦一場足球比賽,5名球迷好不容易搞到一張門票,他們決定用抽簽的形式來決定誰去看球賽,所以選擇了5張同樣的卡片,其中一張寫有“門票”,將這5張卡片放在一起,5個人依次抽取。此時,有學生突然發問:“這樣的方法不公平?后抽的人比較吃虧啊!”其他同學也馬上對此展開了議論。教師并沒有馬上回答這個問題,而是順勢引出了接下來要講的新知識,為后續教學活動進行了鋪墊。借助信息技術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質疑與思考,使其快速進入到學習情境中,由此順利完成了新課導入。
上文中我們說過,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使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適當的延伸與補充,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對知識形成更系統、更全面的認知。尤其是對于高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豐富的知識儲備是非常重要的,能使他們更從容地應對高考的考驗。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進行補充,能使學生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從而得到更加全面的答案[4]。同樣是在教學人教版高三年級A版“條件概率與全概率公式”中的“條件概率”時,學生掌握了計算條件概率的方法之后,教師在網絡中搜集了一系列相關的實際問題,如已知本市的下雨概率、刮風概率以及既刮風又下雨的概率,現在需要計算出刮風天的下雨概率。通過補充不同形式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由特殊到一半的思維方式,深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完善學生的思維邏輯。
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符合“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使高中數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實際的結合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開放性、目的性及主體性原則,避免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因此,教師要加強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的整合,探索并創新出一系列新穎的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使高中數學教學“活起來”,讓學生的頭腦“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