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 馮查查,周靜秋,黃雨馨
2015年10月26-29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共享發展”的概念,提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貧困。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作為貧困縣之一,在國家扶貧方針和本省“三變”政策的指導下,首先保障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其次堅持“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形成全方位脫貧合力。
縱觀整個脫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成功脫貧的案例都是以當地特色文化或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支柱,輔以更多現代化的營銷手段,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以十八洞村為例,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方略的指引下,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特色種植、苗繡加工、特色鄉村游等產業,實現了脫貧摘帽。貴州省是一個少數民族大省,水城縣除漢族外,有苗族、彝族、布依族、水族、回族、仡佬族等24個少數民族。那么在異地扶貧搬遷這一階段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他們是怎樣解決的?其中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我們該不該打破少數民族原本的生態圈?怎樣才能實現文化和財富雙向發展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少數民族至今保留有民族語言、民族服飾刺繡、民族節日文化等諸多燦爛的民族文化。學習一門語言或一個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融入其交流環境。大部分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英語的語言交流環境,那么對于一個民族的語言來說,環境的改變也意味著這種語言與普通話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易地搬遷過后,如果鄰居都是非同種族別的住戶,沒有本民族語言交流的環境,會使本民族語言文化逐步走向衰落。1986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為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開始增設雙語教育。普通話的普及在給人們的交流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很多少數民族語言走向衰落,更多時候我們都是在用普通話交流,在普通話全面普及的大趨勢下,學校的雙語教育對于少數民族語言的傳承與發展也只是杯水車薪。少數民族語言的學習復雜性較強,絕大多數沒有書面記載,靠的是一代一代口口相傳,且即使在同一個省內,不同地區的同一民族語言也具有差異性,這也加大了民族語言傳承的難度。
服飾方面,現今許多民族服飾及配飾可通過工業化進行生產,只不過依然不能完全替代原生態手工作品,不同地區有不同標志,針法可能不同,搭配也具有主觀性。經過兩種不同制作過程的服飾,體現的其實是工業品和藝術品之間的差別。
節日作為一個民族最原始的象征,不僅是族人精神文化的紐帶,也是彰顯民族文化的瑰寶;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在節日方面展現的居多,如果民族節日消失,那與之相關的各種活動、習俗也將不復存在。就如同中華民族沒有春節,那便不會有春聯、拜年、壓歲紅包之類的衍生文化具體表現,屆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少的豈止一角。人們總以為將各種風土人情、地域特征、民俗習慣記錄下來,文化就會一直存在,只要不按下刪除鍵就會一直被封存在各種存儲設備里。可是我們忽略了文化是動態發展的,文化產生于人類的勞動過程中、是以人類為載體發展的,如果失去載體,文化就無法進行傳播與交流、傳承與延續、創新與發展,即使它仍以影視作品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眼前,但從文化本質這一角度來說,它也已經死亡。
通過對多個異地扶貧搬遷小區情況的調查,我們發現,如今的扶貧搬遷模式不會讓少數民族文化進一步發展,反而對其發展有一定的阻礙,那么怎樣在人際關系淡薄的社會大環境下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就成了大問題。大家都知道西江千戶苗寨,為什么是千戶,因為僅僅一戶沒有影響力,不能形成“群體效應”。相關扶貧工作者考慮到個體原因,將搬遷居民分到不同的單元樓層,鄰居相見不相識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個局面下如何能“留住”少數民族文化的土壤?在不違背脫貧政策的前提下,采取更有效的方法保留住少數民族文化土壤是重中之重。
搬遷負責人在可調控范圍內應盡量做到同民族在一個區域,這樣不僅減少了因為文化差異帶來的摩擦,還有利于促進鄰里關系和少數民族文化的進步和發展,既能圓滿完成扶貧搬遷的工作,又能得到更有價值的發展。當然,這不僅需要主管部門的努力,還需要其他各部門相互配合,對于有特殊情況的住戶,需要耐心走訪,了解具體情況,制定相應解決方案,不可發生言語或肢體摩擦,急功冒進不可取,應留出更大的討論空間,
對于拆毀建筑而言,可以在前期做好評估,盡量保留原生態環境,無論是吊腳樓還是青苔滿布的木瓦房,都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基因的傳承和住戶自身情感的保留;對于搬遷地的建設應在政策要求的范圍內為少數民族住戶提供更符合其文化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場域。由于搬遷地的基礎設施都是“城市化”的,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搬遷居民的城市化水平,但這并不能完全符合少數民族的發展,少數民族的扶貧居住地應該在城市化的同時保留其民族性,承認其特殊性和差異性,從而使優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飽滿的挖掘和發展。
定期舉行相關活動,或者在節日期間舉辦相關的文化活動。通過觀察走訪我們了解到,搬遷后居民活動種類較少,缺乏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基礎設施建設在前期規劃不科學,后期建設需要耗費更大的成本。同時因為政府扶貧工作任務多,因此在進行易地搬遷時難以平衡住戶生存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并舉,可以積極開發與少數民族有關的項目,設置關于民族文化、技藝的專門學校,引導他們進行學習,他們既不用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學習知識,又能憑自身的優勢取得生存資料,同時還使得文化得以延續發展。
“十四五”期間提出了的后續脫貧攻堅工作的基本目標和方向:一是工作重心由脫貧攻堅向常態化扶貧工作轉移,鞏固脫貧成果,開展常態化扶貧工作,防止新增貧困人口和返貧;二是工作范式由完成統一標準向提升脫貧質量轉移,和鄉村振興做好銜接。三是工作愿景由脫貧向步入小康轉換,統籌銜接鞏固脫貧致富與全面小康目標,突出由脫貧走向致富的效率和質量。2020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于鞏固脫貧成果,持續發展勢在必行,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發展必不可少,弘揚并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壯大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實現物質脫貧到文化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