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長海,俞金涵
黨內政治生態是由各級政黨組織及其成員在經過多次以政治為主導的實踐活動積累后,塑造的環境、風氣、習慣等,是一個政黨政治思想文化的整體綜合反映和表現。黨內政治生態不但對各級政黨組織和黨員會產生很強的感染力和影響效應,而且也關系到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創造力、凝聚力,還廣范地影響著黨內外關系以及政風、社風等各方面。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之后黨中央頻頻強調,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是黨的建設中帶有根本性、基礎性的重大問題之一,關乎我黨的團結統一和生死存亡,要花大力氣來抓,爭取有一個好的工作成效。之后黨中央再次強調:“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堅決糾正各種不正之風,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①由此可見,政治生態建設在黨的政治發展中擁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國家建設能力強大與否、黨了解民生能力過硬與否、社會發展水平先進與否都與之休戚相關。
目前,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面臨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封建官僚思想的殘余。中國古代具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官僚思想是集權專制背景下的社會產物,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對權力進行占有,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常,強調君臣父子之間的順從屬性。盡管朝代更迭但權本位的思想從未改變,官員權力由皇帝授予,下級官吏權力由上級官員授予,這樣層層授權的制度使得整個封建社會崇尚權力并圍繞著官本位發展。在官本位的政治文化思想中權力是唯一的價值導向,當代社會中被這種封建腐朽思想所毒害的黨員干部秉承著“以官為本、以權為綱”的原則,一切動機均出于“當官”和“升官”,把職務變成攫取私利,實現權欲的工具,嚴重危害了黨內政治生態的健康。正是因為封建殘余思想在作怪,所以會出現嚴重的官本位思想和扭曲的權力觀。封妻蔭子、拔宅飛升的封建官僚思想在黨內蔓延,部分黨內同志關系異化為從屬關系,黨群關系遭到了嚴重破壞。如若任由這種帶有消極示范作用的思想存在而不及時加以清除,將會有更多的黨員干部出現問題,人民群眾對執政黨的信任程度也將驟減,長此以往,政治生態受到的破壞難以估量。
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的侵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國之間經濟科學技術和理論文化交流范圍的不斷擴大,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些先進生產方式被引入國內,與此同時,資本主義腐敗文化及其生活方式也乘虛而入,逐步發展并形成了一種積極的與消極的交錯并存且相互影響的復雜局面,這不可避免地就會影響各級黨員干部在思想上的認識,甚至造成一些錯誤的認識。
作為獨立個體存在的黨員是一名普通的角色扮演者,對自身扮演的多重角色認知有限,只有很少一部分黨員能夠準確全面地認識到自身需要正確處理好各種角色間的關系,隨時應對因為角色扮演可能帶來的各類沖突。大部分黨員由于知識閱歷有限、忙于應付瑣碎的日常工作,在角色扮演過程中逐漸迷失了方向,角色認知出現了偏差。黨員作為雙重角色扮演者,當其扮演黨員這一政治角色時,在政治生活領域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政治屬性,有著相應的政治訴求。我黨要求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必須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扮演好作為一名黨員的政治角色。而在社會生活領域,黨員亦扮演普通公民角色時,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社會屬性,有著相應的普通生活訴求。這就極其容易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偏向其中任一種角色,對另一角色的扮演不充分。一般情況下,黨員更加容易偏向“私人角色”,將“私人角色”看得過重,甚至利用“政治角色”行使便利,把原本屬于“政治角色”的利益向“私人角色”輸送,這主要是由于黨員在“大我”和“小我”中比較自然地選擇了“小我”,將自身私人利益放在首位,將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利益放在末位,因而在平日公務活動中習慣性地迷失自我,變得恍恍惚惚、是非顛倒,做出有悖行政行為規范的失范行為,沒有將“政治角色”的自主性加以細化和明確。
首先是權力過于集中。權力的過度集中是國家政治體制的一大缺陷。雖然憲法和黨章都明確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但缺乏細致具體的規則。宏觀上表現為權力過于集中于黨委,具體而言就是權力向各單位“一把手”集中。近些年來,各級“一把手”腐敗的現象尤為突出,證明各地方、單位的權力運行制約體制在遇到一些頭面人物時容易出現選擇性失效,這些單位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可以輕易繞過制約監督機制,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巨大損失。而這背后的根源就是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高度重迭,權力太過集中。一些地區或部門的“一把手”把人權、財權、事權都緊緊掌控在自己手中,雖然實行了干部任免“票決制”,“一把手”的權力會受到些制約,但在實際操作作,“一把手”仍可以是由自上而下、上級任命、暗箱操作來運作。在這種權力過于集中的體制下,濫用職權、索賄受賄、人身依附就有了可乘之機。
其次是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在中國,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沒有采用權力制衡形式,這種模式的目的在于通過一定形式的分權和監督制約權力運行,但在這種權力結構之下,作為國家的權力機關,監督缺乏法律化和制度化的保障,力度還不夠大,實際效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對各級國家機關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的監管已經成為黨內監督體系中的比較薄弱的環節。群眾監督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但這些監管機制實際成效卻差強人意。監督不足也是制度運行中形成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自古以來,中國就講求人情世態,注重人情關系和熟人之間的感情,在這種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長期積淀下,拉關系、組團體、搞幫派等似乎成了人們長期以來的慣性思維,這一思想的余毒依舊遺留至今。在這種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純潔的黨內外關系已經逐漸轉變為混亂的幫派關系。處在不同的層次圈子常常以小團體來區分敵友,一旦圈子間出現競爭或者沖突,就會出現對立現象,相互拆臺。這不僅會破壞黨員干部間的和諧關系,而且會危害正常的組織關系,還有可能影響組織內成員的正常工作,偏離組織目標,破壞組織工作氛圍,惡化組織的整體效能,影響黨內組織的團結,影響我們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良好純潔形象,阻礙黨內政治生態的健康發展。這種黨內非正式利益團體以上下級關系、親戚朋友關系、政商關系等為樞紐;以老鄉會、校友會等為介質;以相互間協調工作、處理困難等為主要的形式;以興趣愛好趨同為由,通過吃喝玩樂、利益互換,拉關系、站隊伍,投機鉆營、攀高結貴,廣撒關系網,把小團體的利益放置于黨和國家的利益之上。其后果是,嚴重損害了黨內良好的政治生活,導致黨內政治生活變得庸俗、隨意和低級,造成了黨內局部政治生態體系的功能錯亂,進而引致黨內政治生態的一系列惡性連鎖反應。
中國共產黨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是一個擁有著九千多萬黨員的大黨,這和我黨自1921年建黨之初到如今始終堅持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態建設有著很大關系。當前,黨內政治生態最需要解決的就是腐敗問題。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是建設廉潔政治的必由之路,而廉潔政治則是黨內政治生態凈化的目標導向,黨內政治生態的凈化就在于建立一個廉潔的黨內政治生態。以十八大為轉折點,黨內政治生態步入了新的篇章,逐步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但是,同時也可以看到要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循環往復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在想讓黨內政治生態取得更大進步的同時,更要重視現存的問題,因此,對黨內政治生態的全面凈化探究還是任重而道遠的。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相關鏈接
政治生態這個概念,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月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第一次提出來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解決黨內存在的種種難題,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健康潔凈的黨內政治生態,是黨的優良作風的生成土壤,是黨的旺盛生機的動力源泉,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條件,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歷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標志。”政治生態就是各類政治主體生存發展的環境和狀態,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反映,影響著黨員干部的價值取向和為政行為。
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