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縣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 楊應軒
在我國中西部等地區,由于以往對森林資源等的保護不夠,導致了各種濫砍濫伐現象的出現,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等的影響,導致水土流失現象不斷出現。雖然經過長時間的治理,整體上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我國各地的情況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自然增加了水土保持的實際難度。結合一些水土流失治理先進地區的經驗,需要更好地應用3S技術,這樣才能更好地地服務于水土保持綜合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致力于新時期的整體發展建設事宜。
相較于傳統的水土保持管理手段,“3S”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3S”自身的科學技術含量非常高,可以有效克服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適應不同的施工環境,這是以往以人工為主的管理應用所無法相比的。同時,“3S”技術在應用上逐步實現了明顯的智能化、信息化,借助相應的后臺設備及人員操作,就可以有效駕馭相關的技術應用,將大量的傳統管理人員解放出來,減輕了水土保持管理方面的人力資源開支,而且整體的管理成效還得到了有效保障。除此之外,“3S”技術在應用上,可以非常好地實現數據信息的及時性獲取,可以做到不同類型數據信息的有效保存,還可以實現對不同類型數據信息的深層次分析研究,對于指導、預判水土保持工作都有著重要意義。
通過實際應用及技術創新的完善,GIS表現出了非常強大的功能,可以非常好地進行數據信息的采集、輸入,而且還可以基于基礎需要對數據信息進行編輯,有效做好數據信息的存儲及相關管理工作。通過不同數據信息的分析,能夠對特定的環境區域進行深入分析與科學研判,有助于把握其內在外在的發展變化規律,更好地幫助管理部門進行決策,對于提升管理水平的科學性有著重要意義。當前,在社會發展推動下,GIS信息系統在各個領域當中都有了廣泛的應用,可以更好地進行水土保持規劃,地加快流域水土治理等,實際表現出的應用成效性非常明顯[1]。通過GIS地理信息系統獲取到的數據信息,非常好地服務于遙感調查工作的開展,能夠更好地進行數據信息的分析等。
通過RS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清晰看到其優勢,能夠更大范圍地獲取資料的數據信息,且在數據信息的獲取上可以以更高的速度完成,使整體的數據信息獲取周期控制在最短的時間當中,可使克服各種不利環境因素的影響。綜合應用不同類型的技術手段,整體層面獲取到的數據信息非常大等,這些均是傳統技術手段所不能相比的,能夠為現代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提供各種層面的支持。
GPS全球定位系統在實際應用上有著自身非常獨特的優勢,體現在可以全天候發揮作用,能夠自動化地完成各項作業任務,整體的作業過程表現出了非常好的成效性等,在深入應用與技術操作不斷成熟的當下,其在自然地理空間的測量、建筑施工測量、工程變形監測等方面都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而且在實踐應用當中涵蓋了非常多的學科知識內容,顯著提高了全球定位系統的覆蓋領域與覆蓋范圍。通過不同類型衛星運行的支持,可以借助GPS地理信息系統對水土流失地區進行精準的監控,甚至可以清晰地了解水土保持設施的運行情況,預判水土流失的發展情形等,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2]。
水土保持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包含的內容多,涉及的環節復雜,需要大量的地表定位、地理屬性等方面的信息。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注重從不同角度加快水土流失問題的治理初期主要是靠繪圖制圖、圖紙文字等來對水土保持進行管理謀劃但由于數據信息掌握的有限性,只能對相當有限的自然地理空間進行反映。由于技術手段的有限性,就無法對水土分布及屬性特點進行全面的掌握,也影響了空間不同類型數據信息的精準全面有效掌握,無法對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全面、科學、合理甚至是跨學科的分析研判,難以發揮出數據信息的價值作用來。以往的水土保持工作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定性及半定性資料來開展各種形式的分析研究,在實際的管理落實上,往往前后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整個過程中的成本開支也非常大,不利于作業效率的提升,而且還會影響到數據信息的精準度,不利于從空間與時間層面動態性把握水土保持的基本情況,也難以從科學性與經濟性的層面做出科學精準的決策來。
通過應用“3s”技術,可以加快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可以從定性定量及綜合的角度進行深層次分析,從以往要素分析的單一性過渡到分析的綜合性、多要素化,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從動態的層面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通過“3S”技術的應用,能夠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合理監測,將數據信息的實時動態特點充分體現出來,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相關部門的水土保持決策工作。
借助遙感技術獲取到的數據信息,可以對較大范圍內出現的突然侵蝕、土地利用等情況進行準確研判。實際掌握的數據信息具有非常好的參考利用價值,可以憑借較少的資源投入,來更好地摸清相關地方水土流失的基本現狀,對科學研判水土流失的基本趨勢等具有顯著成效。借助遙感技術的應用,實際獲取到的各種影像資料,配合GPS技術等的應用,能夠對特定區域當中的信息情況進行更加精準的定位,自然有助于數據庫信息內容的校正完善。通過GIS系統能夠將RS及GPS技術采集當中的空間數據及其他類型數據信息建立起覆蓋不同層面、涵蓋不同類型的水土保持管理數據庫。
通過建立水土保持管理數據庫,可以對所有掌握的數據信息及時進行更新,將數據信息代表的內容更好地體現出來。基于數據庫信息更新完善的有效性,還需要對土壤普查等方面的基本特點做到動態性跟蹤監測,這樣才能確保數據庫內容的與時俱進。通過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對不同自然環境下的水土流失變化、地形地貌特點等進行快捷獲取,在已經獲取到的土壤侵蝕數據庫基礎上精準有效地開展變更調查。對于范圍較為有限的區域,可以通過GPS來到對水土流失基本情況動態監測。
借助土壤侵蝕數字化資料庫,可以非常好地了解土壤侵蝕的基本現狀,對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有著相當好的成效,可以對非點源污染情況做到科學全面的評判與預測,讓水土保持工作在開展上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更好的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
借助于相關的資料數據庫,可以對相關地域當中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等基本情況進行全面了解,進而利用分類資料數據庫,利用系統的地學分析功能,對不同地區水土流失情況進行特點分析、趨勢預判,進而更好地明確水土流失出現的主要原因及實際影響子因素[3]。在GIS系統的支持下,應用其制圖功能,可以滿足水土保持所需要的各種專題圖、演示圖等,從而為水土保持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土保持策略、治理規劃方案等。
對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而言,規劃設計是一個重要方面,通過GPS技術的應用,可以對圖斑進行有效跟蹤,對樣點的侵蝕情況進行科學調查,并對坡度開展測量作業。在完成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后,需要認真對待竣工驗收作業,借助GPS技術的應用,對圖斑實現現場跟蹤,能夠對圖斑的基本位置與面積大小等進行快速確定,將工程的主要指標科學觀測出來,這樣就能夠讀工程設計的最終完成情況,如水土保持植物、工程措施的設計及配置等進行全面確定,而且還可以綜合應用“3S”技術實現不同空間層面的有效配置,更好地突出生態效益,在確保水土保持基本質量的基礎上,將相應的成本開支降到最低,這是當前水土保持建設綜合管理服務的重要努力方向。
對于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而言,尤其是在深化應用“3S”技術過程中,更加需要嚴格的監督執法來支撐。在實際的工作開展中,通過對GPS及GIS技術等的綜合應用,可以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有效分析,從定量的層面對違法行為的實際面積進行確定[4]。在確定的功能模塊基礎上,能夠做到對執法監督路線進行確定,對執法監督情況進行評判。尤其是在數字化技術發展推動下,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從以往的定時監測發展到實時監測,從而更加有助于執法監督工作的開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水土流失帶來的負面影響越發體現出來,基于全面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導,我國各地加大了對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這對于提升整體層面生產生活幸福指數都有著重要意義。通過本篇文章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3S技術應用到水土保持綜合管理上的優勢,進而對3S技術的具體應用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這對于加快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進展,確保水土保持更好地經受歷史與社會發展的檢驗都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