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禹,劉鑒鋒,黎明虎,劉強,蔣江照
1.南充職業技術學院;2.南充市農業農村局;3.閬中大北農農牧食品公司
現代農業園區是傳統農業向高產、高效、優質的現代農業轉變的窗口,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是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品種的博覽園,是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在2020年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全國鄉村振興發展規劃(2020-2025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建設30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已形成國家、省、市(地、州)、縣四級現代農業園區布局。現代農業園區產業集聚程度越來越高,幾乎涵蓋種養加銷全產業鏈,因此,園區對各類復合型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但事實上,很多園區面臨人才匱乏困境,這既為地方涉農高職院校服務園區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現代農業園區的全產業鏈性、科技含量高等特點,對涉農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等提出了巨大挑戰。涉農高職院校只有搶抓機遇,充分挖掘學校在人才、技術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不斷探索實踐服務現代農業園區的各種有效路徑,才能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就涉農高職院校服務現代農業園區視角看,已有的研究文獻非常少,更多的是從服務“三農”、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戰略視角,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實際,從理論和實踐上提出了許多具體舉措。畢德全等[1]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提出以科技強農、產業富農、企業惠農、培訓潤農、人才興農等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王思萍等[2]以農林類專業群為例,提出應重點從師生專業情懷培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強化產教融合廣度深度、拉長社會服務鏈條、拓展職業農民培訓覆蓋面、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六個方面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張天喜[3]認為,高職教育應從頂層設計、教育規模和培養機制三個方面助力鄉村振興。姜宗慶[4]認為,培養高質量的鄉村振興人才,要有一支“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師資隊伍;需要切合學生學情特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面向鄉村振興需求,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戴杉等[5]從辦學理念、人才培養與就業機制的構建、學生綜合職業素質拓展,以及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和農村科技服務等六個方面,對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思考。
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產業聚集程度越來越大,以現代農業園區為發展平臺和支撐已是大勢所趨。因此,目前國內涉農高職院校所作的一系列服務“三農”、現代農業的實踐探索,無疑對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有普遍的借鑒意義。當然,全國廣大農村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模、建設內容、發展質量也不一樣,需要涉農高職院校加強調研,緊密對接區域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優勢,積極探索實踐適用當地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需要的服務,才能實現學校與現代農業園區的有效對接。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以現代農業高水平專業群為載體,緊緊圍繞四川“10+3”、南充“5+5”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緊密對接川糧油、川豬、川牛羊、川禽等優勢特色產業,摸索出一些服務現代農業園區的新路子。
學校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學生熱愛“三農”的意識和情懷,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家長和學生對“三農”的認識。一是把學生服務“三農”意識的培育融入思政教育體系。以黨建為引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對學生“三農”意識的培育融入“課堂教學、校園文化、職業實踐、網絡媒體”四個課堂,學生立志從事農業的熱情空前高漲,學生頂崗實習和畢業后去現代農業園區工作的比例逐年提高。二是把學生服務“三農”意識貫穿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增加了農業類通識教育課程,如增設《大國三農》課程,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針對農業園區產業聚集化程度高、產業鏈全、產業高端化等特點,增設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網應用、農牧大數據應用等課程,激發學生服務“現代農業園區”的興趣,提高學生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水平。三是把好入口關。培養學生熱愛“三農”的意識從招生就開始了,每年利用春秋季招生機會,通過各種新媒體向社會、家長和考生宣傳“選擇農業、贏在未來”理念。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通過聘請企業能工巧匠、行業大師、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宣講,為學生選擇農業專業、立志從事農業吃下定心丸。
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高新技術示范推廣和農業集群的有效載體,需要大量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學校通過與園區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實踐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一是校地企聯合成立創業學院,探索實踐畜牧獸醫專業群“AI賦能、三層遞進”現代學徒制雙零培養模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手段,建立虛擬師傅,變革師徒技藝技能傳授手段與方法,解決學徒下企業時間少、企業師傅數量不足等教學難題。通過入徒、學徒、出徒三層遞進培養,解決人才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等難題。通過“零學費”入學、“零距離”就業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二是實施冠名虛擬班嵌入式培養模式。通過與種養殖企業合作建立冠名虛擬班,將企業文化、種養殖新工藝、新技術、新標準、新規范等前移入課堂,融合進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快速融入企業,快速融入社會,快速成長,滿足農業企業對人才的急需。
學校瞄準區域現代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積極打造技術技能協同創新平臺,提升服務現代農業園區能力和水平。一是與南充農業科學院攜手,聯合區域現代農業園區種養殖龍頭企業,共建現代南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學院和南充現代農業產教融合聯盟,建立“政府協調、契約保障、利益驅動、協同實施”運行機制,解決了專業對接產業的機制問題;二是學院與閬中市人民政府、閬中大北農農牧食品有限公司共同組建閬中大北農創業學院,建立校地企協同育人機制,為養殖企業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三是與現代農業園區內養殖龍頭企業合作共建動物疫病檢測中心和動物疫病防控與檢測市級重點實驗室,為園區養殖企業提供畜禽病原和血清抗體檢測服務,為健康養殖保駕護航。
學院涉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實踐經驗豐富,長期以來從多條途徑服務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一是面向現代農業園區構建結構化的科技服務團隊。組建了畜禽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與安全、作物栽培與病蟲害防治、畜禽高效飼養等結構化科技團隊,構建團隊與園區對接機制,通過與園區企業共同申報科研課題等方式,幫助解決園區發展中的關鍵與共性技術難題;二是充分利用學校作為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四川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平臺,大力開展高素質農民、農村兩委人員、農村鄉賢、農業企業員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近三年培訓達5000余人次。三是為依托“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為現代農業園區提供技術服務。近三年,共派遣12名種養殖專業教師服務南充貧困縣市區農業園區企業、家庭農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解決了企業大量的技術性難題、經營管理難題,提高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益。四是通過四川科技扶貧在線服務平臺提供技術服務。近三年,通過該平臺解答種養殖戶各類技術咨詢2000余條,打破了技術服務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拉近了教師與農業園區之間的距離。五是以橫向合作的方式解決園區企業發展難題。近三年,學校涉農專業教師與地方現代農業園區企業,簽訂橫向合作項目10余項,涉及豬生產、牛羊生產、家禽養殖、食品貯藏與加工、科技扶貧、科技特派員等項目,校企共同組建科技攻關團隊,共同解決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取得了明顯成效。
現代農業園區要振興,關鍵在產業,產業的關鍵在人才。農業高職教育應主動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服務國家、省、市、縣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戰略規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緊緊圍繞產教科融合這條主線,結合園區產業發展特點,不斷探索和實踐多種形式服務現代農業園區實踐路徑,助力區域現代農業園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