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宜豐生態環境局 黎新文
聲環境功能區是加強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強化噪聲源監督管理和環境執法、改善聲環境質量的重要依據和手段。根據國家及江西省環保廳的相關工作要求,同時,隨著宜豐縣近年來經濟的突飛猛進,人口的不斷增長,城市區域面積的迅速擴張,滯后的聲環境功能區劃已經給聲環境污染治理、城市環境質量管理、城市發展規劃等帶來許多問題,為此,宜豐縣生態環境局結合宜豐縣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和實際情況,對宜豐縣中心城區聲環境功能區開展新一輪的劃分工作。現將具體情況和劃分結果報告如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噪聲污染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生存環境的重要因素。且隨著人們對和諧舒適生活環境的不斷要求,解決環境噪聲污染問題迫在眉睫。為加強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市聲環境質量,國家環保部先后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技術規范》(GB/T15190-2014)、《關于加強和規范聲環境功能區劃分管理工作的通知》(環辦大氣函[2017]1709號)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
為適應宜豐縣城市環境管理需要,應科學開展聲功能區劃工作,提高環境噪聲管理水平,為實現聲環境分區管理、分類指導、引導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不斷改善聲環境質量,在宜豐縣創造寧靜和諧的聲環境,實現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本次規劃區范圍為宜豐縣中心城區,主要包括縣城所在地新昌鎮以及宜豐縣工業園。具體范圍為:北至沿山大道,西至城西路與橋西路交界處、潛頭村,南至城南大道、工業大道,冬至工信大道。宜豐縣明確聲環境功能區劃分面積約為21.92平方公里,未明確聲環境功能區的區域為:道路交通用地、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未明確區域、鄉村區域以及城市規劃發展預留地中的未建部分。
聲環境功能區劃分(以下簡稱“區劃”)以有效控制噪聲污染的程度與范圍,有利于提高聲環境質量為宗旨,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區劃應以城市規劃為指導,按區域規劃用地的主導功能、用地現狀確定。應覆蓋整個城市規劃區面積;
(2)區劃應便于城市環境噪聲管理和促進噪聲治理;
(3)單塊的聲環境功能區面積,原則上不小于0.5km2。山區等地形特殊的城市,可根據城市的地形特征確定適宜的區域面積;
(4)調整聲環境功能區類別需進行充分的說明。嚴格控制4類聲環境功能區范圍;
(5)根據城市規模和用地變化情況,區劃可適時調整,原則上不超過5年調整一次。.
2019年12月03日-2019年12月13日,江西省三思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按照(圖4-1)網格布設和頻次,對117個有效網格開展了晝、夜間的現狀監測,監測采用AWA5688聲級計進行監測,現狀監測結果如下:
晝間區域噪聲中滿足1類環境噪聲限值(即Leq≤55dB(A))的網格數為43個,占總網格數的36.75%;滿足2類環境噪聲限值(即55dB(A)<Leq≤60dB(A))的網格數為41個,占總網格數的35.04%;滿足3類環境噪聲限值(即60dB(A)<Leq≤65dB(A))的網格數為17個,占總網格數的14.53%;滿足四類環境噪聲限值(Leq>65dB(A))的網格數為16個占總網格數的13.68%。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主要為1-2類,僅少量網格為3-4類標準。
夜間區域噪聲中滿足1類環境噪聲限值(即Leq≤45dB(A))的網格數為84個,占總網格數的71.80%;滿足2類環境噪聲限值(即45dB(A)<Leq≤50dB(A))的網格數為23個,占總網格數的19.66%。夜間區域聲環境質量主要為1類。
晝間平均值dL和夜間平均值nL分別為56.9dB(A)和42.8dB(A)。宜豐縣城區晝間聲環境質量為三級,夜間聲環境質量為二級。宜豐縣城區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等級較為一般。
按照《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技術規范》(GB/T15190-2014)確定環境噪聲適用區劃分單元,具體劃分情況如下:
宜豐縣目前不規劃0類和4b類聲環境功能區,1-3類聲環境功能區總面積18.05平方公里,共9個片區,其中1類聲環境功能區4.37平方公里,2類聲環境功能區3.99平方公里,3類聲環境功能區9.68平方公里。
根據劃分好的聲環境功能區方案與區域噪聲監測結果對比,117個噪聲監測單元中,有20個晝間不達標,其余監測點晝夜均達標。從整體達標率來看,晝間達標率為83%,夜間達標率為100%,夜間聲環境質量要稍好于晝間。總體來看,整個區劃方案比較合理。
宜豐縣中心城區部分區域噪聲超標的原因主要是道路交通、經濟活動和城市發展所造成的。因此,開展有針對性的噪聲治理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噪聲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包括1-3類區采取合理布局和加強社區噪聲、商業噪聲、生產運輸噪聲、城市建設噪聲管理等;4類區進行道路改造、控制車型、大小車分流、限制鳴笛、建立降噪綠化林帶、聲障墻和防噪堤等措施。
按以上措施對癥下藥,可以使中心城區的聲環境質量控制在所劃定的功能區內,達到本次區劃的目標控制任務。
針對區域內的噪聲現狀,有針對性地制定噪聲防治規劃。通過規劃的實施,要求各功能區達到國家規定標準,使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交通噪聲、社會生活噪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使城市聲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噪聲擾民問題明顯緩解,為人民群眾營造舒適、安靜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保障廣大市民的身體健康。
根據城市建設和發展規模,結合城市總體功能布局,根據聲環境功能區劃結果,多部門共同合作開展聲環境達標區建設工作,提高聲環境達標區的覆蓋率。
相關部門組織人員深入基層以報刊、板報、講座等形式向民眾宣傳聲環境方面的政策和科普知識。在聲環境達標區內開展“寧靜小區”創建活動。各小區要設立專人負責創建工作,對小區配電設施、電梯、水泵等公用設施要采取減噪措施,小區居民室內裝修要控制作業時間避免噪聲擾民,小區居民在室內播放音樂、演奏樂器及各類群眾性文體活動適當控制音量,小區內禁止設置高音喇叭和機動車鳴笛,并且制定防止飼養寵物產生的噪聲擾民的措施等。
聲環境功能區劃是在結合城市用地現狀及規劃的基礎上進行的,對于在1、2類區范圍內新建的項目,應嚴格審批,避免在文教、居住設施旁,建立新的噪聲污染源;對于在3類區中在已存在的文教、居住區旁的新建項目,應嚴格審批,盡量使噪聲源遠離文教、居住區,并預留足夠的防護距離。
設立噪聲投訴熱線與監督處理機構,設專人專職,根據各部門相關權責,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讓居民有渠道直接與相應的監管部門聯系,并在最短時間內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聲環境功能區劃分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環境噪聲管理水平,因此必須在得到地方政府及各主管單位的認可和配合的條件下劃定,才是長久的、行之有效的,不然就是行在紙上、落不到實處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