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彭周祥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應用學科,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誕生于歐美國家。20世紀20、30年代,我國開始出現社會工作實踐和社工教育,但到了五十年代初期,社會學學科被廢除,社會工作專業活動和教育也被叫停,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社會工作專業活動和教育方才重新得以恢復和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而今的社會工作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但總體而言,社會工作對我國來說仍然是“舶來品”。
當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條件等方面的差距廣泛存在于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產業化發展較之于發達國家緩慢。因此,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方法在進入我國時不能原封不動保持原樣,要根據我國具體國情,針對當地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在堅持社會工作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化,為當地社會提供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才是解決我國現實社會問題的必由之路。
“本土”這一術語屬于外來詞匯,具有豐富的內涵。從地理學的含義上來說,本土指人和物原本的生長、居住地;從社會學的角度上看,也指存在于本地的文化和社會制度。而本土化是指外來事物進入一定的社會文化領域,與原有社會制度相配合,共同支持人們共同生活的過程。它是一種變革的過程,即外來事物從起源地進入引入地,并適應后者的過程。本土化不僅強調外來者對所進入的社會文化領域的適應性,而且強調后者的主體性,即從本土的立場出發,針對本土的具體問題進行調整與改造。本土化,也可以說是適應性,這意味著專業社工的角色必須適應不同國家的需要,社工教育必須在實踐中適應社會工作的需要。由于社會工作起源于歐美,本土化也意味著社會工作模式和社工教育從歐美發達國家進入發展中國家應該符合當地實際,是多元化與專業化對立的。
社會工作本土化,是指發展中國家為適應本國國情和當地的社會環境、資源條件和人文傳統,對在歐美國家產生、發展、壯大的社會工作進行適當的改造的過程,使之也能在本國發揮提供科學的幫助服務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第五屆國際社會工作培訓調查首次提出了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定義。社會工作本土化被定義為“社會工作職能和教育與某一國家的文化、經濟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過程”。這一概念是懷疑歐美社會工作理論在其他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適用性,探討其理論在第三世界的應用。按照這一理念,社會工作專業在進入非原生社會后,必須完成轉型,這是由社會工作所具有的為人民服務的職業道德倫理決定的。生活在每一個社會體系中的人們都有屬于自己的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甚至禁忌,他們有自己的語言符號系統,排斥任何不屬于這個社會系統的東西。這種排斥是相互的,需要在聯合、調整期間完成本土化的過程。
綜上所述,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本土化是指產生于外部的社會工作模式進入中國(這是一套經濟的、政治的、社會文化的制度體系),同其相互影響進而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而發揮功能的過程。
社會工作就是為了幫助別人解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而社會問題具有復雜性強、內容廣、類型多的特點,所以要求社工們具有較高的工作能力,根據社會問題的種類和工作對象的特征,很好地解決社會問題。歐美社會的工作理論固然有其先進性,但由于中西國情的不同,社會工作理論的本土化勢在必行。本土化理論更適合我國的社會工作者,對社會工作者具有更大的指導意義。在本土化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的社會工作者將把解決基本社會問題的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高等院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社會工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養了一大批社會工作的優秀人才,社會工作專業化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由于我國社會工作理論起步晚、發展慢,受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桎梏,本土化的缺失極大地制約了社會工作教育和專業化的實現。然而,在我國做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決定后,社會工作理論的本土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許多學者致力于本土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推動了我國社會工作的穩定、持續發展。
首先,文化的異質性方面,西方社會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取向,特別強調人際間的競爭和適應能力。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注重倫理關系,強調服從和依賴。其次,社會問題的異質性方面,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西方社會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的發展等高層次的需求,而發展中國家社會工作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人的生存問題以及能夠公平享受、參與社會發展成果和機遇的問題,而且社會工具往往被視作實現社會控制的一種工具。最后,在政治經濟條件的差異方面,西方國家的民主體制和市場經濟為社會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基礎。我國實行的是民主集中體制,民間力量難以發揮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隨著改革發展的深入,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已然成為阻礙整個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總體性社會開始消解的過程,各種社會問題開始顯現,這是矛盾和沖突的高發期。用科學的知識和方法開展社會工作,正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因此,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就成了必然。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在與本國文化的融合中勢必會出現一些不適用、不和諧的現象。這些現象表現在哪些方面,怎么去解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并非一帆風順,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問題。
民眾的認可、接受度是決定一種文化在另一國度扎根的關鍵,在這種文化扎根之前,本土化又是必經之路。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西方文化,在引進階段經歷了許多波折。幾十年過去了,人們開始認識到這種新文化在我國已漸漸風行,但人們對其的認識還停留在淺層。
社會工作者作為一種專業助人活動的工作人員,人們一提到它,頭腦中閃現的無非是社區老大媽、老大爺和慈善組織的工作人員等,人們對它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王思斌教授給了社會工作者一個一般性的定義,即“社會工作者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專業助人服務活動的專業人員”。對社會工作職業、社會工作者給出一個讓大眾認可的定義,提高大眾的認可度、接受度,是社會工作本土化之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社會工作雖有普遍價值的根源,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社會制度不同。要想在世界各地開展社會工作,就要結合世界各地的社會制度。換句話說,它必須根植于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制度中,并最終融入制度之中,成為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制度是目前我國的制度背景,這與歐美國家——社會工作的誕生地的資本主義制度正好相反。要實現社會工作在我國的成功移植、扎根、開花結果,必須研究和思考我國的現實制度。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開放幾十年來,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總體上還不發達,存在許多問題,這是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社會工作作為起源于西方慈善事業的專業和職業,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價值色彩。價值觀是社會工作的動力和靈魂,是社會工作的生命線,要在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開展社會工作,價值觀的確立是其前提,這是由價值觀在社會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儒家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占據主導地位,它對中國人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儒家主張的“忠”“孝”“和”等與西方個人主義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有很大的不同。在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過程中,如何找到一個適合中國人思維習慣并為中國人所接受的價值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250多所高校設立了社會工作(專)本科專業,但培養規模都不大,高校培養的人數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需要社工在被大眾認可、接受后推向社會各個角落。廣大高校作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主要的培育機構,產出量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社會工作的開展。
此外,許多高校在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很大問題。社會工作按學科性質劃分應屬于應用性的專業,高校教育應從培養專業化人才方向著手。就目前來看,許多高校課程設置大而空,真正涉及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育很少。而高校的師資隊伍大多從事的是理論研究,俗稱“學院派”,但真正具有從事過社工實踐經驗的老師卻相對較少。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就是社會工作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高校教育培養的是專業人才,但如果這些人才在真正走上崗位之前沒有專業實習的經歷,空有一身理論,沒有很好地同實踐結合起來,他們也就不會明白理論同現實實際情況的差距,這對這些培養對象來說是很不利的。
高校作為社工專業人才的培養之地,也是社會工作學術研究、學術理論的形成之地。前文中也已提到,高校學術味濃,但主要精力也只是放在對西方理論的研究方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理論體系尚未完成。社會工作本土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理論體系。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快速轉型時期,社會工作專業領域許多方向存在大量空白急待學者們去研究、分析、總結。隨著中國式社會工作理論的形成,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階段也將完成,從而進入扎根階段。在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系統的社會工作理論指導下,這個西方的產物將對我國服務型社會的建設大有裨益。
放眼中國,比之西方發達國家,社會工作在我國雖已有幾十年歷史,高校也設置了相應的專業,但與之配套的民間、專業社會機構還有待完善。目前,中國的主要社工力量可以分為半專業化的政府、各相關行政機構的工作人員與高校培養的專業化社工兩種人才。此外,眾多的民間社工協會、NGO組織成員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當前,我國正處于向服務型社會轉型的時期,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的助人職業,亟待建設。近年來,盡管高校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專業化人才,但囿于我國社會發展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才供給的需要,加之大量專業人才自身對專業前景的認識等原因,真正活躍在社會工作領域的人,大多是政府的行政人員。政府在社會工作領域一直占主導地位,這是不正常的。此外,非政府組織(NGO)作為社會工作組織的另一個成員,也不發達。NGO也是一個進口詞匯,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統下,不屬于政府部門的非政府組織,如協會、社團、基金會、慈善信托、非營利性公司或其他法人,它們不受政府操控,以開展各種慈善救濟活動為主要事務,不以營利為目的。在國外,NGO組織遍地開花,近年來,國內也涌現出許多的國產NGO組織,如南京博愛庇護服務中心、陽光下之家等等,但規模發展還遠遠不夠。中國的NGO組織以慈善救濟為主,并沒有有意識地與社會工作這種職業進行聯系,此類組織大多沒有配備相關的具有專業助人技能的社工人才,沒有很好地從根本上幫人解決問題,沒有達到授人以漁的效果。最后一個充當社工機構主體成員的就是專業的社工機構,但基本上只局限于港澳臺地區,相對來說,這些地方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福利體系發展較為完善,服務意識較強。而大陸社工發展相對較晚,專業化的機構及人才配備程度還很低,全國專業社工隊伍在東、中、西區域分布上呈不均衡狀態。
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需要社會工作適應本土后為我國社會的發展貢獻其功能,這就需要這些專業與非專業的社會機構的密切配合來共同完成。當前,我國整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體系存在上述問題是有目共睹的。除了要不斷完善組織自身建設以外,還要加強各組織間的交流合作,構成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系,縮小社工人才配備地域分布差異,把社工隊伍武裝到全國。
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策略是復雜多樣的,由于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方面的巨大差異,其本土化策略也是不盡相同。
作為發端于西方歐美國家的社會工作,其價值觀理念和職業道德并不能與中國社會相適應。社會工作的價值和倫理在很多地方都能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有利于跨文化的學術交流和社會工作本土化。首先,社會工作的本質上就是助人為樂、為人民服務的活動,因此,慈善、憐憫意識是社會工作的本質價值理念。中國文化中所蘊含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積德行善”的理念在社會廣為流傳。可以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價值理念與西方社會工作的本質上與人為善的理念是一致的。其次,在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當前我國正處在快速轉型期,社會的快速變化使政府和國民意識到社會對個人的重要性,表明了個人與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第三,個人利他與互助方面。中國文化強調社區互助,以及個人對國家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因此,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強調的個人對社會的責任的判斷,也符合中國文化中個人對集體和國家的責任。第四,在社會需要方面,根據馬斯洛需求原理,歐美等發達國家在人的需要的問題上與中國必然存在分歧,但就人類生存而言,基本的社會需要還是一致的。結合我國國情,融合發展中西文化,有利于推動社會工作本土化的發展。
首先,完善組織保障制度。建立“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負直接責任、工作人員具體負責,層層抓落實的責任機制。其次,完善資金保障制度。從福彩公益金、人才經費等中切出一部分資金,設立政府見習服務專項資金,吸引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第三,完善政策保障制度,對社會工作師提供補助。最后,完善服務保障制度。出臺一些持證社工登記服務制度、人才使用培養制度等。
首先,持續推進社區體制改革,建立社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社工機構方面實現社區“一委一站一居一中心”的組織架構。其次,機構設置上實行民辦非企,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園,培育孵化專業團隊,提高其管理能力。第三,機構管理上實行項目化管理,以項目化運營為手段,組織社工機構承接政府購買服務,提高其項目策劃、申報能力。第四,實施本級政府購買服務,提高社工機構的專業服務能力。最后,跟蹤督導、評估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規范資金使用,提高其服務效能。
首先,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培養方法。走出去,選派具有社會工作教學和社會工作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與海外發達國家、港澳臺地區的文化交流和學術活動;引進來,邀請海外發達國家、港澳臺地區的專家、學者培訓社工技巧,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能力素養與學術水平。此外,從當地社區發掘一批具有社會工作教學和社會工作實踐經驗的人才,補充進入師資隊伍。通過與社區和其他相關部門溝通協調,讓教師走下講臺,走進社區等相關工作單位培訓鍛煉,在實踐中促進教師能力水平的提高。
其次,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教育機構應當與政府和社會組織建立合作關系,拓寬社會工作的實踐基礎,以期在教學過程中把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促進社會工作教育質量的提高。
首先,加強社會工作宣傳,通過舉辦一些座談會、系列講座等方式,加深政府及雇主對社會工作的認識。通過電視、網絡、報刊和其他媒體等宣傳社會工作的價值觀以及方法論,提高社會工作的普及率。其次,在社會工作的過程中,宣傳一些成功案例和社會工作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新聞事件,有利于市民對社會工作有所了解,充分肯定社會工作的成就。最后,還可以組織開展社工活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讓社會工作助人為樂的理念更好地深入到群眾中去,更加深入人心,加深群眾對社會工作的認識,更好地推動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
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在構建中國本土化社會工作發展體系的過程中,既要博采眾長,借鑒國外社工工作的優秀理念,也要保持自我,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工作本土化,促進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中國的繁榮與穩定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