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德林(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
課堂主要是由師生共同組合而成,一節課前,教師往往會提前預設課程的步驟與節奏,而學生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流程學習并得出預想的結果,教師就會認為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是現實中的一種常態。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地位已經逐漸發生了改變,因為學生擁有的知識儲備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對于課程的接受程度已經無法整齊劃一了,而如何充分調動不同學生的積極性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一節課我們應該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實踐活動,也就是多給學生一些生成問題的機遇,讓他們通過教師的引導而發現更多的問題,并和教師及同學一起探討,最終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既實現了學生的頭腦風暴,又有效地完成教師的一些預設任務,有時還能為教師的預設進行一些補充。
筆者在教授李白的《將進酒》時,主要是通過一個小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路,問題就是:“李白為什么喜歡喝酒?”問題十分簡單明了,學生似乎也沒有什么困難,他們直呼:“因為愁!”我又由此來問:“為什么愁?由文本能得出結果嗎?”然后筆者讓學生繼續朗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如有的學生說到“萬古愁”,他對于愁的修飾語是“萬古”感到疑惑,他向同學們詢問,“萬古愁”是李白仕途失意而引起的嗎?有的同學認為是對的,“因為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已經八年了,但是李白依然無法忘記當時的場景,因為自己斗志昂揚地來到了長安,本來是想著可以大展身手,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的,沒想到卻成為了一個御用文人,最終還是被皇帝所拋棄”。
有的同學在李白被賜金放還這件事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也就是李白是否重“名聲”,他提出李白在詩中十分崇拜曹植,詩中寫道:“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焙髞硭址治隽艘幌虏苤驳慕洑v,曹植和李白一樣也是空有才華而無法實現,就像李白提到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但是李白比曹植更加自信,他盡管已經52歲了,但仍然認為自己的才華是可以得到施展的。所以,詩中說的只有喝酒的人才能千古留名,應該是李白對于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的一種無奈,是一種反語,是對當時不給自己實現理想機會的社會的一種批判。
有的同學在仔細讀了之后,認為詩中作者所表現的“愁”,不只是“理想無法實現”,還有詩人對時光流逝的痛惜,他在詩中提到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詩人其實對于仕途、理想是有追求的,但是他真正投入這方面的時間卻不是很多。他兩次進入長安,第一次是為了干謁權貴,謀得仕途,但是鎩羽而歸;第二次是得到了賀知章、玉真公主的賞識,被推薦給玄宗,玄宗很喜歡他的詩詞,但似乎對李白的為人不太喜歡。盡管李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更多是受到了道家的影響,所以,他一生活得比較瀟灑。當然,李白也曾經煉丹吃藥,這與道家對于長生不老的追求有關,盡管在今天看來,李白的這一點有些消極,但是也反映了他對于時光的珍惜,向深一點思考,就是李白的生命意識十分強烈,他對生與死十分看重,所以,他擁有著“濟蒼生”的理想,但是他又十分懂得享受生命,而不是揮霍生命。
有的同學對于詩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兩句提出了質疑,認為李白在思想方面不是積極的,而是有些消極,他這種及時行樂的行為,給大家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在這位同學提出這一點之后,有些同學也進行了反駁,他們認為“得意”的意思,對于李白而言不應該是仕途得意,而應該是“快樂”“高興”的意思,也就是在人生快樂的時候,就應該撒歡地玩,而不應該是為了蠅頭小利而悶悶不樂。為什么“得意”是“快樂”?有的同學又進行了補充,因為前面是用比興、夸張的手法來表現時間的流逝之快,所以,“人生得意”接的是生命寶貴這一意脈,也就是說因為生命寶貴,所以人在快樂的時候就應該好好享受。
當然,大家圍繞著李白“為什么喝酒”這個話題,引出了“萬古愁”,又引出了諸多“愁”的原因,最終又圍繞李白的經歷、信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大家發現,很多看似矛盾的觀點,其實并不矛盾,如李白看重名利,卻輕視權貴,最終發現,李白其實本身也是十分矛盾的,說明李白是一個復雜的人,真實的人。
課堂上同學們生成的新問題,讓課堂變得激情澎湃,火花四濺,同學們通過不斷的交鋒,不斷地縮小問題的分歧,大家求同存異,豐富了對文學文本的認識與理解,擴充了課堂的知識容量,有效實現了課內課外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