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鵬,王送霞,張 琛
(尉氏縣農業農村局,河南 尉氏 475500)
尉氏縣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扎實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因地制宜發展種養結合、糞便還田,以用促治,打通種養循環堵點,有效破解農業面源污染難題,探索出了適宜本地的種養循環模式,發展培育一批糞肥還田社會化服務組織,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升,為全面實現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拓寬了新途徑。
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農業農村、財政、環保多部門負責人及相關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縣農業農村局牽頭成立專家技術指導小組,為項目提供技術支撐;鄉鎮成立工作專班,負責區域內項目的推進落實,形成縣、鄉、村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統籌推進的工作機制,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根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關于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項目要求,按照公開、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則,面向社會公開遴選、培育高水平畜禽糞污收集、處理、還田的實施主體。根據縣域實際制定了遴選辦法,按照程序要求,遴選產生21家生產基礎好、經營管理好、生產技術過硬、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專業化服務組織、企業主體承擔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任務。
在充分了解尉氏縣糞污資源、種植現狀、施肥習慣等縣情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尉氏縣2021年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項目實施方案》,確定試點規模,明確技術模式,規范資金使用,加強質量控制,開展監測評價等,確保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根據省、市安排,及時召開專題會議,對綠色種養循環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縣委、縣政府把專項整治當作當前全縣重點工作,要求各鄉鎮各相關部門提升政治站位高度認識,主動擔當,抗牢政治責任。
利用多種形式宣傳綠色種養循環試點的主要內容,加大畜禽養殖環境管理宣傳教育;宣傳補助政策,釋放積極引導信號,引導服務和管理對象積極參與,營造全社會推動畜禽糞污綠色循環的種植和養殖結合良好氛圍;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技術服務送下鄉”的形式,先后召開5次培訓班,2次項目觀摩會,受訓人員達500余人,發放宣傳資料500 00份,并先后就該項目進行兩次專項報道,強化項目宣傳;對在畜禽養殖綠色種養循環試點工作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模式,進行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加強宣傳推介,提高公眾認知能力,督促養殖場(戶)落實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責任,推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的開展。
統一禽畜糞污堆漚腐熟還田的技術模式,采取服務主體就近搜集糞污、就近堆漚腐熟、就近實施還田的全鏈條服務模式,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全縣共落實糞肥還田10萬畝。
通過公開招標,聘請第三方全程參與監管,堆肥過程中抽檢不少于1 次,檢查堆肥腐熟度,確保糞肥質量達到項目所需要求,做到不腐熟不進地、不合格不還田,避免因糞肥質量不達標對農業生產造成負面影響;指導督促社會化服務組織上與養殖場(戶)簽訂《畜禽糞污收集協議》,下與種植主體簽訂《施肥服務協議合同》,實現“養殖場戶-糞肥集中處理、運輸、施用社會化服務組織-種植基地”三方有機銜接的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推動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化肥減量“雙目標”;加強信息化臺賬管理,要求服務主體建立工作臺賬,準確記錄糞污收集地點、收集時間、收集數量、堆漚地點、糞肥還田地點、還田時間、還田數量、申請檢驗時間、檢測合格率、糞肥消納方簽字認可的憑證等信息,定量化管理糞肥來源、收集處理方式、應用區域作物、使用量等,實現糞肥去向有據可查,糞肥還田可全程追溯。
為規范項目實施,做好施肥調查與效果監測工作,用監測數據展示糞肥還田在提質增效、化肥減量、地力培育等方面的作用,通過建立3個試驗示范小區,確定有機肥替代化肥比例,探索尉氏縣不同作物的有機無機配施技術模式,尋求最佳有機肥替代比例,以便全區推廣綠色循環種養模式;通過開展效果監測,設立20個效果監測點,為科學評價試點實施效果、探索綠色種養循環模式提供數據支撐。
項目實施過程中,縣農業技術人員與實施主體聯合開展綠色種養循環項目典型地塊施肥調查,并填寫《綠色種養循環項目典型地塊施肥調查表》,切實指導項目區群眾減量施肥,保證項目實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