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爽 _ 首都師范大學實驗小學
刊中刊編輯 _ 王雪莉 湯灝 張曉震 于萍 汪倩 李剛剛
小學科學課應開展真實有效的探究活動,促進學生理解科學本質,培養(yǎng)科學實踐能力,發(fā)展科學素養(yǎng),塑造科學精神。
在一節(jié)科學課中,學生討論關于橋梁的寬度和厚度與其抗彎曲能力的關系,當確定好研究方案和流程后,按部就班地開始小組實驗。但有一名學生有獨特想法,準備嘗試自己的方案,同組學生表示異議。于是,教師請該學生單獨在講臺旁演示,他按照之前大家討論的方案,擺好了實驗用品,不同的是他又加了一塊橡皮,這一小小的改動,使得實驗的判斷標準更清晰,更易區(qū)分實驗現象,還節(jié)省了實驗時間。
課堂上發(fā)生的事情,表明學生不僅聽懂了實驗過程,更深度參與了探究思考,因此他才能提出問題,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所鼓勵的科學探究精神。當學生提出不同想法時,教師能夠秉承探究的理念,請他充分演示與闡釋,這正是教師幫助學生完成科學探究的過程。
首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新版)指出,科學探究是學生們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科學探究起源于建構主義,其學習觀強調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形成、豐富和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而探究式學習正是個體建構主義觀點在具體教學中的運用。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概念。
其次,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素養(yǎng)。科學探究的目的不僅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建構,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促進學生理解科學本質。而科學本質強調科學活動要有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科學思維和方法要多樣性,這與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一致的。科學教師應建立探究式的課堂,將科學本質、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原理,熟悉科學探究過程,形成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審辨精神,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最后,營造真實有效的探究環(huán)境。能夠提出質疑的學生正是經歷了深度思考,才能夠萌發(fā)創(chuàng)意并敢于挑戰(zhàn)與嘗試,這正是科學教學所要體現的精神。課堂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思考和表達的機會,引導學生將新的方案與原方案進行對比,讓學生在思考中進行探究。這樣的探究過程與科學探究的內涵才是一致的,才是真的探究。學生們在真探究的課堂中自然就會形成尊重證據、獨立思考、批判質疑、解決問題的科學素養(yǎng)和能力,這才是科學探究要達到的目的,課堂需要這樣的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