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梁少禎
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使文化保護和傳承問題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民俗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民俗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更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在文化商業化的推廣中,如何解決文化商業化趨向所帶來的文化失真問題,成為民俗旅游文化傳承的重點。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研究,需要保持動態發展的目光,并立足多個維度展開分析,為民俗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服務。
本真性在文化領域中表現的意義,主要為尊重文化自身的真實性,在傳播和弘揚文化的過程中,要真實還原文化的本來面貌,并依照傳統連貫性的原則,促進文化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發展。民俗旅游文化起源于當地的旅游環境中,與地域性的文化和風俗有著密切的關聯。對于民俗旅游文化的傳播和推廣,不但可向大眾展示著一個地區的精神面貌,還能夠推動地方旅游事業的快速發展。而這種情況的出現,會使民俗旅游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在民俗文化的推廣中,如何解決文化商業性和本真性之間的矛盾,成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關鍵。在大眾參與的旅游活動中,對于地區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通過商業化的展示活動,這種文化舞臺論的出現,使民俗旅游文化的傳播局限在商業化的領域中,游客獲得的精神文化主要在“臺前”呈現,而對于背后真實的文化面貌,以及文化真實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則少有人知。
民俗旅游本地居民作為文化的傳承人,他們對待民俗旅游文化地表現出的態度,以及對文化本真性的重視程度,決定著文化在當代社會發展的情況。從兩個層面作出分析,一是掌握民俗旅游地居民對文化本真性的了解程度,以及表現出的態度。二是當地民眾在文化傳承中的參與度,是否有著保護文化本真性的意識和能力。對于普通的當地居民而言,他們自然的生活狀態,以及在日常中表現出的精神面貌,都是當地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這種狀態會跟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處在不斷的動態變化中,難以利用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去衡量。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長久發展過程中,民俗地存在的精神信仰,是深刻影響當地居民的重要文化要素,這些是時間難以消除和改變的。但是自然的生活狀態會發生改變,在旅游開發和文化傳承中,如果過于追求文化的本真性,而刻意改變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會使民俗文化難以保持持久力,無法達到真正的本真狀態。
任何一種形態的文化都有著物質、精神、行為層面的組成部分,這三個要素之間有著相互轉化和促進的關系。比如一個地區民族服飾依靠手工這一行為而存在,這種物質化的文化得以流傳和保留,也是因為其存在文化的因素。因此,對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研究,需要立足文化體系中表現出的多個層面,來系統化地感知文化本真價值。具體而言,民俗文化有著一定的廣泛性,它的展現形式包含文藝活動、禮儀、節日、手工藝品等,還集中在當地居民的原生態生活中,比如陜西腰鼓表演,這種藝術形式起源于大眾生活中,對其的界定貼近于民俗,不是理論意義上的文化。對于這部分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保護,需要在文化之上結合當地民眾的喜好和需求,對其進行保留和繼承,使文化的保護更具有靈活度,為民俗文化本真性的維持提供良好的條件。
雖然在旅游產品選擇上,一部分游客選擇了民俗旅游,熱衷于體驗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與民族文化,并以此為動機激發其體驗興趣和積極性。但是,由于大多數游客的文化背景與主觀因素差較大,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所不同,所以對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認知度也有所不同。首先,不同消費者對同一款民俗旅游產品本真性需求是不同的,可通過將消費者分為國際型游客與多中心型游客兩種類型來分析。國際游客對民俗旅游產品本真性的認知有別于國內游客,多中心型游客對民俗旅游產品本真性需求,相較于中間型心理類型游客要大得多。其次,以同一種民俗文化為題材,將其開發為民俗主題公園、民俗生態博物館、民俗節慶游等不同旅游產品,所存在的本真性也各有不同。就好比游客在深圳中華民俗村體驗潑水節,與在云南西雙版納體驗到的潑水節本真性肯定存在較大差距。同時,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還是消費者對民俗旅游產品好壞評判的傾向性指標,也是經營者對產品品牌的重要參考指標。同其他商品一樣,民俗旅游產品也具有不同種類和檔次,檔次越高的產品本真性越高,對民俗旅游文化的還原度越加真實,反之則很有可能存在過度商業化、歪曲旅游文化等現象。因此,應注重對民俗旅游產品文化本真性的調查分析,若發現產品存在本真性不足的問題,則要進行產品調整,并根據游客意見情況進行方案改進,最大化還原民俗旅游產品文化本真,為游客提供更滿意的服務。
近年來,伴隨著民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國家有關部門越加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民俗旅游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傳承與弘揚同樣得到廣泛重視。因此,為保證文化傳播的本真性,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都投入到相關研究中,使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理論觀點有了靜態動態方向轉型的發展歷程。在以往傳統的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研究過程中,由于思想上存在局限性問題,致使個別專家學者,大部分研究時間都放在文化本真性溯源還真上,追求文化根源。又因為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始終處于閉環狀態,與外界環境交流極少,所以導致大部分人對民俗旅游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有限。而專家學者為緊隨時代發展腳步,突破傳統研究方式中存在的局限性問題,而提出諸多新的觀點和看法,開始注重動態代替靜態。意識到對民俗傳統文化本真性的探索不應當只停留在過去,而是應當建立在最大化保留民俗旅游文化本真的基礎上,對文化發展形式給予一定程度的創新。正因如此,現代人對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的認知范圍才有了重新地拓展和延伸。但是,由于任何一地的民俗旅游文化生存,都是其傳承和變化的綜合結果,這種傳承與發展都會隨著文化的延續而持續下去。如果對任何一種文化本真性的理解始終處于一種靜止狀態,那么很難將這種文化的真實發展狀態呈現出來。所以文化本真性只能是一個相對的標準,很可能存在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可能性。
對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開發,首先需要做好科學規劃,將民俗旅游文化的保護放在首要位置,以保護為主,借助行政與法律手段,加強對民俗旅游文化的保護,可有效保證民俗旅游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下去。建立此基礎上,在開發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對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開發,應剔除民俗中那些腐朽、落后的文化成分,但切記不可隨意改造民俗文化內容。尤其是將一些現代前衛概念強加于民俗旅游文化體系上。而是應當創新民俗旅游文化呈現形式,可通過以演出活動、產品設計、廣告宣傳等多渠道呈現在大眾面前,利用真實的民俗旅游文化發展民俗旅游業,以達到雙贏的目的。其次,應加強對民俗旅游地文化環境的保護,時刻預防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沖擊,通過限制景區每日接待量、游客停留時間、與當地居民接觸等途徑,減弱外來文化對當地民俗旅游文化的沖擊。再通過強化對民宿地居民自覺保護民俗文化的教育力度,形成內部保護機制,增強文化保護效果。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讓當地社區居民參與到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開發進程中,以此來保障文化開發符合民意,實現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進一步營造濃厚文化氛圍,促進景區與社區和諧發展。
總而言之,對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研究,不用局限在固定的領域中,應立足多個視角,多維度的理解文化本真性激素這一概念,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民俗旅游文化與旅游地有著密切的關聯,而旅游開發更是影響文化完整性和本真性的關鍵要素。為發揮文化保護的作用,需要從居民、學者、商業、文化多個角度進行研究,利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作出判斷,處理好文化傳承和商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使更多傳統優秀的民俗旅游文化得到保護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