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蒙 楊 琴
(湖南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步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對高職業能力人力資源的需要量也愈來愈大。因此,需要加快高職教育機制的改革,結合傳統學徒制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實現兩種學徒制的融合與發展,推行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符合企業用人標準的人才。
傳統的學徒制,是一項傳統的職業訓練方式。即在職務活動中,學徒必須能夠在師傅或專家的引導下掌握職業技能與技巧。[1]
1.1.1 傳統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優點
(1)傳統學徒制的教育全程性。
教師在培養徒弟的過程中起著全方位的作用,具體包括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專業基礎知識、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傳授,以保證了教育過程的完整性。
(2)師徒之間關系密切。
不管在傳統的我國或者開放的西歐,在徒弟制的早期都是在父子間進行傳遞,而后來師傅們又以養子為徒弟,這樣也就不可避免地保留了父子間的關系。這樣,緊密的經濟聯系才能提高了技術轉讓的穩定性。
(3)技術精湛。
傳統的學徒制的形式主要表現為師父以口頭、手工指導為主的技能教學,徒弟可以花大量時間與精力來傳承師傅的技能。學徒并不只是把薪水作為他們的主要目標。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嚴謹認真,致力于真正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藝,彰顯工匠精神。
(4)學徒目標明確。
所謂拜師學藝,如果師父已經掌握了一種技術,徒弟就希望可以通過他掌握這個技術,進而達到自己的目標。師父可以直接傳給弟子這些技術。
1.1.2 傳統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缺點
(1)培養時間比較長。
傳統的學徒制主要為個體教學,這些徒弟們在完全自由的工作過程中隨機練習,學徒期雖然漫長,但由于教學目標并不確定,所以教學效益比較低下,事倍功半。
(2)培訓成本越來越高昂,且在市場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
傳統的學徒制教育要求師生比小,因此工作效率也相對降低,不能滿足當前工業體系的需要。
(3)人際關系。
對于徒弟來說,與師傅的深厚感情,由于一些傳統觀念的束縛,使他們帶有過多的個人情感,不利于企業的整體發展。
現代學徒制所謂“現代”,正是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大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帶有現代性色彩的教育元素,核心在于高校和企業雙元化的育人模式。所謂“學徒制”,是指學生具有兩種身份,既是學生,在學校學習基礎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又是學徒,在實際的工作場所頂崗實習。通過產教相結合的新模式,達到培育出適應社會的現代新型人才的目的。
1.2.2 企業為主導,學校輔助教學
企業和培訓機構通過校企雙師帶徒弟、工學交替培訓、休班或半休班培訓等方式聯合培訓新徒弟[1]。即采用“企業為主導,學校輔助,一個學生兩個導師,工學結合”的模式。培訓的目標是解決目前社會中級和高級工人短缺現狀,培訓的持續時間通常是1-2年。在企業中,它以高技能的教師為基礎,以學校的專業教師為輔助構建新型工學結合培養模式。
1.2.3 現代學徒制試點主要對象
《公司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公司的新學徒培養對象為與公司訂立勞動合同超過六個月的企業技術崗位內新招收的員工和新崗位轉移員工,重點是為公司培育年輕人才。所以,新公司的職工都必須以徒弟的身份進行培養。
1.2.4 參與各方享受一定的補助金
企業現代學徒制的投資機制也較為全面,對資本的投入與運用機制也都比較健全。建立健全了監督機制,可以監管在職業培訓過程中資金的使用。由人力資本和社保行政部門會同政府財務部門對進行職業培訓補貼學徒培訓的公司,培訓機構可以從公司拿到資金,帶徒老師可以獲得公司發放的補助,徒弟可以從公司領到相應數量的工資,從而合理地平衡了三者收益,有效維護了三方利益。
從根本上來說,現代與傳統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高度一致。經過師父對學徒的教學與引導,學徒可以獲得相應的技藝水平,體現了“教與做相結合”的宗旨[2]。現代學藝員也并非單純的由師父帶學徒,而是把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與中國傳統的學徒制系統融合起來,采用產教結合,以實現所謂“校企聯合、工作交替”。受訓者有著企業學徒和在校學生的雙重身份。部分時間在公司學到生產技術和管理專業知識,部分時間在高校得到基礎知識和人文素質的提升。
隨著中國現代新型企業的迅速發展,傳統學徒培養模式早已不可以適應現代企業的產業結構的發展需要。由于技能型師傅數量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一線作業人員素質亟待提升,工作環境無法適應現代新興科技的要求。所以,企業與高職學校必須進行傳統學徒制和現代學藝員的融合,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發展新型學徒制的積極意義主要體現在:
(1)實現對社會上優質資源的高效集成。通過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公司將提供企業員工的入職培訓在職業培訓機構和高職學校,以促進地方政府的各種機制的高效實現,并讓企業職工積極響應。調動了高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高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得以充分發揮,讓公司的優秀員工傳授了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并開始積極培養第三方的優質資源。
(2)企業現場培訓的優越性得以充分體現。由于公司已建立了對公司職工的培訓計劃和培訓內容,同時還有對培訓后的考評結果。而且公司職工和職業教育培訓組織都與員工各自簽訂了勞動合同和相關協議書,所以整個職業培訓流程都是圍繞著公司現場對員工實施技術培訓。
(3)保證勞動者職業技能和職業穩定性。學生以新的學徒方法進公司后,政府會為公司和學生進行相應地補償。需要補貼的學員們通常都要和公司約定好某年度的具體業務要求,如此公司就可以保障人員在服務期限內的整體穩定。同時,在合同期內,工人的正常工作權利也受到了保護,企業和工人的共同利益得到了保證。
在新型學徒制培養方式下,學員有更大的機遇進公司就職。但是,由于學生并沒有實際意義上的“雇員”,其獲取勞務的數量和方式同企業現有的勞工體系可能產生某種矛盾。
校企合作中的“大學”往往流于形式。兩種學徒制培養模式的融合改革必須加強校際協作,而就實際實踐情況來說,盡管不少高職學校在對外宣傳中都宣稱要進行校企協作,但實際上,公司并未實際投入到學生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也缺乏相關的教學。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社會主體。學校學生與公司實際的“工人”之間還有相當的差異[3]。所以,在推行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企業廣泛缺乏員工積極性,導致了“學校熱,企業冷”的現狀[4]。
針對當前的局面,職高院校的總體新聞宣傳力量還是不足的,仍然面臨著社會新聞媒體對一些負面新聞進行報導;同時,部分學校的學生家長對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上還沒有很深入地認識。在傳統學藝員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學藝員,大部分的學校都認為是給現代企業里賣苦力的學徒,因此高等工業職業學校的許多學生并不希望直接投入到現代企業實踐中去。
進行傳統、現代兩種學徒制的融合,建立健全新型學徒制度,從上述各方所出現的問題出發,需結合在國內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運作的實際經驗[5],就可以看出,為推動和維護傳統與現代學徒培養模式融通的順利進行,就必須與各界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目前出臺的一些政策和規劃依然缺乏具體的實施措施和制度,所以首先應該在國家層面上對高職院校學徒制改革進行調控,具體的實施措施包括:
(1)在全國層面推動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各部門工作領導小組,并出臺了新型學徒制用工關系的具體規范,以及高職專業學生和企業聯合等政策的具體落實舉措,進一步明確了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中政府部門、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
(2)提倡地方人民政府,選取適宜的學科、院校和企業進行有關改革試點工作,并要求地方人民政府積極協調與當地的教育部門、金融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部門之間的合作,加強地方院校間的協作,為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運用提供更良好的外部環境,以及引導與支持。
為實現兩種學徒制的融通提供優越的外部條件,是高職學校進行新型學徒制培養方式變革的重大課題。所以,高職學校就應該強化內涵建設,為推行現代學徒制教育提供優越的發展條件,具體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1)進一步調整辦學理念,積極推進適用于中國高職院校新型學徒制的改革。
(2)加強了對“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并形成了相應的教學獎懲考核制度。
(3)進一步深化發展校企合作,讓大企業積極參與培養實施方案的制定,并積極地進行課程改造。
在獲得政府的相應政策扶持之后,企業就需要主動投身到新型學徒制企業培養模式的變革中。客觀而言,企業的積極參與能夠節約用工成本,使核心競爭力也能得以增強。公司在積極參與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變革的過程中,將建立相關的管理體系與考核制度,確定教師的招聘方案,協調學生分配,聯合培訓優秀技能型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推進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的發展,以“校企合作、工學融合”的理念,都是為培養高技能人員基本素質的需要,讓普通勞動者的專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得以進一步提升,是對新形勢下高級職業院校與教育體制的進一步探索。兩種學徒制教學模式盡管內容有所不同,但卻能夠互相參考,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發展,在政府部門、院校和企業的各方共同努力下,達到了兩種學徒制培養模式的有效融合,從而推動中國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并適應了企業和社會對具備專業技能人員的使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