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 凡雅琴
《公約》是國際海洋法發展的重要成果,為人類和平利用海洋空間開展海上活動提供了基礎的法律框架。中國參與了《公約》的整個談判進程,在推動以《公約》為核心的國際海洋法的有效實施、正確解釋和廣泛傳播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公約》談判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后首次參加的多邊立法活動。中國參與了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的全部進程,為其最終通過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是最早簽署《公約》的國家之一,并于1996年5月15日批準了《公約》。
《公約》通過后,中國參與制定了1994年《關于執行1982年12月10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十一部分的協定》(下稱執行協定)和1995年《執行1982年12月10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養護和管理跨界魚類種群和高度洄游魚類種群之規定的協定》。中國還積極參與制定了“區域”內資源勘探的三項規章,即2000年發布的《“區域”內多金屬結核探礦和勘探規章》、2010年的《“區域”內多金屬硫化物探礦和勘探規章》和2012年《“區域”內富鈷鐵錳結殼探礦和勘探規章》,以有效落實《公約》和1994年的《執行協定》關于“區域”及其資源是“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的規定。
目前,正在進行的國家管轄范圍外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問題(BBNJ)國際協定談判和《深海礦產資源開發條例》是執行《公約》兩個最新的國際海洋立法進程。中國政府已經分別就兩項文書提出了兩次書面意見,并將繼續以建設性態度參與有關進程,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此外,中國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海事組織(IMO)框架下有關船舶安全和保障、防止船舶污染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框架下有關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的國際條約。①同時,中國還加入了國際大西洋金槍魚保護委員會(ICCAT)、印度洋金槍魚委員會(IOTC)、美洲間熱帶金槍魚委員會(IATTC)、中西部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SPRFMO)和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六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重視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共同建立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漁業管理機制。
中國全面參與《公約》實施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中國忠實履行《公約》義務,積極采取措施使國內法與公約保持一致,全面推動構建《公約》反映的現代國際海洋法新秩序;第二,中國支持《公約》三大執行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國際海洋法法庭、大陸架劃界委員會的工作;第三,中國積極參與《公約》和聯合國框架下相關機制的建立及相關司法實踐;第四,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海上執法合作,維護安全和諧的海洋環境。
中國在完善以《公約》為基礎的國內海洋法律法規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在基本海域制度的立法方面,中國陸續確立了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海域的法律法規,②并及時公布了大部分陸地領土和島嶼的領?;€,包括西沙群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關于沿海國在其毗連區行使管制權的問題,在《公約》談判期間,包括中國在內的30個國家提出除了海關、移民、財政、衛生外,“安全”也應作為行使管制權的理由。最終達成的妥協結果是《公約》未作明文規定,但默認了各國合理的安全考慮。因此,中國將對毗連區安全問題的管制權納入1992年《領海及毗連區法》,與《公約》精神相符。
關于外國軍艦在領海無害通過的問題,《公約》中沒有明確規定?!额I海及毗連區法》中對外國軍艦進入我國領海作出了限制性規定,即必須經過我國政府批準。
在規范海上活動方面,為依據《公約》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中國制定并修訂了針對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科學研究、航運、漁業、深海資源、航行安全等領域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包括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1996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經1999年、2013年、2016年、2017年四次修訂)以及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經2016年、2021年兩次修訂)。
中國長期擔任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A組成員,勇于承擔大國責任,已獲多塊國際海底專屬勘探區,積極參與國際海底事務的建設,具有一定話語權和影響力。此外,中國還將與國際海底管理局在華共建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這不僅是對《公約》所賦職責的履行,也是對“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原則和“共商、共建、共享”發展理念的遵循和踐行,有利于深入全球海洋合作,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海洋領域的構建。
中國贊賞國際海洋法法庭在和平解決海洋爭端方面發揮的作用。我們為法庭能力建設方案提供了資金援助。來自中國的四位令人尊敬的法官趙理海、許光建、高之國、段潔龍,為《公約》的解釋和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方面,中國專家呂文正自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成立20年以來一直擔任委員會委員,為委員會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2019年1月15日,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唐勇博士高票當選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委員。③為支持發展中國家參與有關工作,中國每年都會向委員會的自愿信托基金捐款。此外,中國高度重視200海里以外的外大陸架劃界問題,并于2012年提交了東海部分海域外大陸架劃界案,此次提交劃界案既是對東海大陸架主張的重申,同時也是對《公約》義務的履行和對《初步信息》相關承諾的兌現。
這些機制包括《公約》締約國會議、聯合國大會對“海洋和海洋法”議程項目的審議、可持續漁業決議磋商、聯合國海洋和海洋法非正式磋商進程,以及全球環境報告與評估常規進程等,同時,中國還積極參加《公約》框架下的司法實踐,包括國際法庭訴訟程序、咨詢程序以及仲裁庭仲裁程序的相關實踐。
中國為應對海盜、武裝搶劫、危及海上安全非法行為等非傳統安全挑戰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打擊索馬里海盜方面,中國全面參與了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的磋商和執行,并不斷派遣中國海軍護航編隊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開展護航任務,累計護送中外船舶6400余艘,驅逐疑似海盜船舶約3000艘,為保障主要國際貿易航線的安全貢獻了重要力量。
此外,中國批準了旨在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大陸架固定平臺安全非法行為的國際公約,并根據這些法律懲罰了危及海上安全的非法行為。④中國還高度關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擴散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威脅,堅持以《聯合國憲章》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為基礎,加強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從而維護全球和地區和平與穩定。
中國在認真貫徹落實《公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逐步確立了主要八個方面的海洋法基本政策和立場。第一,法律依據。中國堅持包括習慣國際法在內的一般國際法和《公約》是并行的法律體系,《公約》未涵蓋的海洋權利和義務的事項,應以一般國際法的規則和原則為依據。第二,海洋地物制度。除了承認群島國、島嶼、巖石、低潮高地、人工島嶼等海洋地物的法律地位外,中國還堅持大陸國家外圍群島制度在一般國際法中的存在。第三,海洋空間。中國管轄海域不僅包括《公約》規定的中國有權行使管轄權的海域,還包括根據一般國際法享有歷史性權利的海域。第四,海洋活動。中國嚴格遵循《公約》有關海洋活動的各項規則,以促進海洋的持久和平。第五,管轄權。中國堅持按照《公約》規定對海域、事項、船舶等行使管轄權。第六,海洋劃界。中國主張在國際法的基礎上,根據《公約》的規定和精神,按照公平原則進行劃界。第七,爭端解決方式。中國一貫主張爭端各國應在尊重歷史事實和《公約》基礎上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爭端。第八,法律制度的發展。中國主張面對新形勢的挑戰,《公約》要兼顧穩定性和適應性,與時俱進,以保證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適用,真正發揮其構建和諧的現代海洋秩序的作用。
注釋
①前者包括1992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議定書》和1996年《防止傾倒廢物和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議定書》;后者包括1993年《促進公海漁船遵守國際養護和管理措施的協定》,1995年通過的漁業管理的國際指導性文件《負責任漁業行為守則》,2001年《防止、阻止和消除非法、不報告、不受管制捕撈的國際行動計劃》以及2009年《關于港口國預防、制止和消除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的措施協定》。
②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和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③http://www.mnr.gov.cn/dt/ywbb/201901/t20190125_2390089.html。
④1988年《1988年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為公約》《1988年制止危及大陸架固定平臺安全非法行為議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