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法學院 段越千
一直以來,立法者將都平等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規定在民法中。自《民法通則》頒布后,有學者認為應當刪去該條文,但之后頒布的《民法總則》及《民法典》中仍對其予以保留。為了探究該條文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對部分學者提出的反對理由和贊成意見進行了整理與分析。雖然學界對平等原則的內涵和規定在民法中的做法意見并不統一,但是在民法中刪去有關條文卻不夠妥當。
平等原則的由來歷史悠久,溯源其概念可追至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政治學家伯里克利在《雅典陣亡將士國葬典禮上的演說》中,第一次響亮地提出了“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之口號。因而平等也是民法產生的前提。但隨著平等觀念的發展演進,如今的平等原則內涵已經比古希臘時期紛繁復雜得多。對于平等原則內涵的理解不同是學者之間出現分歧的主要原因。民法中“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的規定,對于其內涵,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僅從文義上看,‘法律地位平等’其實并不僅限于法律地位的‘形式’平等,亦應包含法律地位的 ‘實質’平等。”立法者普遍認為,民法一般保護形式上的平等視為常態,而保護實質上的平等為極少數情況,并因此設計了對應的區別化制度。雖然形式平等的情形占比大,而保證實質平等的情形在于少數,但是相關法律規定足以體現對實質平等的關注。
有的學者則認為民法中平等原則的內涵僅涉及形式平等、機會平等,并未體現實質平等的色彩。理由主要是,平等原則從實體法意義上包含三層含義: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平等、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以及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而這三層含義是從形式平等的角度出發設定的,沒有以社會身份、經濟實力、社會關系等實質角度作為具體考察因素。
平等原則是否應當在民法中有對應的規定,這是學界目前尚存的爭議。下述為整理得出的部分爭議點,從成文法、重復立法和平等的類型三個方面出發闡明了平等原則規定在民法中的不合理之處。
其一,我國的平等原則和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一樣,將其規定在法律中,成為成文法的組成部分,卻因此產生了異議。徐國棟教授對此表示不認可:“按一個條文一個原則的體例確定我國的民法的基本原則,這種方法將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等同于民法的基本原則,殊難贊同。”這和部分學者的觀點相同,他們均認為平等原則僅是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而與民法的基本原則是相區別的,二者不相等同,因而將平等原則規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不合理的。此外,目前民法對于基本原則的立法模式是條文與條文相間隔的獨立規定,這容易引發“基本原則之間相互隔絕、沒有關聯性”的誤解。縱觀平等原則在實務中的具體運用可知,該原則儼然是與其他民法的基本原則緊密聯系的。參考平等原則和自愿原則的關系,學界常將此二原則并稱“平等自愿原則”,也能夠體現二者的聯系。平等原則保障了自愿的實現,因為若民事主體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則會出現強者對弱者的剝削,也就無法實現“自愿”,平等原則具有保證人格平等的核心理念。
其二,有學者認為將平等原則獨立規定在民法中存在累贅的嫌疑。已知《民法總則》第二條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該表述已經能夠明確地顯示出民事主體地位具有平等性,而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的表述與前條款結合起來則給人以重復立法之感。
其三,部分學者認為平等原則是憲法原則而非民法原則,將其規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有所失當。“我們常作為民法原則談論的平等原則的種種表現大多屬于憲法,只有少部分與民法相關。”平等原則并不是純粹的民法問題,它還涉足立法、司法權的正當行使等領域,具有濃厚的憲法色彩,因此平等原則也就更屬于憲法原則,以此看來平等原則規定在民法中有失妥當。
以上是部分學者針對平等原則規定在民法中提出的異議,而這種異議的聲音主要集中在“平等原則是憲法原則而不是民法原則”上,徐國棟教授對此直接提出“如何處理這種口號與行動的不一致?簡單的建議就是在制定民法典時刪掉此條。”
雖然平等原則規定在民法中,許多學者對此提出異議,但事實上平等原則確有其存在于民法中的必要。
第一,平等原則能夠填補民法立法上的漏洞。“法律必有漏洞”這一著名的法諺表明法律不可能兼顧到每一個角落。由于原則本身帶有抽象性、廣延性的特點,這既是特點也是優勢,能夠在法律適用上提供莫大的幫助。而平等原則作為民法體系的基石,其對民法的影響力、填補漏洞的重要性自然無須多言。部分學者提出“將平等原則一條一例地規定是重復累贅”的異議,但是若將此條款刪去,則民法中有關平等的具體規則無法完全覆蓋到需要平等原則出場的情形,也即容易造成法律適用空缺的狀況。比如平等原則在合同法中主要表現為合同訂立雙方之間的平等、債權人之間的平等,在侵權法中則可以在公平責任的有關條款中看出平等原則的身影。總體來說,可以發現有關平等的具體規則體現在民法不同分則部分的條文里,比較分散,并不體系化、類型化,容易出現空白地帶,因此將平等原則的規定保留在民法的總則部分是必要的,尤起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是民法合憲性的體現。學界對于平等原則究竟是憲法原則還是民法原則尚存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平等原則確與憲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相吻合。平等原則集民事主體地位平等、權利能力平等、平等受法律保護于一身,是與憲法的平等理念相照應的,因此合憲。此外,在面對平等原則是公法中的憲法原則還是私法中的民法原則的爭論時,應當注意到民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私法,其將平等原則納入其中,說明了平等原則適用于市場經濟社會中紛繁復雜的民事關系,體現了原則內涵的豐富性。若僅將其歸為公法上的原則,則對于私法領域適用平等原則的情形而言,“平等原則僅為公法理念”的說法是斷章取義的,不合理地使平等原則廣泛的內涵受到限制,該說法自然不具有合理性。
第三,將平等原則單獨列為法律條文,是本國社會法治精神的體現。“無論古今中外,‘法治’本質上應具有多元性,一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恰恰體現了該國民法的法治精神及其奉行的法治理念。”在民法中,將基本原則一條一款地予以規定,能夠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理念。平等原則列入民法是多數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的做法,既能夠表明本國對平等的尊重,也具有法制特色。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自不例外,平等原則與其他原則一同列入總則部分,對法律適用起著指導作用,能夠減少無相應法律可適用、法律適用不足和欠缺法治精神的情形。我國是社會主義民主國家,常倡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而平等原則列入民法總則編是必要的。
誠然,因我國社會法制理念的發展以及我國借鑒他國法律概念等原因,目前我國的平等原則內涵并不非常明晰,引發出平等原則在民法中的條款存廢之爭。但是就目前立法模式而言,將民法基本原則一條一例地置于民法總則編中是成文法的模式體系,并無不可。對于平等原則在立法上的爭議,學界觀點紛繁復雜,難以在短期內統一看法。然而其仍有保留在民法規定中的合理性,無論是其對民法具體規定漏洞的補救,還是其反映市場經濟的要求,抑或是體現出的現代法治精神,都證明其確有存在的必要,不應刪去。
相關鏈接
民法(Civil law),是規定并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于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