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劉鳴
近年來,各類短視頻平臺呈井噴式的發展態勢,其制作流程簡單、娛樂性強等產品特點,為用戶提供了一個發揮創造力和充分展現自我的平臺,使用戶沉浸在淺層次的滿足狀態,同時滿足了用戶追求娛樂的心理。截至2020年1月5日,某短視頻平臺日活用戶超過4億,其中,21-25歲的年輕人成為黏性最高的用戶群體[1]。企鵝調研平臺對1104名某短視頻平臺用戶進行調研,從中可得知,專科及其以上學歷的用戶占67.8%,本科以上學歷用戶占41.9%[2]。綜合數據可知,大學生作為短視頻平臺的主要使用者、創造者和分享者,進而推動短視頻平臺風靡全球。短視頻平臺在豐富校園生活的同時,也存在認知偏差、精神污染、價值觀扭曲等隱憂,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因此,深入探究短視頻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的特性,分析短視頻平臺在運營手段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提出短視頻平臺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策略,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可持續、創新性的發展。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信息受眾在新媒體時代不再是單向傳播。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新媒體以其獨特的交互性、實時性和共享性的特點傳播信息。短視頻平臺賦予了用戶“人人都有麥克風”,完美契合了大學生喜歡網絡社交、渴望被關注、樂于自我展示的人格特征的需求。在滿足他們使用的便利性和個性化需求的同時,能夠促進群體歸屬感的沉淀。短視頻平臺的去中心化算法使每一個用戶都能享受平臺流量普惠政策,讓優質內容的生產者得到公平競爭機會。
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不斷瓜分大學生的時間,短視頻平臺利用短小精簡的短視頻取代了制作優良的長視頻內容,吸引大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刷短視頻”。同時,短視頻平臺利用推薦算法機制,在碎片化時間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消費路徑,這完美貼合了大學生追求碎片化、可移動閱讀的使用需求。
短視頻的傳播方式在創作者和受眾之間創建了新的互動橋梁,為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思路。任何用戶通過使用短視頻平臺的都可以建立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傳播源,并經由短視頻的主題、好友、位置、興趣愛好等多重維度的關聯來實現社交與互動。并且,短視頻平臺與社交平臺傳播路徑相關聯,從而形成一個新的傳播源,這也有助于大學生塑造其個人社交媒體的形象,滿足他們的網絡社交的需求。
短視頻平臺作為一個社交互動和自由平等的信息平臺,深受廣大年輕人的喜愛。因此,許多高校也將短視頻平臺納入線上信息的傳播途徑。通過結合學校的人文特色,以更受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和更高效的傳播方式來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互動。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為例,該校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官方某平臺號”發布的短視頻蘊含了愛國、愛崗、青年擔當等正能量內容,使在校大學生能在課余的碎片化時間感受到積極的正能量,并與之產生共鳴,主動分享傳遞給身邊的人。短視頻平臺充分發揮了獨特傳播作用,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高校官方短視頻起到了網絡與課堂共建互融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網絡文化,讓短視頻平臺成為有力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更好地引領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短視頻平臺利用新媒體技術為用戶建構了一個虛擬社交交流空間,以其得天獨厚的開放性、參與式互動、泛生活化等特點廣受學生歡迎,為大學生與學校、教師之間提供了交互空間。同時,短視頻平臺的交互場景豐富的感染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播得到了升華,互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容易使學生與內容之間產生情感共鳴。以共青團中央在某短視頻平臺發起“這是你的第幾個勞動節”的挑戰為例,號召各行業的勞動者用某短視頻平臺記錄下勞動的美好瞬間,有助于弘揚“愛崗敬業,勞動光榮”的中華優秀傳統精神。而大學生通過參與挑戰的同時了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宣傳效果。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專業優勢,在新的網絡環境下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與短視頻平臺相結合,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平臺和多樣化的內容,同時也在互動性和協作性的傳播環境下提升了影響力。以北京大學為例,該校依托自身教學資源的優勢,通過某短視頻平臺開展“公開課系列”,打造大學生課余生活的“充電陣地”,積極發揮短視頻平臺的傳播媒介作用,調動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短視頻解釋性、場景化和感染力的特點優化了教育空間的體驗,達到高度的交流互動,加深了對專業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認識,自覺樹立了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在潛移默化中讓大學生自覺主動地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積極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引領大學生思想健康、積極進取的教育效果。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3]。對于短視頻制作易操作的用戶體驗,在內容輸出的質量上也存在較大的區別,監督強度和審查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持續加強對其內容的監管,落實主體責任,加大懲罰力度。其次,相關監管部門通過研發AI自動識別系統,對短視頻進行智能過濾,辨別短視頻的內容質量等,有效減少低級媚俗的短視頻流入平臺內容庫。除外,為了促進用戶之間的相互監督,可增設立舉報渠道,并給予舉報者一定的獎勵,引導用戶積極參與監督工作,形成良好的內容環境。
短視頻平臺在把控內容生態上要摒棄低俗,不因流量利益而迎合一些違背道德觀、非理性的思想,傳播內容需要有文化價值與思想內涵,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傳播正能量,為社會輸出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總結獲取大學生關注度高的短視頻特征,挖掘其潛在需求,進而得以持續穩定地設置更多正能量的話題和挑戰,引導大學生培育健康的價值觀。
另外,短視頻平臺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大學生的看點、評論、轉發等信息,描繪大學生的用戶群體畫像,繼而瞄準用戶群體的潛在需求進行短視頻內容的精準推送,從而推動核心價值觀培育走向可視化、精準化。對大學生的需求精準識別,對內容環境實現精細化管理,對視頻輸出的嚴格控制,有利于短視頻平臺對“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為新媒體時代環境下,如何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提供了傳播技術的依托和經驗的積累。
短視頻平臺對社會的開放性、交互性以及簡單化的特點,以至于內容環境紛繁復雜、參差不齊,甚至充斥著不少低級媚俗的內容,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大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綜合素質等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高校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優化和完善,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正確使用短視頻平臺,同時引導大學生在創作短視頻的過程中,更加重視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
要運用新媒體和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4]。高校應借助短視頻平臺為思想政治課服務,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通過制作成淺顯、有趣的短視頻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學生便于理解、接受知識的目的。
當代青年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觀念新穎、興趣廣泛,探索未知勁頭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強,對實現人生發展有著強烈渴望[5]。大學生面對多樣性的內容,應該加強自律,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加強法律意識,不隨意拍攝任何觸犯法律和道德底線的短視頻,在短視頻平臺的評論區交流互動言論要在法律允許范圍內,不隨意發表不當言論。學會合理使用短視頻平臺,不過度沉迷于“刷手機”,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侵害。